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
我1989年底至1992年7月在臨澧縣工作。當時,臨澧縣有18個鄉鎮、42萬人口。其中烽火鄉位於澧水的一級支流道水河的下游,沿河兩岸歷史上沒有堤防,沿河的薛家坪、將軍、觀音庵、貞觀廟等村經常受淹,人民群眾苦不堪言。
1991年7月份,澧水流域平均降雨量達到485毫米,為多年同期的7倍多,全流域全面超警戒水位。由於澧水河的倒灌,加上道水河的猛漲,烽火鄉又一次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省長陳邦柱同志、省委副書記孫文盛同志、副省長王克英同志都親臨視察災情,慰問災民。洪災清醒了我們縣委「一班人」的頭腦,洪災加重了我們縣委「一班人」的責任,洪災端正了我們縣委「一班人」的決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臨澧縣各方面的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被譽為「臨澧現象」、「全能冠軍」,縣財政也有幾個余錢剩米。本來分管機關的同志建議新修縣委辦公樓、翻修縣委老禮堂,開會研究這個建議時,縣委常委的同志一致提出:不修縣委大院,要修烽火堤垸。
那時,在國家沒有給一分錢的情況 下,我們是傾其縣財力,舉其縣民力,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上馬。我和縣政府、縣武裝部的主要負責同志,還有分管農業、水利的負責同志上大堤工地,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各鄉鎮由主要負責人帶隊,鄉自為戰、村自為戰,自帶鋪蓋行李、自帶伙食、自帶修堤工具。縣委號召,全縣動員,一下集結了10萬修堤大軍,佔到了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後,堪稱壯舉。縣直各部門紛紛組成支前隊,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物出物。頓時,15公里烽火堤岸,人聲鼎沸、紅旗招展、車水馬龍,不少人都說:臨澧縣又回到了建設青山水輪泵站的年代。
在烽火堤垸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模範事迹,有推遲婚期上工地的年輕人,有趕著大肥豬慰問民工的老年人,有丈夫不幸犧牲了妻子頂替上工的女同志,有20多個科局把節省的「三公」經費拿來建大堤……
從1991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15公里烽火堤垸大堤基本建成,完成土石方140多萬方,全縣集資1300多萬元,見此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之偉業,時任省委書記的熊清泉同志欣然命筆,題寫了「烽火堤垸工程」幾個大字。我為工地場景所感動,當時寫了一首詩:
艱苦創業會戰多,
十萬大軍赴烽火;
銀鋤起舞驚天地,
土車飛馳震山河;
始皇築城俱往矣,
煬帝開鑿太蹉跎;
吾輩重修金湯垸,
災民從此樂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