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帶引西戎兵攻佔周都,晉文公出兵勤王,擊潰叛軍,將周襄王送回都城,周襄王大賞晉國,將陽樊、溫、原、欑茅四邑賜給晉文公。
此時的晉國猶如一顆明星,點燃了中原各國的希望,宋國早就看楚國不爽了,只苦於沒有一個大的國家可以依附,此次晉國勤王,宋國順勢背離楚國依附了晉國。宋國此舉也預示著周朝的霸主之位開始從楚成王往晉文公轉移了。
晉文公對於宋國的示好,也有心接受,畢竟宋國位置還是很關鍵的,夾在晉、楚、齊三國之間,控制了宋國便可進一步控制中原各諸侯國。但收了宋國做小弟,也就意味著要交惡於楚國,楚國雖只是雄踞於南方,但對中原局勢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這些因素晉文公都不得不考慮清楚,就在晉文公徘徊不前時,他的大臣先軫站了出來,他給晉文公分析道:「必須接受宋國,雖然這會造成一些小麻煩,但也不是沒有解,如果以後楚國要為難宋國,那麼出兵攻伐楚國的盟友衛國,楚國必然去解圍,宋國的危機自然解了。」
如先軫所言,宋國的背叛引起了楚國的憤怒,楚成王決定出兵討伐宋成王,讓他也體驗一下當年他父親失敗的滋味。於是,楚軍再次出發,直逼宋國,為了解救宋國,晉文公在軍事上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晉國二軍重組為三軍。在周朝時期,擁有三軍的便屬大國,晉國此舉,無疑確立了自己中原大國的地位。
經過這番準備後,晉文公拔擢六卿,攜眾諸侯,率領晉軍乘南而下,直抵衛國。大軍來到衛國邊境時,晉文公派人向衛成公借道援救宋國,衛成公擔憂昔時晉國假道伐虢的悲劇再次重演,便拒絕了晉文公的請求,晉軍只好另渡黃河,晉文公又要求在衛國徵調部隊,再次遭到了衛成公的拒絕,晉文公見衛成公如此不給面子,便令先軫帶領部隊直逼衛國。
當時衛國內部親近晉國的大臣較多,衛成公兩度拒絕晉文公,遭到大臣們強烈反對,竟導致政變,衛成公被趕出了衛國,衛國轉而依附了晉國,晉軍繼續南下,來到了曹國。
晉文公回想起當初逃亡路上,曹共公偷窺自己洗澡的往事,就感到十分恥辱,現在多年過去了,還是背脊發寒,便令三軍猛攻曹國。曹共公明白若要硬拼肯定不是晉文公的對手,於是他就讓人將晉國陣亡士兵的屍體懸掛在城樓上,此舉嚴重動搖了晉軍士氣,晉文公更狠,讓兵士們把曹國先人的祖墳全部刨開,挖出裡面的屍體,暴屍軍前,曹國上下一片哀嚎。
為讓祖先安寧,曹國人和晉軍作出了交易,他們將晉兵的屍體交還給晉國,讓晉國退兵,晉文公答應了這個交易,晉軍趁著曹國打開大門,曹人往外運送棺材的時候,突襲了曹國,俘虜了曹共公,曹國也依附了晉國。
晉國成功降伏了曹、衛兩國,圍攻宋國的楚國卻還沒有退兵的意思,此時晉國面臨著和楚國決戰的境地。其實晉國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先軫又向晉文公獻策:讓宋國使者去賄賂齊、秦二國,請齊、秦勸楚退兵,而晉國則將曹、衛之地分割給宋國,這必然會導致楚國的憤怒,楚國一怒,自然不願聽齊、秦相勸,這必將更堅定兩國與晉國聯盟的決心。
按照先軫的計劃,宋國的使者來到了秦國,秦穆公收到宋成公的求救,立即明白這是晉文公的意思。晉文公這幾年順風順水,令秦穆公眼紅不已,雖然不願讓晉文公如願,但秦國能和晉、齊、宋等國一起扼制楚國,這也意味著中原各國已經接納了他這個西方諸侯,所以秦穆公並不想放棄這個露臉的機會,這也是秦穆公的爭霸哲學。
就這樣,在先軫的外交謀略下,齊、秦兩國決定出兵援助晉國,由此,春秋形成了三強聯合抗楚的戰略格局。#東周##歷史回眸##歷史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