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7年4月28日,葉劍英元帥家裡歡聲笑語,高朋滿座。這一天,是他80大壽,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前來為他祝賀。
就在大家興緻高昂的時候,接待人員報告葉帥說:「首長,粟裕將軍到了。」
門外響起了粟裕濃重的湖南口音:「葉帥高壽!十分抱歉我來晚了。」
大家正要跟粟裕打招呼,這時候只聽鄧小平說道:「別讓他進來!」
突兀的言辭,不免讓大家愕然,葉帥也愣住了。
鄧小平為什麼不讓粟裕進門?難道外界傳聞的將相不和是真事?
備受尊敬的葉帥
要理解葉劍英、鄧小平和粟裕之間的關係,我們得從民國時期開始講起。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面,葉劍英雖然是元帥,但是一直從事參謀長的工作,沒有獨立指揮過部隊作戰。
其實,他是一個對中國革命起了關鍵作用的一個人。
他曾4次幫助了中國革命,其中2次直接挽救了中國共產黨的命運,其貢獻不下於任何一個共和國元帥。
1922年,軍閥陳炯明叛亂,炮轟孫中山總統府。
身為營長的葉劍英帶領海軍陸戰隊冒著炮火,護送孫中山上了軍艦,粉碎了陳炯明的陰謀,為國民革命立下大功。
但是好景不長,孫中山去世後,蔣汪叛變革命,在全國大搞白色恐怖。
當時葉劍英在武漢國民黨第四軍擔任參謀長,這一天,得到了一個情報,汪精衛要秘密逮捕葉挺和賀龍。
他不顧自身安危,把這個消息後通知了葉挺和賀龍兩人。
葉挺和賀龍立即帶領本部人馬離開駐地趕往南昌,壯大了南昌起義部隊的力量。
長征途中,紅一軍團分為三個縱隊,葉劍英為第三縱隊司令員,這個縱隊也叫中央縱隊!
現在大家都知道葉帥身份之高、也深得中央的信任了吧,難怪葉帥80大壽時這麼多人來參加。
經歷九死一生,紅軍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了四川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但是,一小部分人趁中央紅軍力量薄弱之際,企圖另立中央。
更讓人不寒而顫的是,他們還準備武裝圍攻紅一方面軍,吞併中央紅軍。
事先得到消息的葉劍英毫不猶豫,扣下了內訌電報,騎上戰馬絕塵狂奔,趕到中央駐地把這個重大變故彙報了主席。
黨中央和部分紅軍立即決定北上,脫離了危險。
在這次事件中,葉劍英體現出了堅定的黨性原則,把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從危險之中解救出來,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勛。
葉帥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1976年10月,作為少數幾個還在中央任職的元老,他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協助黨中央當機立斷,結束了自1966年以來,長達10年的那一段特殊時期。
緊接著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革命老幹部得以復出,其中就有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葉帥以他特有的睿智和膽識,巧妙斡旋,力挽狂瀾,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貢獻極其獨特的一位關鍵人物。
如果說,從1977年一直到現在,算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興」時期,那麼葉帥就是開創者之一。
葉劍英與鄧小平
毫不誇張地說,葉帥和鄧小平的相遇相知,是中國之幸,人民之幸。
紅軍時期,雖然鄧小平和葉帥都在中央任職,但是工作上沒有多大交織。
抗戰時期,鄧小平跟劉伯承元帥率129師跟日寇作戰,後來又在中野指揮解放戰爭。
葉劍英是八路軍總參謀長,兩人見面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
解放後,鄧小平主要負責經濟和外交工作,葉帥則負責軍隊的建設任務,兩個人的工作範圍也沒有太大的重疊。
但是這些並沒有影響兩個人之間的革命情誼。
特殊歷史時期結束後,國家並沒有馬上回到正軌。
尤其是鄧小平,仍然被作為典型被教育,沒能正式恢復自己的名譽,當時解放老幹部並不是中央工作的重心。
葉劍英對此心急如焚,他十分清楚,國家再也經不起折騰,需要一個具有宏大魄力的領袖人物,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一條史無前例的道路,此人非鄧小平莫屬。
沒多久,他就開始反覆建議讓鄧小平等同志出來工作。
但是當時一部分人很害怕鄧小平會威脅到自己的位置,一直封鎖著他的消息。
後來在聶榮臻、徐向前等人的幫助下,葉劍英得知鄧小平在北京看病,這讓葉劍英看到了機會。
等鄧小平痊癒出院後,葉帥克服重重阻力,安排鄧小平搬到了位於西山大院的一棟樓里,這裡離葉帥的住所很近。
為了讓鄧小平更快地了解情況,掌握大局,葉劍英下令,所有報備給他的文件,同時要拿給鄧小平過目。
過了一段時間,葉劍英覺得時機成熟了,就選了一個晚上,叫兒子到鄧小平的住處,邀請他來家裡商量事情。
兩個人的這一次會面,就像地下黨接頭似的。
當時開門的是鄧小平的女兒,葉帥的兒子跟她說:「我家老頭子想見見你家老頭。」
鄧小平一聽就明白了一切,馬上來到了葉劍英的住處。
兩個老戰友多年未見,雙手緊緊相握,此時此刻已無言語能表達各自的心情。
沒有過多的敘舊,兩個人徹夜長談,就當時的局勢進行了全面討論。
時間已經非常緊迫,國家風雨飄搖,各行各業必須儘快恢復正常。
其後半年時間裡面,經過葉帥和其他同志的不斷爭取,鄧小平終於在1977年7月復出,從此中國掀開了嶄新的歷史畫卷。
葉劍英與鄧小平互相幫扶,互相信賴的感情,讓了解的人都非常感動。
而兩個人與粟裕之間的情感,也是非常深厚的。
葉劍英與粟裕
葉劍英與鄧小平之間的感情甚篤,葉帥八十大壽時,鄧公也早早到來為葉帥祝壽。
此時粟裕祝壽來遲,鄧小平對告罪的粟裕高聲說:「別讓他進來!」,其實鄧公還有後半句話:「裡頭坐不下了!」
由此可見,鄧公與粟裕關係也十分之好。三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多年的合作與共事積累下來的。
1958年,粟裕因性格直爽之故,沒處理好內部關係,從總參謀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身上沒有了任何職務,非常尷尬。
葉帥在這個時候伸出了援手,他把粟裕調到自己任職的軍事科學院擔任副院長,把粟裕保護了起來。
第二年,批評粟裕的幹部也遭到了不公正待遇,這個時候很多人以為他會積極檢舉,一雪前恥。
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覺得落井下石不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作風。
葉帥對粟裕的胸襟非常推崇,每一次粟裕來看他或者彙報工作,他都親自送到門口。
葉帥評價粟裕的軍事成就時說「戰功大不居功,貢獻大不自大」,他認為粟裕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才。
而鄧小平與粟裕的交際更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雖然兩人分屬不同的野戰軍,但經常一起合作作戰。
尤其是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後,粟裕認為不宜在敵占區開闢戰場,獨闢蹊徑三次上書毛主席和總前委,提出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初步設想,並最終得到中央的肯定,更是讓鄧小平對粟裕有了深刻的認識。
至於淮海戰役中兩個野戰軍的密切配合,更是堪稱經典。
當時劉鄧兩人的口號是,為了支援華野,就算把中野打光了也值得,其他部隊照樣解放全中國。共產黨員的忘我和無私可見一斑。
正因為如此,黨中央、鄧小平和葉劍英對粟裕的軍事才幹和忠誠都非常信任。
即便在粟裕落難之時,只要邊境有大事,中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粟裕。
葉帥一直要求粟裕要養好身體,因為他知道粟裕的才能一定有用武之地。
1969年,中蘇關係極度惡化,中央就想到了粟裕,把他請出山,到邊境調查了好幾個月,研究出了一套新穎有效的防禦方案,得到了軍委的肯定。
1979年,在決定對越反擊戰前夕,鄧小平首先問的就是粟裕和葉劍英,他們的意見對他的決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戰爭期間,又是粟裕坐鎮北方邊境,讓南方的作戰部隊沒有後顧之憂。
正是因為鄧小平、葉劍英和粟裕之間親密無間的戰友關係,才讓他們說起話來無所顧忌。
所以當葉劍英80大壽時,粟裕因工作的原因來晚了一步,鄧小平就說出了一句俏皮話:「不要讓粟裕進來,裡面人滿了坐不下了。」
粟裕一聽是鄧公,那可高興得不得了,要知道,那時候鄧小平還沒有完全恢復工作,但是大家都期盼著他的回歸。
粟裕興奮地順著鄧公的語氣說道:「沒關係,我身形很瘦,占不了多大的空間,擠得下!」
一眾領導人聽到兩個人相互打趣,對自己的身份完全沒有顧慮,全都大笑起來。
歡快的笑聲衝掉了多年來的抑鬱,這是很久以來不曾有的輕鬆氛圍。
壽星的大蛋糕推了出來,8根蠟燭跳動著歡快的火苗,似乎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
共和國的領導者們歡聚一堂,他們相信,祖國的未來會更加光明。
本文由「洞鑒歷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