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司馬遷為父親守喪三年了嗎?

2024年03月20日08:45:04 歷史 1840

劉老師 /文


歷史的塵埃——司馬遷為父親守喪三年了嗎? - 天天要聞

太史公自序》原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司馬談去世三年,司馬遷成了太史令。

也就是司馬談去世的時間,和司馬遷成為太史令的時間,間隔了三年。

這條記載很容易讓人覺得,司馬遷是為父親守喪三年,然後才就任太史令的。

但並不是如此。

司馬談去世是元封元年,這一年漢武帝舉行了泰山封禪的大典,下一年,大旱。

封禪是人間帝王向上天彙報工作成績,為什麼接下來就發生了這樣嚴重的自然災害呢?方士們為漢武帝找到了一個體面的理由:上天對您很滿意,為了要晒乾泰山上的封土,所以少下雨。當年黃帝封禪之後,也是如此。

也正因為雨水少了,一個拖延多年的老問題,倒是彷彿出現了解決的希望。

二十多年前,黃河瓠子決口,黃河以南大片土地都因洪澇沒有好收成。現在,漢武帝決定把決口堵上。

漢武帝親臨決口現場,把白馬、玉璧沉河中祭奠河神,命令將軍銜以下的所有隨從官員,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面對此情此景,感慨萬千的天子,還親自作歌,表達傷悼之情。

《史記·河渠書》最後說到,「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司馬遷當時就在背負柴薪、添堵缺口的人群中。

於是可知,司馬談去世後一段時間內,司馬遷繼續在漢武帝身邊做郎官

歷史的塵埃——司馬遷為父親守喪三年了嗎? - 天天要聞

後世的規矩:父母去世,官員就要回家奔喪並守孝三年,這叫作「丁憂」,如果朝廷不希望這位官員離開崗位,會下詔讓要求他繼續工作,這被稱為「奪服」或者「奪情」、「奪情起複」。意思是因為對皇帝的忠,不得不剝奪對父母的孝。

有研究者推測,司馬遷本該「丁憂」,漢武帝特別下詔「奪情」,可見漢武帝對司馬遷的重視和恩寵。

這也是拿後世的戲碼,加到司馬遷的身上。

漢武帝時代,不守喪才是正常的。

先秦儒家鼓吹守喪三年,當時並沒有被社會所接受,西漢時仍然不接受。《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了著名的漢文帝遺詔,明確講到「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於是定下來的規矩是:地方官吏和普通民眾,為皇帝服喪三天;朝廷大臣和宮內之人,要求高一些,皇帝下葬後,再服喪三十六天。

臣為君如此,兒子為去世的父母服喪,通常也沒有太高要求。漢成帝時的丞相薛宣,母親去世,他弟弟守孝三年,薛宣認為「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弟弟這麼做讓自己難堪,竟至於鬧得兄弟不和。丞相翟方進,也是母親去世,他服喪三十六天。

漢成帝時代儒家的空氣比漢武帝時代濃郁得多,仍然不講究三年之喪,漢武帝時代的風氣,可想而知。

所以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仍在工作,他大概也不是順理成章子承父業,而是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終於爭取到了太史令的任命。

司馬遷去做太史令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這個年份,很值得關注。

田餘慶先生著名的論文《論輪台詔》中,有一個重要的論斷:

元光二年至太初三年(前133年-前102年),是西漢歷史的重要年代,漢武帝的全部重要事業,幾乎都在這三十二年中完成的……如果細細考察漢武帝在這三十二年中完成的每一項事業的具體時間,我們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事項都是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年間做成的;有少數完成於元封年間(前110一前105);只有伐大宛一件事在元封以後,而伐大宛雖然事出有因,但並不是必要的。如果不計伐大宛這件並非必要之事,那麼漢武帝在元封年間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從此著手實行政策的轉折,應當說正是時候。



更具體說,轉折點正在元封三年。

這一年的夏天,漢朝軍隊滅了衛氏朝鮮,設置了朝鮮四郡。漢武帝將漢朝疆域,擴張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也可以說,達到了當時中原王朝所能直接控制的範圍的極限。而元封四年,就出現了「關東流民二百萬口」。此後漢武帝的宏圖偉業並未停下腳步,但社會已經完全不堪重負,收穫卻微乎其微,竟是「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的局面了。

我寫《司馬遷的記憶之野》時,這裡寫了一句:「這是過去二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二十年里最好的一年。」當然確實是玩梗,但如果忘掉這是一個梗,會發現這個說法還挺準確。

對照司馬遷的命運,這也是一個頗具意味的巧合。

歷史的塵埃——司馬遷為父親守喪三年了嗎? - 天天要聞

漢武帝時代,最功業彪炳的元狩、元鼎年間,司馬遷在漢武帝身邊做郎官。新聞攝影界有一句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你離得不夠近」,司馬遷可以說就在歷史舞台的中心觀察歷史。

而轉折點出現,各種重大舉措都變成胡折騰的年代,司馬遷去做了太史令,可以靜心著史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馬援:低調且戰功卓著的東漢名將,為後世萬代稱頌的伏波將軍 - 天天要聞

馬援:低調且戰功卓著的東漢名將,為後世萬代稱頌的伏波將軍

序言馬援(前14年-49年),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后馬氏之父。馬援一生戰功卓著,幫助漢光武帝劉秀平定隴西,擊破隴右羌族,安定西北邊疆。東漢建立後,馬援於前41年受封伏波將軍,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征姐妹叛亂,對南越地區實施漢化改革,安定嶺南。
不能只搞民族主義:俾斯麥忽悠人愛國的同時,還搞了分配製度改革 - 天天要聞

不能只搞民族主義:俾斯麥忽悠人愛國的同時,還搞了分配製度改革

歷史上,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其執政期間,對內推行狂熱的民族主義政策,將普魯士打造成一個非常團結的軍國主義堡壘。俾斯麥成功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以統一德國、振興德國為旗號,將普魯士各階層人士團結在其麾下,最終實現了統一德國的目標,也使新生的德國成為了世界列強。
張掖大事記之二(1952年——1953年) - 天天要聞

張掖大事記之二(1952年——1953年)

6 月 各縣於 上年12月至是月開展反貪污、 反浪費、 反官僚主義的 「三反」 和工商界開展反行賄、 反偷稅漏稅、 反盜竊國家資財、 反偷工減料、 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 「五反」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