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解放長江以南廣大地域。就在兩湖地區解放不久之後,兩封神秘的信件,從中央辦公廳秘書處寄送到了湖北和湖南的兩處農村裡頭。
信件分別寄給了湖北大冶縣的一位鐵匠和湖南衡東的一位農民。
奇怪的是兩人收到信件後,都像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見人就說,這是毛主席給他們的信,他們是毛主席的結義兄弟,主席還記得他們。
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不信,還以為他們這是在胡說八道。
可是隨著他們娓娓的把當年與毛主席之間的點點滴滴敘述出來。大家這才相信,原來他們真的是毛主席的結義兄弟。
那麼,兩個普通農民與毛主席之間,到底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往事呢?
時代巨變
時間回到1910年,那時候年輕氣盛,滿懷壯志的毛主席,毅然告別了韶山沖老家。
並且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詩,以明心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隨後,他就毅然踏上了尋找救國救民之法的征途。
正當初出茅廬的毛主席拔劍四顧的時候,一股百年未有之巨變撲面而來。
1911年,清政府立憲改革徹底宣告失敗,以攝政王載灃、隆裕太后為代表的舊貴族階級,為了繼續維護不切實際的滿人的特權利益,不願意對漢族官僚士大夫做出讓步。在立憲改革中的內閣成員名單上,全都安排了他們的自己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皇族內閣。
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所有的權力,都攬在他們愛新覺羅家族的手上。
然而,清政府腐朽的八旗子弟兵無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軍,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楚軍,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所組織的軍隊相繼崛起。
長江以南半壁江山,實際上已經把控在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手上。清政府名義上是一個統一國家,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割據政權。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還能夠依靠過硬的政治手腕,合縱連橫,軟硬兼施與這些漢人官僚士大夫,維持互利共生的關係。
可是,隨著慈禧太后去世,攝政王載灃上台,極度保守頑固的滿族官僚勢力呈現出了一股大回潮,他們非但不願意再像過去一樣,與漢族官僚士大夫共同分享這個國家的權力,反而要變本加厲,從他們手上收回權力。
然而,他們又並沒有收回權力的資本。
張之洞被氣死後,攝政王載灃跟漢族官僚士大夫之間唯一的橋樑,徹底斷送。
長江以南的官僚士大夫,徹底斷掉了對清王朝的幻想,開始著手於推翻大清。
而點燃這個火藥桶的導火索,就是1911年發生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的保路運動。
這場保路運動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清政府末年,由於財政枯竭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出賣自己國家的鐵路主權,以求換得現金流支持。
鐵路對現代國家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控制了一條鐵路,基本上就能夠控制一條鐵路沿線的所有省份。
清朝後期,我國各地興起了一場鐵路建設狂潮。
四川人民也不甘落後,他們聯合湖南湖北的各地大小資本,希望能夠建設出一條屬於中國人的西南交通大動脈。但是由於建設資金被人拿去上海進行投機,導致在金融危機中被割了韭菜,鐵路工程遲遲不能完工。
於是乎,清政府就打上了這條民營鐵路的主意,反正你們都已經成為了爛尾工程,不如就低價拋售給我,我再把主權轉賣給西方列強。
但是在談判過程中,雙方的價格驢唇不對馬嘴,最後翻了桌子。
早已經對清政府心懷不滿的地主、官僚、實力派紛紛出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當時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地區,也受到了保路運動狂潮的波及。
以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為代表的進步師生,在湖南長沙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長沙保路運動。
隨著四川的保路運動越搞越大,清政府最後只能夠從兩湖地區調派兵力到四川去進行鎮壓,導致兩湖出現兵力空虛。
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起了武裝起義,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長沙這邊也不甘落後,馬上做出了響應。
在辛亥革命之長沙起義過程中,有一個小兵的表現尤其亮眼,他的名字叫做彭友勝。
初入軍旅
在攻佔長沙城的過程中,他一馬當先,率先突破了敵人的火力封鎖線,佔領了長沙城門。
長沙起義取得成功之後,起義軍迅速進行了兵力上的擴充。
當時的毛主席初出茅廬,受到了革命的刺激,不能自已。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以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這些人為自己的人生偶像。聽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成功之後,馬上跑去報名參軍了。
當時招兵處的負責人看他是一介書生,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毛主席氣憤不過,就和負責人在當場吵了起來。
這時候,一個老兵朱其升恰好路過。看到毛主席長得身材高大,氣度不凡,於是就走上去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經過負責人的講解才知道,原來這時候的毛主席還是一個學生,按照規定,學生不能當兵。
可朱其升看到毛主席氣度不凡,決定破例一次允許他進入軍隊當兵,並且還把毛主席介紹給了自己的副班長,長沙戰鬥英雄彭友勝。
兩人跟毛主席一番交談,頓時被他的學識所折服。三人從此成為了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在交談中,毛主席得知,朱其升原來是一個窮苦的佃農出身,從小就給地主家打工。一年下來,辛辛苦苦賺來的糧食,也養不活兄弟姐妹幾個人。
無奈之下,年輕的朱其升只好離開家裡,到城裡去跟一個鐵匠打下手,另謀出路。在鐵匠鋪里,朱其生工作勤勉,踏實肯干,但也僅僅能夠勉強果腹而已。
有一次,兩湖地區發生了大饑荒,糧食價格暴漲。為了節省糧食,鐵匠鋪裡頭的師傅就縮減了夥計們的飯食。
打鐵本來就是個重體力活,現在連飯都吃不飽,朱其升被餓得前胸貼後背,無法正常幹活。不得已之下,只好偷偷地從師傅那裡順了一把米來做飯吃。
事情被師傅發現了之後,把他狠狠地暴揍了一頓。最終,忍受不了的朱朱其升毅然離開鐵匠鋪,到外邊去另謀生路。
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正在兩湖地區招募新軍,新軍的待遇也比其他兵種要高得多。在那個時候,當兵不失為改變人生的一條出路。
在這裡,朱其升遇到了自己的老班長彭友勝。
他也是一個湖南普通農民出身,同樣也是因為家裡吃不飽飯,只好外出另謀生路。唯一不同的是,彭友勝的家裡比朱其升好一點,總算是有幾畝薄田可以勉強度日。
對比自己,毛主席對他們的遭遇深表同情。於是,為了報答這兩位兄長的關照,毛主席把自己所學的東西都傾囊相授。
在平日里的艱苦訓練之餘,毛主席總是抽出時間去教這兩位兄長寫字、記賬、做生意,並且還給他們講述各種文化知識。久而久之,三人的感情愈發深厚。
桃園結義
朱其升和彭友勝兩人出身底層,平日里有機會接觸到的,也就是天橋底下說書人嘴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些東西。
於是他們提議乾脆學習古人桃園三結義,三人結拜為異性兄弟。簡單的一番儀式之後,三人就拜了把子。
在當時,舊軍隊絕對不是什麼天堂樂土。舊人欺負新人,上級剝削下級,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後來毛主席之所以能以一介書生領導三灣改編,打造出了一支震古爍軍的人民子弟兵。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頭,他對舊軍隊的認識所造成的。
也正是因為這兩位結義兄弟的保護,他在軍隊停留的這段時間裡,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把這些現象看得更加透徹。
據毛主席自己後來回憶,在軍隊待的這段時間裡,有時候新兵沒有分到棉被,只能在冬天瑟瑟發抖。朱二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欺負,睡覺的時候就讓自己睡在上鋪,並且把棉被都讓給了自己。
平日里吃飯的時候,兄弟兩人也知道毛主席平日里最愛吃紅燒肉,就把自家碗里的肉都夾給了他。
細節之處,可見真情。難怪幾十年之後,毛主席都對這兩位結義兄弟念念不忘。
可惜的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辛亥革命表面上是由孫中山領導,正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推動這場歷史大變革的其實是漢族官僚士大夫。
1912年,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派系勢力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南北雙方達成議和,建立共和政府。
於是,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迅速拋棄了孫中山的革命黨,投到了袁世凱的懷抱中,革命的果實也被袁世凱所竊取。
對於此事,毛主席義憤填膺。
他果斷決定離開軍隊,回到學校里繼續深造,到別的地方去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臨別之際,彭大哥和朱二哥都萬分不舍,但他們都知道,這個三弟並非池中之物,軍隊也並非他的久留之地。於是,兩人從為數不多的工資里湊出了一大筆錢給毛主席做路費,並且給他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歡送儀式。
自此一別,朱其升和毛主席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他在軍隊里退役後,就回到了湖北老家,做起了打鐵的老行當。
彭友勝則是一直留在軍隊裡頭,後來隨著各方軍閥混戰顛沛流離。最後,跟隨湖南軍閥程潛投入到了廣東革命政府孫中山的麾下。
1926年的時候,國共合作正如火如荼。
毛主席曾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受邀到廣東去參加農民運動講學,這件事情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在廣州日報的頭條上刊登了毛主席來穗講學的消息。
當時正在廣東當兵的彭友勝看到了報紙上的消息之後,激動萬分。
來到了毛主席的居所,跟這位結義兄弟見了一面。
兩人相別14年有著說不盡的思念,他們相談甚歡,足足長談了整整一夜。談話期間,毛主席曾勸說這位結義兄弟跟他一起去鬧革命。
但是彭勝武這個時候已經上了年紀,沒有了辛亥革命時期的那種雄心壯志,現在只想賺夠了錢,回家置辦一份家業,安安心心的過自己的小日子,於是就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請。
後來國民黨蔣介石背叛革命,國共兩黨爆發了長達十年的內戰。
內戰爆發後,彭友勝痛苦萬分,不久他就退出了軍隊,回到了湖南老家種田為生,從此不問世事。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們聽說曾經的結義兄弟成為了新中國的領導人,十分激動。
但是此時大家的身份地位相差太過於懸殊,他們害怕貿然去找毛主席不合適。於是就一直沒有對人宣稱他們與毛主席之間的關係。
直到毛主席的信寄來了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位三弟,心裡頭一直都想著他們呢。
但此時老大年歲已大,不方便出門,於是就寫了一封感謝信,表達了自己對主席的思念之情。朱其升則坐火車來到了北京,接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兩人再次相見,無語凝噎。
朱其升帶來了自己和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感謝。
毛主席則從自己的稿費裡頭抽出了500塊錢,資助這位曾經的結義兄弟。
貧賤之時不相輕,富貴之時不相忘。他們三人之間的這段友情,也堪稱得上是全始全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