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日,《人民日報》公布國民黨頭等戰犯名單,衛立煌赫然在列。
但此刻的衛立煌卻激動地流下熱淚,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感慨道:「還是共產黨高明呀!共產黨沒有忘了我呀!我有救了!」
要想知道衛立煌為何在此時會有這樣的反應,還要從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與中國共產黨的情緣說起。
一、與中國共產黨三位領導人在戰火中結下的革命情誼
衛立煌與毛澤東的延安會晤對衛立煌的人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慢慢在衛立煌心中生根、發芽。他與主席也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革命友情。
1938年,抗日戰爭的烽火點燃了整個神州大地,太原保衛戰剛剛結束,日軍就集結了4個師團兵力,達10餘萬人,火速從太原南下,企圖攻下山西全境,最終拿下整個華北地區。
當時,適逢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官衛立煌韓信嶺戰役失敗,正當他考慮是否將部隊轉移到中條山的時候,秘書趙榮聲大膽建議:「不如轉道去延安,去見一見毛澤東,熟悉一下延安。」
這個建議讓衛立煌為之所動,於是立馬讓趙榮聲擬一份延安發言稿。
1938年4月,衛立煌由延水關出發,直奔延安。毛主席在簡樸的窯洞設宴款待這位特殊的客人。
一路上,衛立煌穿過夾道歡迎他的人群,聽大家喊著「歡迎衛副司令長官」等口號,看到毛主席早早等候在門前,一見到他就熱情地握著手。
這一切,如一股暖風,吹進心裡。衛立煌從未感受過這種真誠而樸實的溫暖。
毛主席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和他討論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深深影響了衛立煌。這也是他日後抗日戰爭中一直堅守的理論思想。
這次延安之行,讓衛立煌看到了八路軍物資條件有限,卻不畏困難,英勇頑強的精神,一路上的所見所感深深打動了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
於是在毛主席的建議下,衛立煌決定送上一份「大禮」給八路軍:100萬發子彈、25萬枚手榴彈、還有一罐難求的牛肉罐頭180箱、三個師的夏裝、50部電話以及一些醫藥品。
這批戰略物資在當時可謂是珍貴至極,對八路軍及時補充戰略物資,提高戰鬥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國民黨從中加以阻撓,但這批戰略物資最終還是從西安城附近的倉庫被裝運上卡車,運往八路軍總部。這對缺衣少食的八路軍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衛立煌也從心中思考和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戰理論,他曾反覆研讀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讀後深受啟發,也更加敬佩主席的思想高度。
忻(xīn)口戰役後,衛立煌與周恩來一共有三次會面,雖然由於戰事緊張,每次會面都匆匆忙忙,但與周恩來的每一次交談,都讓衛立煌如見故友。
周恩來每一次都親切地詢問他山西戰況,並和他一起分析華北戰局,周恩來告訴他:「要團結一切力量,喚起民眾,消滅敵人。」
這些主張對衛立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讓他的內心更加欽佩中國共產黨的氣量和胸襟。
衛立煌後來回憶說:「周恩來的人格魅力,獨特的領導才能和深刻的思想理論,給他的人生轉折以重要影響,是改變他對中國共產黨認識的第一人。」
衛立煌與朱德的革命情誼也十分深厚,1937年日軍進攻山西時,衛立煌奉命鎮守。
日軍5萬餘人,在數十輛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向忻口發起猛攻,衛立煌部隊損失慘重,誓死抵抗。
這時,朱德先後致電賀龍、林彪等人,切斷日軍後方交通,從側背面攻擊日軍,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給衛立煌以極大的支持。
1938年,衛立煌與朱德初次見面,如故友相見,分外親切。
兩人從年輕時的理想到國家未來,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衛立煌更是被朱德那種樸實真誠又時刻心繫國家的精神所欽佩。
即便後來國共兩黨關係緊張時期,衛立煌也主張通過談判,和平相處,團結第一,始終未向八路軍進攻。
這也招致了蔣介石和一些國民黨頑固派的猜疑,1942年衛立煌被調離第一戰區。
二、抗日戰爭槍口一致對外
當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踏上我國土地,殘忍殺害國人時,每一位熱血的中國軍人都會義憤填膺,誓死抵抗。衛立煌就是其中一位。
在華北戰場上,衛立煌所指揮的國民黨部隊頑強抵抗敵人的猛烈攻擊,在八路軍後方的支援下,忻口戰役擊斃敵軍2萬餘人,力挫日軍的囂張氣焰。
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掀起「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高潮,國共兩黨之間的軍事摩擦越來越多。
1940年,為打擊華北地區的八路軍,蔣介石公然命令晉冀豫區的八路軍撤出上黨地區,交給國民黨軍,並責令衛立煌指揮。
衛立煌心中一直認可八路軍的抗戰思想,團結一切力量,槍口一致對外,因此立刻回答蔣介石:「和八路軍交火,只會讓內戰越打越大,這樣不利於抗戰,現在最重要的任務還是抗日。」
衛立煌的回答讓蔣介石很是惱火,也讓衛立煌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但民族危難之際,怎能槍口對內?他一直履行承諾,從未向八路軍開火,而是帶領部隊一次又一次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不畏艱險。
除了華北戰場,還不得不提到衛立煌遠征滇緬,英勇抗日。
在滇緬戰場上,衛立煌依舊堅信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思想,知道正確處理軍隊中派系爭端的重要性。
他主張團結一切力量,同時有效利用當地武裝力量和少數民族群眾力量,有力地確保了滇緬戰場上戰略物資的供應。
同時,衛立煌利用國際援助,給中國遠征軍贏得了更多的武器彈藥、訓練指導和一些醫療設施等等。
美軍積極配合衛立煌,炸毀日軍機場,攔截日軍飛機,為滇緬抗戰取得勝利提供了制空保證。
這些都是衛立煌實踐中共統戰思想的體現。此次戰役,衛立煌戰功赫赫,被稱為「常勝將軍」。
三、東北戰場按兵不動
1947年,東北內戰正如火如荼,國民黨軍連遭重創,蔣介石命令身在法國的衛立煌回國,擔任東北「剿總」司令,負責指揮東北所有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的決戰。
這個任務讓衛立煌陷入了兩難,出於對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極大的信任,他起草了一份電文:「本人希望內戰快點結束,我決心站在人民一方,願和中國共產黨相關方面合作……」
這封代電後來通過他夫人的姨侄女婿,幾經輾轉送到了中共手中。這些足以說明衛立煌當時的內心立場和堅定的信念。
於是在衛立煌任東北「剿總」司令期間,採取了「消極等待,按兵不動」的策略。他多次在軍事會議上強調:「共產黨擅長圍城打援,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所以目前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固守瀋陽尋求轉機。」
遼瀋戰役打響後,蔣介石命令衛立煌前去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借口固守瀋陽最重要,未去增援。
也未和廖耀湘部隊配合,使廖耀湘兵團在遼瀋戰役中悉數被殲,蔣介石得知後,以「猶豫不決,錯失戰機」為由將其軟禁於南京。
1949年初,正當國民黨懷疑衛立煌有親共嫌疑時,《人民日報》發表了國民黨頭等戰犯名單,衛立煌位列其中。
這讓衛立煌十分激動,如釋重負長嘆道:「共產黨沒有忘了我呀!我有救了!」
當然,他也十分清楚,這是共產黨在特殊時期對他的保護。蔣介石曾多次下令讓衛立煌去台灣,但他不願隨國民黨去台灣,於是趁機逃出南京,隱居香港。
四、回到祖國大陸
1955年,衛立煌再次拒絕了國民黨讓他回台灣的安排,從香港回到了北京。
他的歸來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朱德得知消息後特別開心,派專人把衛立煌接到自己的辦公室,老朋友相見,已是多年後,大家都感慨萬千!
他們雖然曾經隸屬不同隊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祖國早日獨立富強!這也是衛立煌早期追隨孫中山先生時最大的期盼!
衛立煌同時發表了「告台灣袍澤朋友書」,呼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後來,衛立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和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也許對衛立煌來說,人生有很多名譽頭銜。
有人稱他為蔣介石「五虎上將」中最猛的「虎將」,有人稱它為抗日英雄,有人稱他為共產黨的好朋友,美國《時代周刊》稱他為中國的常勝將軍。
其實無論哪一個稱號,都在說一個事實:他是一個身經百戰、英勇無畏的軍人,是一個心繫國家、擁護祖國統一的中國人!
. END .
文:姜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