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2024年04月29日20:12:38 歷史 4990

【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 天天要聞

在北京龍潭湖(本文配圖均選自蘇月斫的《光明樓——北京人家影像故事》)

當年在山東畫報出版社,我策划了一套「名人照相簿叢書」。這個名稱最早可以追溯到作家劉心武1986年在《收穫》雜誌上開的一個專欄,名稱是「私人照相簿」。我對這種以平民家庭照片為線索,有點民間書寫意味的著作方式很感興趣,於是冒昧與他聯繫,希望由他主編,約寫一套「私人照相簿叢書」。他忙於新的創作,沒同意,於是我就改了一個字,變成「名人照相簿叢書」,陸續出版了弘一大師、巴金、冰心、張愛玲、梁思成、啟功等二十多本。創辦《老照片》時,設立欄目,有個「名人一瞬」,與之相應,設了一個「私人相簿」。二十七八年下來,「私人相簿」成為來稿最多的欄目之一。

近些年,我有一個尚未實現的願望:做一套「一個人的照相史」叢書。蘇聯詩人葉甫圖申科有句:「世上每個人都特別有意思」,高爾基則說:每個人都應寫一本傳記。同樣,每個人一生的照片就是一部有意思的圖像自傳。蘇月斫的《光明樓——北京人家影像故事》正是我想像中的那樣一本書:民間,鮮活,感人,美妙,充滿無意間的歷史感。我很喜歡這本書,為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這樣一本書感到欣喜。

劉心武曾解釋為什麼要寫「私人照相簿」這個專欄:「在我內心深處,常涌動著莫可名狀的情思。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出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家庭,處身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人文環境,我們承繼著什麼樣的遺傳基因、文化遺產,都是不由自主的……當人獨處一室,翻動著自己的私人照相簿時,或者可以鬆弛下來。人在這時可以意識到其實自己是可愛的,有道理的……」對此,我深有同感。

【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 天天要聞

媽媽在永生小學院內(1979)

 不過,每個人都寫一本傳記,說來容易,真做起來是很難的。首先你要有大量的、長年的積累和記錄。時光嚴酷,它會帶走一切,尤其那些生活細節,如果沒有當時的、有心的記錄,就會如海邊砂礫一般,被亘久不息的浪潮沖刷得乾乾淨淨,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其次,還要有一定的寫作能力,這是不言而喻的。所幸月斫的父母「文藝、師範」,而且年輕、漂亮,他們都曾是教師,爸爸蘇建華老師還是一名小有才氣的畫家,後來成為專職的美術工作者;媽媽閆靜平任過三十年音樂課老師,喜歡唱歌。當一般人還不懂得攝影重要,也沒有條件擁有相機時,蘇老師已經迷上攝影,大量拍照並自己洗印了。開初是借用別人的相機,後來省吃儉用購置了自己的。

【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 天天要聞

爸爸媽媽在北京駒章衚衕33號(1985)

 沒有孩子時,他們一個喜歡拍,一個喜歡照,拍和照都有文藝范兒,並非一般的家庭照。閆老師的美麗,是那個時代的美麗,是真正的美麗,不是如今修飾、妝扮的美麗。女兒降生後,這個溫馨的家庭自然又多了一根樂弦,大量的照片組成新的樂章(不知為什麼,我覺得這本書從頭至尾有音樂在背後)。女兒的出現並未造成對年輕媽媽的忽視,而爸爸的情感和寄託則通過拍照貫穿始終——這種飽滿的一個家庭幾十年完整的影像紀錄,比文字記錄更為豐厚和鮮活,其最大特點就是一目了然的細節:人物的表情、穿戴、動作,比如長辮子、花紗巾,家居的物件、樣式、新舊乃至雜物、門窗和窗帘,室外的樹木、水潭、山路乃至修二環、改造龍潭湖……這些細節,無處不在地展現了20世紀70至90年代北京一處街區一戶人家的日常,看上去親切、溫暖而又讓人惆悵。

【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 天天要聞

我來了(廣渠門護城河東岸)

 說實在的,一開始看到材料,我沒把握這本書該怎麼做,能否做成。有了豐富的影像紀錄(兩萬餘張照片),如何選擇、刪減、編排、展示、寫作、呈現給讀者,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我相信作為女兒的月斫,她的選擇既是最準確的,又是最難捨的;她的展示是最充分的,又是最收斂的。在這裡她有兩個角色,一是書的主角之一,一是書的編輯者;一個現身其間,一個置之其外。正像這本書的性質:既是私密的、個性的,又是社會的、普遍的。我不知道她編寫這本書用了多久,但那一定是一段深刻的情感之旅。

【難忘的書與人】一個家庭的照相史 | 汪家明 - 天天要聞

在北京動物園(1985)

 月斫供職於《大眾攝影》雜誌,她也許學習了社會學、人類學的某些研究方法,受了攝影哲學和現代文學敘事方式的影響。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是爸爸媽媽的影像,第二章是女兒(即本書作者),第三章是一家三口,第四章「照片中沒有了我們三人的身影,但場景都取材於那些年我們生活中經常路過的、看到的地方。正是一張張看似散淡的、無關的、抒情的影像,承載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場所,家在哪裡?就在這裡」。四章內容從小至大、從單純到複雜,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觀照。有意味的是,那些爸爸早年的水粉寫生風景畫,與照片融合、呼應,增添了日常的存在感,是別緻的一筆。

文字在書中並不鋪張,也不搶眼,是看了照片引起的回憶,簡明直白但又鮮活俏皮。敘述都是以第一人稱「我」或「我們」,但這個「我」,一會兒是媽媽,一會兒是爸爸,一會兒是女兒,有時又代表一家三口。雖然作者在文中有所交代,但讀的時候還是要根據照片和文意琢磨一番此刻是哪個「我」在講述?讀者因此有一種參與感、新鮮感。我想,這就是年輕一代的作者、編輯高明的地方,他們更有跨文化、跨領域的接受能力,更喜歡追求先鋒的表現方式。

除了整體結構的巧思和時空交叉的敘述方式,作為圖文書,圖片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置,圖片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置?要使整本書流暢、錯落、好看,有空間,又不斷篇兒,也是相當有技巧的。不過,作為攝影雜誌的編輯,作為山東畫報出版社,這正是他們的長項——以書為證。

2024年元月北京十里堡   

  作者:汪家明

文:汪家明圖:月斫編輯:謝娟責任編輯:舒 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著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