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們先看劉邦為什麼能統一天下?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
蕭何把將領分成了二類——割據之將、爭天下之將。割據之將能保證割據,但不足以爭天下。爭天下,則必須要有爭天下之將。
02、爭天下之將與割據之將的區別?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由此,爭天下與割據之將,一個核心區別是,前者統兵數量幾無上限,而割據之將統兵數量有上限——往往是10萬左右或者更次。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統領了56萬的兵力,遠遠超出了劉邦的統帥上限,結果被項羽三萬兵力大敗。
03、三國各將統兵真實上限如何?
從赤壁之戰的大敗來看,曹操的真實統兵上限,估計也就十萬左右,所以曹操的真實實力也就是一個割據之將中的較強者。而當諸葛亮統領10萬兵馬時,則各處總有錯漏發生,所以,諸葛亮的統帥兵力上限,絕不超過10萬人。
而從戰例來看,像劉備、孫權、周瑜等人,真實的統兵上限只怕也就是不到10萬,周瑜可能稍高、而其他人更低。
所以,魏、蜀、吳都不能統一中國,因為魏、蜀、吳三國的將領多是割據之將,非爭天下之將,故不能統一中國。
當部隊與敵人數量對比不同時,會發生全新的問題。所以,自古名將少,能處理這些所有情況的名將就更少了。所以,就會有以少勝多的情況出現,也有以多勝少的情況出現,這裡面是內在的矛盾對比在起支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