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2024年07月30日02:20:44 歷史 4384
點亮「星標」重要內容不錯過

7月19日,「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彙集492組、780多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埃及旅遊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伊斯梅爾表示,「這是近20年來埃及在世界範圍內舉辦的最大規模出境展之一。」


尤為難得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引進展,而是由中國專家團隊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展覽將貫穿中國埃及學者的研究成果,依據我們的展覽主題和策展思路,從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等出發去挑選代表性展品。」


古埃及是世界幾大文明中最有特色,也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文明之一。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曾在1938年參觀位於埃及南部古都盧克索的孟圖神廟遺址。80年後的2018年,中國和埃及成立聯合考古隊,對孟圖神廟遺迹進行發掘。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隊首次赴埃及進行考古發掘。


當然,在參觀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這些。此前網路上還有古埃及文明是偽造的言論。那麼,金字塔究竟是怎麼建造的?古埃及哪個時期最愛建神廟?古埃及人民的崇拜神還有鱷魚和貓?今天,讓我們跟隨著名考古學家王巍的筆記,走近古埃及


*本文摘編自《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尋世界十大考古遺迹》(三聯書店2024-1),原載瞭望智庫,編輯謝芳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6月17日,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古埃及文物薩卡拉考古遺址的彩繪人形棺開箱亮相。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埃及——古老文明的交流互鑒
(節選)

文 | 王巍
中埃聯合考古項目中方總領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歷史學部主任

1

金字塔究竟是怎麼建造的?


在距今5000年左右,埃及就進入到文明階段。現代學者將埃及統一強盛的時期稱為「王國時期」(kingdom),將政權分裂的時期稱為「中間期」(intermediate period)——指有戰爭、外族入侵的時期。
「中間期」的說法形成於19至20世紀的歐洲學界,那時學者們對中間期的了解較少,整體認為是「負面的」和「蕭條的」,現在的埃及學家們正逐漸細化對中間期的認識。目前,埃及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等。
總體來說,古埃及的文明一直到後期埃及時期(公元前664-前332年)都是連續的,後來由於外族入侵、其他文明的進入(如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4世紀),古埃及自身的文明系統就中斷了。
說起古埃及,大家都會想到木乃伊和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也就是古埃及國王的墓葬。「法老」一詞,實際上是古埃及希伯來語的音譯,我們習慣將古埃及各個時期的國王統稱為法老。
埃及金字塔並不是始終在建造,主要集中在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81),對應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的四個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作「金字塔時期」,因為其中的第四王朝以曾修建為數眾多的金字塔建築群聞名於世。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是階梯形的(左塞爾金字塔,pyramid of djoser),位於塞加拉(saqqara),為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左塞爾的陵墓。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階梯形左塞爾金字塔,使用逐級後退的平台或台階來獲得類似於稜錐的完整形狀。

第四王朝時,開始在吉薩建造方錐形金字塔,由祖孫三代建造,形成吉薩金字塔群,當中最著名、最大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中文名稱「金字塔」,一般認為是方錐形陵墓與漢字中的「金」字很像,才有「金字塔」之名。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吉薩金字塔群,由近及遠,分別是三座小金字塔、孟卡拉、卡夫拉和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究竟是怎麼建造的,一直是未解之謎,因為其規模太大,且都是由一塊塊平均重量約2.5噸的石頭砌築起來的。譬如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邊長230米,高146.5米,用大約230萬塊巨石建造而成,巨石是如何運來的?現在的研究顯示,這些巨石可能是用類似雪橇的器具來運輸;還有一種最新觀點認為,當時從尼羅河開了一條河道,把石頭直接運到墓葬所在的附近位置。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一張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墓中壁畫描繪了巨大雕像的運輸過程,這座雕像高近6.8米,被固定在運輸長橇上,由172人使用繩索和坡道運送。
當時沒有起重設備,如此高是怎樣砌築的?現在看來比較可信的是,先在很廣闊的地面上堆土,形成一個斜面,然後利用斜面的力量運輸,由很多人使用撬杠拉動巨石;先砌築最低面,然後再堆土,就這樣,堆一層斜面,砌一層石。古埃及人的智慧確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由於金字塔建在地面上,非常醒目,當時就遭到了很多盜掘。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50-前1070年),法老們開始在首都底比斯(現盧克索)附近的「帝王谷」修建隱藏起來的岩穴陵墓,金字塔的建造衰落下去。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胡夫金字塔內部結構示意:1.入口;2.盜墓者挖的隧道;3.上升通道口;4.下降通道口;5.半完成的地下室;6.上升通道口;7.王后房;8.水平通道;9.大走廊;10.國王房;11.中央房;12.離開口。
帝王谷位於現盧克索對面的尼羅河西岸,由幾個禿山相連,建造時鑿山形成隧道,在裡面埋葬新王國時期第十八至二十王朝的法老、王后和貴族。新王國時期年代與中國的商代相近。
圖特摩斯一世是第一個葬在帝王谷的法老,這也是埃及法老首次將他們的陵墓與他們的葬祭廟分開。或許是為了防止墓葬被盜擾,圖特摩斯一世命人在隱蔽的崖壁上開鑿了一條坡度很陡峭的隧道作為墓穴,並將遺體(木乃伊)放在那裡。此後法老們便沿用這種方式構築自己的岩穴陵墓。帝王谷附近還有王后谷,是法老的妻子死後安葬的地方,其中也有很多王子、公主和高級貴族的陵墓。
據稱,帝王谷內有60餘座帝王墓,現在已發現、確認了20餘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圖坦卡蒙墓。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9歲開始執政,19歲去世,在位時間(公元前1333-前1323年)較短。他的墓葬在三千多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被英國人霍華德·卡特發現,隨即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寶,震驚西方世界。
圖坦卡蒙墓中,法老木乃伊被層層棺槨嵌套保存,其中最外一層長5米,寬3.3米,高2.75米。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著名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之一,也是古埃及的象徵。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7月17日,預覽觀眾在「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連這樣一位在位時間很短的法老陵墓都如此精彩絕倫,可見當時古埃及文明相當興盛。
2
多神崇拜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是多神崇拜,拉神(ra,即太陽神)為最主要的神,還有風神、雨神、農業之神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由神來執掌。埃及有九柱神之說,包括太陽神、風神、雨神、大地神、天空之神、冥界之神和農業之神,還有掌管生命、婚姻嫁娶的神明。
神在古埃及人的宗教意識中往往會化身為各種各樣的形象,如植物和符號:那夫提木神(nefertem)是一朵荷花,女神奈特(neith)作為一塊釘上了兩隻交叉的箭的盾牌而被尊崇。最多見的是以動物的形態顯現:克奴姆神(chnum)是一隻山羊,荷魯斯神(horus)是一隻鷹,托特神(thout)是一隻䴉,索貝克神(sobek)是一條鱷魚,芭絲特女神(bastet)是一隻貓,布托女神(buto)是一條蛇。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鱷魚神索貝克雕像。

埃及法老往往有自己尊崇的神,每一個國王的王系都有自己獨特的保護神,後來法老們也把自己視為神本身。
古埃及最有成就的法老之一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他很長壽,活到91歲,在位時間長達67年(公元前1279-前1213年)。他10歲參軍,15歲就率軍出征,不斷征戰,四處擴張,使埃及版圖空前拓展,囊括了西亞在內的很多地區。
據說拉美西斯二世樣貌非常英俊,娶了很多位妻子,其中王后就有8人,生育了100多位子女。由於他長壽,有12個王位的繼承人都先於他去世。他喜好也頗多,頻繁修建宮殿,行事奢華。
拉美西斯二世的時代和作為,與中國的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為都城時期的商王武丁很有可比性。無論在甲骨文還是考古發現當中,都可以看到,在大約與拉美西斯二世同時期的商代晚期,商王武丁是非常有作為的君王,他在位期間商王朝的勢力空前擴展。拉美西斯二世為埃及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留下了很多古代建築,包括神廟和神像。
頗具代表性的是卡爾納克神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宗教遺迹,總長990米,寬55米,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建造,歷經13個世紀不斷修建、擴建而成,有50多位國王參與了這個過程。卡爾納克神廟主要祭祀底比斯地區的保護神阿蒙神,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中間最大的主體部分祭祀阿蒙神,北邊祭祀戰神孟圖神,南邊祭祀阿蒙的妻子穆特神。
神廟的布局大體上有些規律。首先,在進入神廟主體之前有兩側神道,然後是兩扇巨大高聳的塔門,塔門處往往有著名法老的雕像。盧克索神廟前有六個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像,其中四個為站姿,兩個為坐姿。進入塔門後,有一個很大的庭院,三面都是迴廊,中間是寬闊的院子。依照當時的規矩,參與祭祀的一般貴族只可走到庭院這裡,再往裡走是神廟圓柱大廳,只有法老或高級的祭司舉行儀式時才能進入。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卡爾納克圓形巨柱。
卡爾納克圓柱大廳因其浩大的規模舉世聞名,它共有134根石柱,由12根圓柱構成主體部分。我們可以想像,進到大廳,看到如此密集、粗壯(直徑5米,高23米),且都有精美雕刻的圓形巨柱時,震撼於它的宏偉規模。經過異常宏偉的圓柱大廳後,再往裡走是一個神殿,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側窗採光,黑暗而狹窄,營造出一種神秘氣氛。神殿里供奉著神像,再向里走是倉庫,平時放置祭品的地方。
卡爾納克神廟是這樣,公元前14世紀的盧克索神廟也是這樣,新王國時期的主要神廟都是這樣。可以說,古埃及神廟的主要修建期,就是在新王國時期。
3
為什麼要挖掘其他古老文明?

2016年8月《開講啦》節目中,我曾和埃及學者扎西·哈瓦斯對談。哈瓦斯曾擔任過埃及文物部部長。當時我介紹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最新考古發現,他質疑中國五千年前能否稱得上文明,是否有過金字塔這樣規模的遺址。我回答稱,我們五千年前的文明中也發現了巨大城址,有幾百萬平方米。可見,我們很多最新的考古成果沒有被外國所了解。
古埃及文明的發生可能確實比我們早一些,但它中斷了,這也是事實。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綿延不斷,這一點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是獨具特色的。我認為世界古老文明之間可以比較,但並不存在高低之分,各有特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除了要做中國考古之外,還要涉及世界上其他主要古老文明的發掘和研究。
2012-2016年,我領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項目,最後的課題是要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過程和特點進行歸納,當時就痛感我們對其他古老文明不甚了解。我們必須要在跟其他古老文明比較的過程中,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特點。即使從研究中華文明本身來說,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是很不夠的,何況我們正在向世界大國和強國發展邁進,文化上也要形成國際視野。從這個角度出發,2012年起我們開始派遣考古隊到海外。
2018年11月22日,我和我的後繼者陳星燦所長來到埃及,同埃及文物部簽署了正式合作協議;我同埃及文物部的下屬司長也簽署了就孟圖神廟(建於約公元前1391-前1355年)進行合作的協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隊首次赴埃及進行考古挖掘。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2020年3月3日,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所在地。新華社發
此次中埃聯合考古選擇新王國時期的原因,在於它的時代範圍與商代大致相符,二者也都是各自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階段。
商文明繼承夏文明的同時又開啟了周文明的先聲,文字的使用、禮器制度的出現、王畿地區對周圍方國的控制(包括戰事、珍稀資源等)等很多方面,都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非常重要。這些在古埃及新王國文明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方面。
比如,軍事征服和宗教對於維持王權統治根基的作用。
商王朝和埃及的新王國都對祭神、祭祀非常熱衷,商王甚至會一次殺掉幾千個戰俘貢獻給祖先和神靈。埃及也是如此,他們大興土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宗廟、神廟用於祭祀。前面講到的執政了67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統治後期也大興土木和連年征戰,國力受到很大影響,造成了埃及新王國由盛轉衰的轉折。商朝也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商王武丁時期,大肆征戰,擴大版圖,逐步進入相對衰落的時期,原來臣屬於商王國的周圍方國紛紛崛起。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這是2024年2月26日拍攝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中埃文明都有發達的農業,埃及是依託尼羅河泛濫給附近土地帶來大量有機物,誕生了發達的農業,後來發展成為灌溉農業;中國則有萬年左右的水稻和粟黍栽培歷史,到商王朝時期,農業已經非常發達,從西亞傳來的小麥到商朝已成為主要的農作物之一。
我們常說綿延不斷是中華文明的特點之一,背後的原因也可以通過文明比較來思考:
第一,我們東邊是海,西南有高山阻隔,北邊是歐亞草原,附近沒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可以替代我們的文明,這個同埃及附近、地中海沿岸有好幾個文明很不同。
第二,我們的國土相對遼闊,即使北邊被其他民族佔領,南邊還是會有比較大的迴旋空間。
第三,我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能夠支撐我們獨立的經濟體系,而不是倚仗外部輸入。
第四,我們的文明開放包容,能讓我們不斷學習吸納、保持活力。像小麥、黃牛、綿羊、冶金術,大約都是在距今5000至4500年前(即古埃及文明興盛時期)從西亞或埃及傳入中國,但傳入之後並沒有取代古老文明自身的特點,而是成為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比如小麥傳入後就和粟黍、稻共同成為中國古代的「五穀」。
而埃及實際上不斷受到其他區域文明的衝擊,甚至被佔領,比如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以及更早一些的赫梯文明。因為埃及與這些區域國土相連,彼此間沒有像中國這麼大的迴旋餘地。古埃及文明發展幾千年後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文明系統就此中斷。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這是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發掘出土的陶器(2020年3月28日攝)。新華社發

我們希望通過對埃及新王國首都盧克索地區孟圖神廟的發掘,了解新王國時期孟圖戰神的地位和作用、新王國時期國王對周圍其他勢力維持統治地位的方式、對重要戰略資源進行控制的方式,以及周圍的區域性文明彼此之間的關係。看看這些共性究竟是幾大古文明所共有的,還是中埃文明中獨特的,進而思考其背後的成因,包括環境與文明興衰的關係等。通過這些,會加深對我們自己文明特點的理解。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 天天要聞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尋世界十大考古遺迹
李零 李占揚 李新偉 王巍 張良仁 王建新 陳永志 柴煥波 劉曙光 姜波 秦大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1


本書的大背景是中國考古「走出去」——在過去的十餘年中,中國的一些大學和文物考古機構陸續走出國門,由周邊國家開始,逐漸走到了遙遠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國開展考古工作,漸成燎原之勢。


為什麼要發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進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學印記?吳哥窟如何從廢墟中重生?鄭和船隊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脈」了嗎?全球文明版圖如何形成?


十位「走出去」的一線考古領隊,以中國視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親身講述發掘中的所見所獲、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遺存背後的文明內涵。這十個獨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們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現,也是中國考古走出國門的生動寫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聞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時15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原院長、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王祖耆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5至1948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電機系碩士學位後於美國西北大學任助教;1955年9月與錢學森同船回國...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 天天要聞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1936年北平一個冬夜,大作家沈從文失魂落魄地敲響了總布衚衕三號的大門。開門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著門外這位文壇好友,只見他一米六幾的個子在寒風中微微發抖,臉上滿是淚痕。能讓寫出《邊城》這般純凈文字的男人,哭成這樣,一定是天塌下來了。林徽因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聞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東海域上演了一出"換旗求生"的戲碼,在霍爾木茲海峽這片火藥桶般的水域,外國商船們突然集體玩起了"變裝秀"——清一色掛上中國五星紅旗。 (在霍爾木茲海峽,大量外國船隻懸掛五星紅旗以避免....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 天天要聞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7月9日,天津市委組織部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會議,宣布中央有關任職通知和市委關於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任職的決定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嚴的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