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高的紅牆並沒有隔斷父女情,李敏夫婦搬出中南海後,毛主席始終惦記著他們。
毛主席小女兒李訥回憶:「每當爸爸想念姐姐時,就會叫我代他去看望姐姐,姐姐在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曾去看過她,她那個時候做化學實驗,硫酸燒的褲子上好幾個洞,當時我去看她,之後又去看了她幾次,我跟姐姐關係還是很好的……」
李敏和李訥雖然是姐妹倆,但她們第一次見面卻在1949年,也就是李敏12歲,李訥9歲的時候。
剛見面時,姐妹倆還是有些小摩擦在的,身為父親的毛主席,是如何處理、平衡兩個女兒之間的關係?
「我早就發現你了」
1949年9月中旬,在徐徐秋風和斷斷續續的歡笑聲中,中南海大門外走來了一位中年婦女和一位小姑娘,中年婦女穿著淺藍色西裝,小姑娘穿著白底帶花的連衣裙。
「媽媽,這是什麼地方啊?我們之前從來沒有來過這裡呢!」小姑娘盯著紅色大門問。
「這是我們的新家!之後我們就要住在這裡了!」 中年婦女看著女兒回答。
「那是什麼字呀?」 小姑娘指著高處匾額問道。
「菊香書屋。」
得到答案後,小姑娘撒開母親的手蹦蹦跳跳走進菊香書屋,左看看右看看,滿眼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見女兒很喜歡這裡,中年婦女臉上洋溢著溫馨的笑容。
這個小姑娘便是毛主席的小女兒李訥。
1940年,李訥出生在延安,她出生的時候,毛主席已經47歲了,或許是因為晚年得女,所以毛主席很寵愛這個女兒,與她的哥哥姐姐不同的是,李訥從小是在毛主席身邊長大的。
可以說李訥出生在一個相對幸福的年代,她哥哥姐姐們出生時,中國還處在戰亂時期,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毛主席不得不把孩子們暫時寄養在老鄉家中。
如今毛主席已經年過半百,他也希望可以體驗一下什麼是兒女繞膝,什麼是嬉笑滿堂,所以儘管工作很忙碌,毛主席還是把李訥留在身邊撫養。
戰爭時期,毛主席屢次帶領人民軍隊到前線奮勇作戰,為了戰爭勝利,毛主席需要時刻盯著戰略部署,以便在關鍵時刻得到重要情報。
李訥的存在,緩解了毛主席的壓力,她給毛主席帶去無限的快樂。
在李訥面前,毛主席只是毛主席,他不是領導人,也不是戰略家,他只是疼愛李訥的慈父。
「大娃娃,我的大娃娃,我的乖娃娃!」 這是毛主席對李訥的稱呼。
毛主席辦公累了,常在院子里散步放鬆,他很喜歡擺動兩臂扭著腰走,每當這時候,調皮可愛的李訥就會帶著她的小朋友們悄悄跟在毛主席身後,有模有樣學著毛主席的姿勢,一邊走一邊咯咯笑著。
毛主席也不惱,反而故意加快步伐,李訥為了趕上毛主席的步伐,把步子邁得大大的,但還是更是跟不上,過不了多久,李訥便裝著大人模樣咳嗽幾聲,毛主席猛一回頭 做個要抓人的姿勢,李訥便哈哈大笑跑著躲藏。
「你這是在和我藏貓貓,學我,我早就發現了呢!」毛主席看著李訥笑呵呵說。
「開始發現了嗎?我跟了你好久呢!」
見女兒這麼說,毛主席也願意逗逗她:「開始就跟著了?那我可沒發現。」
聽了爸爸的話,李訥得意說:「我知道了!爸爸扭著腰就走就是放鬆,也不想事,但是背著手走,就是在想事情!」
毛主席爽朗大笑,一把抱起李訥:「娃,我的好娃娃,你也學會觀察了,真不簡單喲!」
中南海姐妹情
李訥和李敏的初次見面是在中南海。
在李敏來中南海之前,她是跟著母親賀子珍一起生活的,為了治療,李敏跟著賀子珍在蘇聯生活了好多年,後來因為局勢變化,賀子珍帶著李敏、毛岸青、毛岸英回到中國。
賀子珍是個很負責的母親,為了能讓李敏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她把李敏送到毛主席身邊。
姐妹倆初次見面時,一個12歲(李敏),一個9歲(李訥),由於她們之前沒有在一起生活過,所以想要真正接受彼此是自己家人還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為了讓李敏更快融入,毛主席每次吃飯時,都會讓李敏坐在李訥母親身邊,這樣有利於她們聯絡感情。
李訥的母親確實很喜歡李敏,吃飯時,她不斷給李敏夾菜,見李敏嘴巴上粘著飯粒,她又趕緊給李敏擦拭。
為了能讓李敏和李訥熟絡起來,李訥的母親會帶著她們一起去南海游湖盪槳。
看著波光粼粼的湖面,李訥突然想起了什麼,她扭頭對大家說:
「前段時間,我和姐姐還有燕燕、二娃子(葉子龍的孩子們)在海邊打撈了好多小魚小蝦,她們把活蹦亂跳的魚送到咱們家,說要和爸爸一起吃飯,那天餐桌上除了有一盆新鮮的魚湯之外,還有苦瓜和別的蔬菜呢!那魚湯好鮮甜,我跟姐姐一直舀著魚湯喝,爸爸見我們沒有吃苦瓜,就批評說:『從小就要學會吃苦瓜,不然長大會沒出息!』」
李訥媽媽聽後點點頭說:「你們爸爸說得對,要學會吃苦才行!」
小船在湖面上緩慢前進,不一會兒就到了對岸,李敏大步一跨動作幹練地跳上岸,李訥媽媽見狀誇讚:「我們家嬌嬌(李敏小名)腿好長,手指節也長,是個彈琴繪畫的料,之後我給你找個輔導老師,好好教教你!」
聽見媽媽誇讚李敏,李訥也跟著幫腔:「媽媽說得對!我的姐姐非常優秀!」
平日里,李敏和李訥也會跟著毛主席去中南海春藕齋湊熱鬧,李敏和李訥不太會跳舞,但是有的時候看人家跳的起勁,她們也想試試。
李訥性格一直比李敏要活潑些,所以每到這時候,她都主動拉著李敏去參加,李訥把李敏拉到舞池裡,一會兒跟著毛主席身後學他一左一右地擺動,一會兒跟著周總理學他那瀟洒的舞步,一會兒又挪動到朱老總身邊。
看著姐妹倆略滑稽的舞姿,那些大人們也跟著哈哈笑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後,李訥拉著李敏說:「姐姐,你看二哥,二哥跳得可真好!」
李敏看了看毛岸青,扭頭對李訥說:「是呀,二哥的舞是在蘇聯學的,蘇聯人都能歌善舞,他當然也跳得很好。」
「姐姐,你之前也在蘇聯待過,你會跳舞嗎?」
「我不會的,當年我還小,還不到學跳舞的年紀……」
聞言,李訥感到可惜,如果李敏會跳該多好啊,她就可以讓姐姐教她了!
雖然李敏和李訥在玩耍的過程中逐漸熟絡起來,成為真正的姐妹,但是她們在生活中還是會遇到小摩擦。
1951年的一天,李敏和李訥正在為一個問題而爭論 。
李訥說:「我認為,蔣介石不是中國人。」
聽了妹妹的回答,李敏感到很詫異,蔣介石怎麼就不是中國人了?他就是中國的呀。
見姐姐沒有認同自己的看法,李訥繼續說:「他做的事情不對,他壞,他不是中國人!」
此時的李訥只有11歲,在她的世界裡,沒有灰色地帶,只有黑白兩色,因為蔣介石做的事情不對,所以他不是中國人。
李敏不同,李敏雖然也贊成妹妹說的:「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但他確確實實是中國人。
姐妹二人因為這事有了小摩擦,這該怎麼辦呢?究竟誰說的才是對的呢?
機靈古怪的李訥提議:「姐姐,我們在這討論也沒意義,我們去找爸爸吧,讓爸爸判斷誰說的是對的,誰說的是錯的。」
李敏點頭表示同意。
姐妹倆來到毛主席的書房,見孩子們來了,毛主席放下手中的筆,抬頭問她們:「你們怎麼來了?功課寫完了嗎?」
李訥走到毛主席身邊說:「爸爸,您說,蔣介石他是不是中國人?」
「他是中國人。」 毛主席肯定回答。
聽了毛主席的答案,李敏笑了,她跟爸爸的答案一樣。
李敏則掛著臉反駁:「他不是……」
毛主席從兩個女兒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們對這件事情有著不同看法,但是毛主席並沒有當面點明,也沒有說誰的說法是對的,誰的說法是錯誤的,毛主席知道,如果他說了,那麼很可能導致兩個孩子之間出現矛盾。
對於這點,李敏也曾吐露:「當我們出現摩擦時,父親從來不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他經常對我說妹妹年紀小,要多照顧她,但是我也知道父親也跟妹妹說過類似的話……」
李敏的猜測是對的,當姐妹倆出現摩擦時,毛主席不會只勸李敏要讓著妹妹,人的感情是相互的,這跟年紀沒有太大關係,想要得到對方的尊重,那就要先尊重對方,這一點放在姐妹關係上同樣適用。
毛主席會告訴李訥:「當妹妹的要多聽姐姐的話,要多互相幫助。」
李訥是個懂事的孩子,她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所以即便跟姐姐出現摩擦,她也不會真的計較,有的時候還會主動道歉,李訥的表現也證明了毛主席這一招相當高明。
毛主席先是讓李敏明白身為長姐要肩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然後又讓李訥明白身為妹妹,她應該聽姐姐的話,尊重姐姐,當正確的思想深入她們大腦後,不管將來發生怎樣的分歧和摩擦,都不會影響到她們之間的姐妹情誼,這樣的教育顯然比糾結誰對誰錯要有用的多。
李敏和李訥就像大多數姐妹一樣,有歡笑的時刻,也有出現摩擦的時候,而毛主席就像一棵大樹一樣為她們遮風擋雨,在毛主席的教育下,李敏和李訥也成長成像毛主席一樣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