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文人最佳的出路,是可以幫助他們走上階層躍遷重要的渠道。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成為「人上人」,成為「光宗耀祖」、能夠為國家奉獻終身的「官員」。
可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一想科舉考試的內容大多數人都是來自於四書五經這樣的儒學經典,與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完全沒有關係。那麼在這樣基礎上培養起來的官員,又怎樣能夠晉身為一個合格的官員呢?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學而優則仕」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種想法往往事與願違,當官也是必須要學習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很多官員並不能夠成為「合格」的原因所在,他們在治理地方、處理政務的過程中,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短板。
在歷史上,這樣的問題必然有很多人都有所認識,也必然需要想辦法為新晉官員們彌補這一短板,所以也就有了官箴書這樣一種為官員提供執政參考的書籍。
那麼在歷史上,這些官箴書具體有哪些呢?它們給官員們提供著哪方面的指導呢?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其中是否又有著相應的短板?這都是歷史研究重要的一部分。
山本英史,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南開大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中國近代社會史。山本英史就在他的這本專著《新官上任:清代地方官及政治生態》之中,利用官箴書和公牘等史料,探索清朝那些新晉官員們「當官」之路。
作者首先幫我們明確了作為清朝最基層官員知縣的基本任務,那就是錢穀和邢名兩項。而這對於新晉官員們來說是陌生的領域。中國明清時期官員更是有著職務迴避的政策,也就是說他們當官的地方往往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區域,這就讓這些官員面臨著一個極為複雜的局面需要處理。
因此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官箴書,助力官員們熟悉官場上的一切,包括赴任前的注意事項,包括怎樣和當地士紳建立關係,包括與上級、下級溝通,構建人際關係,等等內容。
而這些官箴書反過來也讓我們看到清朝官場的現狀,讓我們能夠從中了解清朝官員構建關係的全部認識。
在這本《新官上任》之中,作者就根據這些相關書籍的記載,論述著的清朝新晉官員最真實的狀況,並通過具體的實例,通過對於歷史細節的挖掘,讓我們看到中國清代基層官員所面對的局面。#清史##社會史##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