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2024年06月16日20:30:23 歷史 5168

  走進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的騰格里鎖邊固沙示範性項目現場,工人們正推著一台台像拖拉機車頭一樣的「扎草車」鋪設沙障,兩片代替車輪的圓形壓草刀滾過,麥草就被整齊地扎進沙地里,一個個草方格雛形漸顯。

  「這片示範區有8000畝,今年我們上了30台機器固沙,一台機器一天就能扎50畝草方格,比過去純人工效率提高了50%。」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說,紮好草方格把沙漠固定住,再栽種沙生灌木、撒播草種,等下一場雨,明年這片沙漠就能看到一片綠色。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 天天要聞

  工人正在用「扎草車」將平鋪在地上的麥草扎進地里。新華社記者劉禎 攝

  「以前扎草方格必須依靠人工,兩人一組,一人鋪草,一人用鐵鍬扎進去,費時又費力。」唐希明說,近些年來,隨著治沙隊伍老齡化,勞動力減少、成本上漲,原先的「人海戰術」已無法滿足新時代防沙治沙需求,機械治沙成為必然趨勢。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 天天要聞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防沙治沙生態示範點的一片草方格沙障。新華社記者劉禎 攝

  記者在治理現場看到,在「扎草車」上不去的沙丘上,工人們正提著一條條麥草緊密編織的刷狀草繩,交叉鋪在沙坡上,然後將四周和草繩交叉處固定。這種由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團隊共同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實現了關鍵環節機械化生產,草繩由機器編織生產,工人輔助鋪設,比過去純人工扎設草方格效率提高了60%以上。

  沙坡頭區地處黃河與騰格里沙漠交匯處,曾是我國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老一輩治沙人在保障我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順暢通車的實踐中,創造出舉世聞名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並探索出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防沙固沙體系,在一代代人努力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奇蹟。

  去年,「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全境位於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的寧夏,啟動實施騰格里鎖邊固沙阻擊戰和毛烏素流動沙地殲滅戰兩個示範性工程,明確2024年完成造林種草150萬畝,荒漠化治理90萬畝,並在工程建設中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模式。

  扎草方格只是固沙第一步,在草方格里栽苗種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中衛市境內的騰格里沙漠看似表面乾旱,實則深層有水分,但由於流沙鬆散,用鐵鍬很難挖出深坑,樹苗難以吸收到深層水分,禁不住夏季高溫就會幹死。

  而如今,機械化破解了栽苗成活率低的難題。記者看到一些工人手裡拿著像電鑽一樣的工具,用長達半米的鑽頭頂端的卡口卡住樹苗根部,垂直對準沙地,按動開關,幾秒鐘就能將樹苗插進50厘米深的濕沙層。

  紮根基層治沙30多年的唐希明反覆實驗,在2017年發明出一種「干」字形鐵制植苗工具,命名為「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並獲得實用新型專利,這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去年起,唐希明進行技術升級,發明了第二代「電動版」,工作效率比第一代提高25%左右。

  據中衛市林草局副局長李創介紹,今年中衛市圍繞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計劃打造一條長約153公里、寬約10公里的固沙鎖邊帶,總治理面積達83萬餘畝。如今,在科技助力下,中衛市防沙治沙的效率大幅提升,綠色版圖正在騰格里沙漠不斷延伸。(記者馬麗娟、劉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 天天要聞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形象在後世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中往往被賦予了諸多負面標籤。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尤其是《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可以發現董卓早年的形象與性格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單一和極端。
痛打「落水狗」:揭穿買辦文人胡錫進的花言巧語 - 天天要聞

痛打「落水狗」:揭穿買辦文人胡錫進的花言巧語

6月22日,胡西晉在網上發文稱,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與稀釋體制下的資本家有著本質不同。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從根本上說也都是勞動者,普通人的利益與民營企業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雙向的,而絕非對立的。然而胡西晉的這一言論值得引起警惕和深思。胡西晉究竟是什麼
民國時期,重工業真的比晚清還落後?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 天天要聞

民國時期,重工業真的比晚清還落後?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不少人認為,晚清時期還處於統一狀態,工業經濟發展較強,而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政府派系林立,沒有大搞工業經濟建設的決心。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單從重工業的體系建設,民國時期就遠勝於晚清,重工業的經濟建設產值,也非晚清能夠比擬。江南製造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