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王朝的更迭本質上只是人事的變更,歷代都是帝王指揮三公九卿或者三省六部幹活而已,但秦漢、隋唐畢竟屬於規則的制定者,而趙宋既沒有制度上的創新,反而通過人事的調整使相關制度更加複雜,越來越難以執行。
在時間的重力下,宋朝逐漸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趙宋最終就是亡於龐大而又複雜的人事設置。
是的,宋朝沒有制度的創新,只是在既有的制度之上修修補補同時給安裝上各種鎖而已。
宋朝制度最大的調整就是對於相權的束縛。中書省雖然以政事堂壟斷著所有政務,但最主要的兵權和財權都被分割了出去,還是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太祖建國後繼承了晚唐五代的相關制度將樞密院這一機構也保留了下來,成為專業的軍事管理機構,宰相預聞兵事的權力被徹底扒光。
也就是說,宋朝是中書省和樞密院兩府分立的格局,互相制衡。
同時,宰相的財權也被獨立了出去。宋朝財政由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三個專業部門來管理,三司長官也是事實上的宰相,被稱為「計相」。
失去財權和兵權的宰相只有唯唯諾諾幹活執行的份,根本對君權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權力的過分分散帶來的也是行政效率的降低和財政、軍事領域不能隨著局勢的變化而創新,最終喪失了自救的機會。
這些弊端後來在金軍攻打汴京時都暴露了出來,金軍都到眼皮子底下了,而大宋的官僚系統卻還在為劉家寺一批火炮的歸屬權而扯皮,結果白白便宜了金軍。
是的,金國和宋朝表面上拼的是武力,背後還是制度的較量,顯然,金人原始的組織方式更加高效。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趙匡胤的設計是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加強了君權,但這套系統它不適用於長期的運轉。而由於相權被嚴重打折,此後的宰相要想改變這種局面也是無能為力,王安石後來的失敗就驗證了這一點。
▲王安石根本無力撼動宋朝的傳統 圖源/劇照
在失去軍權和財權的同時,宋朝宰相也沒有人事任命權。為了剝奪宰相控制下的吏部的權力,宋朝特意設置了考課院這一機構,專門管理人事。考課院分為兩院:東院主管文官的篩選,西院主管軍事領域的人才選拔。
在這套制度的設計下,尚書主管的吏部、戶部、兵部都成了擺設,所謂事還是一樣的事,但是管的人多了,財政的負擔也就重了,而且效率也是被大大降低。
這些表面上看是制度的迭代,其實只是人事的變更而已,都只是停留在術的層面。
對於政令的起草,宋朝的宰相也完全失去了主導權。唐朝時,政令由中書省起草,皇帝最多添加幾點建議蓋章即可。而宋朝的宰相卻只能以草稿的形式向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再根據皇帝的意志擬定正式文件。
也就是說,宋朝皇帝不僅壟斷了政令的決定權還同時深度參與政令的起草,宰相反而成為了秘書的角色。曾經宰相號令四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宋朝相權的衰弱還體現在禮儀層面。秦漢時,宰相坐而論道,漢朝皇帝要是路上遇見宰相雙方還要互相問好,唐朝時,宰相和皇帝開會也有坐著喝茶的權力,而到了宋朝就完全變了味了,大家和皇帝在一起時,只能站著。
看似只是細節的變動背後其實是君權和相權的博弈,皇帝和官僚系統的較量。而太祖、太宗之所以看重這一細節則是為了改變五代時君弱臣強的格局。
五代時,王朝更迭頻繁、皇帝更新速度極快,但廟堂上的大臣則永遠都只是同一撥人,一個根基薄弱的皇帝在面對龐大的官僚群體時內心的不安是可想而知。後周時,馮道為什麼敢在朝堂上公然生懟周世宗,就是君弱臣強的具體體現。
所以,就必須得從細節入手逐步改變雙方的勢位差值。
另外,宰相和官僚群體之所以向皇帝妥協還有兩重原因:門第的退出和軍人地位的衰弱。
經過五代十國的戰爭洗牌,貴族、門第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作為通過科舉入仕的文官群體在沒有家族勢力為後盾的情況下,只能向皇權妥協。
▲官僚系統從宋朝開始只能站著 圖源/劇照
另外,軍人群體由於在太祖、太宗杯酒釋兵權和削藩的動作下已經完全屈服於君權,所以,他們也沒有底氣坐著。
在監察層面,宋朝其實也是全面退步的節奏。唐朝之前,宮廷政治是接受御史和諫官的監督的,秦漢時,御史中丞監督皇室,唐朝時,門下省的諫議大夫、拾遺、補闕都是給皇帝挑刺的人。
而宋朝的監察機構不管是台官還是諫官都只是針對百官,皇帝通過對監察機構的掌控死死駕控百官。
是的,唐朝時,諫官還屬於宰相系統,在承擔監察皇室重任的同時還充當著皇帝和宰相之間的溝通角色,宰相有些不好說的話都是由諫官向上傳達。
皇權是被約束的,宰相也是可以伸展自己的意志的。
宋朝將諫官群體從宰相系統剝離結果只能是,皇權不受約束,而百官的意志又不能有效表達。都說宋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宋朝士大夫的權力是大大縮水的,正是由於他們對皇權造不成威脅,皇帝才給了他們面子上的寬容。
這都是勢能的轉化形成的局面,研究歷史的人要從整體俯瞰局部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在對廟堂系統修補補之外,宋朝也同時對地方體制動了手術,目的還是削弱地方對朝廷的威脅。
首先,宋朝將地方長官的身份屬性來了一次大換血,將出身行伍在軍隊中有一定根基的勛貴都請到汴京養老然後用文官來填補地方權力的空白。就是文官,也是臨時性的角色,看看他們的頭銜就知道了,知某州事,知某府事,這些人都是被朝廷臨時派去主管某地的政務的,本質上還是朝廷官員。
所以,宋朝實際上並沒有地方官。就是這一套文人主政的方案也不是宋朝的原創,五代時,嶺南的南漢才是首創者。
▲宋朝本質上並沒有地方官 圖源/劇照
而地方上的軍、錢、刑等領域也是被朝廷獨立分割由專人主管:安撫使主管軍事;轉運使主管財政;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提舉常平使主管義倉,救恤。
可見,不管對於朝廷還是地方,宋朝的辦法都是將一塊蛋糕無限切割然後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安全是安全了,就是行政效率更低了,財政負擔更重了。
對於地方上的財賦,宋朝的處理方案和對軍隊的處理辦法一樣:地方上的精銳都被補充進了朝廷禁軍系統,地方上的財賦也都要全部上繳朝廷。
通過對軍隊和財政的絕對掌控,趙宋官家成功實現了對大宋的控制。
但弊端就是,只要京師被敵人拿下,整個大宋立馬就會癱瘓,因為錢和兵都匯聚在京師,地方手裡根本沒牌。靖康之恥就是宋朝特殊的制度設計所導致的悲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朝並沒有什麼制度的創新,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以增加人事的方式將各個機構進一步複雜化而已,屬於人事上的調整。
為什麼大家一提起宋朝,腦中就是六個字:冗官、冗兵、冗費,根源就在宋朝的制度設計上。
用錢穆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散、弱。
說白了就是,大而不強。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