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2022年11月01日21:14:04 歷史 1520

1949年,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解放長江以南廣大地域。就在兩湖地區解放不久之後,兩封神秘的信件,從中央辦公廳秘書處寄送到了湖北和湖南的兩處農村裡頭。

信件分別寄給了湖北大冶縣的一位鐵匠和湖南衡東的一位農民。

奇怪的是兩人收到信件後,都像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見人就說,這是毛主席給他們的信,他們是毛主席的結義兄弟,主席還記得他們。

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不信,還以為他們這是在胡說八道。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可是隨著他們娓娓的把當年與毛主席之間的點點滴滴敘述出來。大家這才相信,原來他們真的是毛主席的結義兄弟。

那麼,兩個普通農民與毛主席之間,到底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往事呢?

時代巨變

時間回到1910年,那時候年輕氣盛,滿懷壯志的毛主席,毅然告別了韶山沖老家。

並且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詩,以明心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隨後,他就毅然踏上了尋找救國救民之法的征途。

正當初出茅廬的毛主席拔劍四顧的時候,一股百年未有之巨變撲面而來。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1911年,清政府立憲改革徹底宣告失敗,以攝政王載灃隆裕太后為代表的舊貴族階級,為了繼續維護不切實際的滿人的特權利益,不願意對漢族官僚士大夫做出讓步。在立憲改革中的內閣成員名單上,全都安排了他們的自己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皇族內閣

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所有的權力,都攬在他們愛新覺羅家族的手上。

然而,清政府腐朽的八旗子弟兵無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軍,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楚軍,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所組織的軍隊相繼崛起。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長江以南半壁江山,實際上已經把控在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手上。清政府名義上是一個統一國家,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割據政權。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還能夠依靠過硬的政治手腕,合縱連橫,軟硬兼施與這些漢人官僚士大夫,維持互利共生的關係。

可是,隨著慈禧太后去世,攝政王載灃上台,極度保守頑固的滿族官僚勢力呈現出了一股大回潮,他們非但不願意再像過去一樣,與漢族官僚士大夫共同分享這個國家的權力,反而要變本加厲,從他們手上收回權力。

然而,他們又並沒有收回權力的資本。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張之洞被氣死後,攝政王載灃跟漢族官僚士大夫之間唯一的橋樑,徹底斷送。

長江以南的官僚士大夫,徹底斷掉了對清王朝的幻想,開始著手於推翻大清。

而點燃這個火藥桶的導火索,就是1911年發生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的保路運動

這場保路運動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清政府末年,由於財政枯竭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出賣自己國家的鐵路主權,以求換得現金流支持。

鐵路對現代國家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控制了一條鐵路,基本上就能夠控制一條鐵路沿線的所有省份。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清朝後期,我國各地興起了一場鐵路建設狂潮。

四川人民也不甘落後,他們聯合湖南湖北的各地大小資本,希望能夠建設出一條屬於中國人的西南交通大動脈。但是由於建設資金被人拿去上海進行投機,導致在金融危機中被割了韭菜,鐵路工程遲遲不能完工。

於是乎,清政府就打上了這條民營鐵路的主意,反正你們都已經成為了爛尾工程,不如就低價拋售給我,我再把主權轉賣給西方列強。

但是在談判過程中,雙方的價格驢唇不對馬嘴,最後翻了桌子。

早已經對清政府心懷不滿的地主、官僚、實力派紛紛出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當時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地區,也受到了保路運動狂潮的波及。

以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為代表的進步師生,在湖南長沙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長沙保路運動。

隨著四川的保路運動越搞越大,清政府最後只能夠從兩湖地區調派兵力到四川去進行鎮壓,導致兩湖出現兵力空虛。

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起了武裝起義,掀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長沙這邊也不甘落後,馬上做出了響應。

在辛亥革命之長沙起義過程中,有一個小兵的表現尤其亮眼,他的名字叫做彭友勝。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初入軍旅

在攻佔長沙城的過程中,他一馬當先,率先突破了敵人的火力封鎖線,佔領了長沙城門。

長沙起義取得成功之後,起義軍迅速進行了兵力上的擴充。

當時的毛主席初出茅廬,受到了革命的刺激,不能自已。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以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這些人為自己的人生偶像。聽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成功之後,馬上跑去報名參軍了。

當時招兵處的負責人看他是一介書生,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毛主席氣憤不過,就和負責人在當場吵了起來。

這時候,一個老兵朱其升恰好路過。看到毛主席長得身材高大,氣度不凡,於是就走上去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經過負責人的講解才知道,原來這時候的毛主席還是一個學生,按照規定,學生不能當兵。

可朱其升看到毛主席氣度不凡,決定破例一次允許他進入軍隊當兵,並且還把毛主席介紹給了自己的副班長,長沙戰鬥英雄彭友勝。

兩人跟毛主席一番交談,頓時被他的學識所折服。三人從此成為了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在交談中,毛主席得知,朱其升原來是一個窮苦的佃農出身,從小就給地主家打工。一年下來,辛辛苦苦賺來的糧食,也養不活兄弟姐妹幾個人。

無奈之下,年輕的朱其升只好離開家裡,到城裡去跟一個鐵匠打下手,另謀出路。在鐵匠鋪里,朱其生工作勤勉,踏實肯干,但也僅僅能夠勉強果腹而已。

有一次,兩湖地區發生了大饑荒,糧食價格暴漲。為了節省糧食,鐵匠鋪裡頭的師傅就縮減了夥計們的飯食。

打鐵本來就是個重體力活,現在連飯都吃不飽,朱其升被餓得前胸貼後背,無法正常幹活。不得已之下,只好偷偷地從師傅那裡順了一把米來做飯吃。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事情被師傅發現了之後,把他狠狠地暴揍了一頓。最終,忍受不了的朱朱其升毅然離開鐵匠鋪,到外邊去另謀生路。

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正在兩湖地區招募新軍,新軍的待遇也比其他兵種要高得多。在那個時候,當兵不失為改變人生的一條出路。

在這裡,朱其升遇到了自己的老班長彭友勝。

他也是一個湖南普通農民出身,同樣也是因為家裡吃不飽飯,只好外出另謀生路。唯一不同的是,彭友勝的家裡比朱其升好一點,總算是有幾畝薄田可以勉強度日。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對比自己,毛主席對他們的遭遇深表同情。於是,為了報答這兩位兄長的關照,毛主席把自己所學的東西都傾囊相授。

在平日里的艱苦訓練之餘,毛主席總是抽出時間去教這兩位兄長寫字、記賬、做生意,並且還給他們講述各種文化知識。久而久之,三人的感情愈發深厚。

桃園結義

朱其升和彭友勝兩人出身底層,平日里有機會接觸到的,也就是天橋底下說書人嘴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些東西。

於是他們提議乾脆學習古人桃園三結義,三人結拜為異性兄弟。簡單的一番儀式之後,三人就拜了把子。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在當時,舊軍隊絕對不是什麼天堂樂土。舊人欺負新人,上級剝削下級,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後來毛主席之所以能以一介書生領導三灣改編,打造出了一支震古爍軍的人民子弟兵。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頭,他對舊軍隊的認識所造成的。

也正是因為這兩位結義兄弟的保護,他在軍隊停留的這段時間裡,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把這些現象看得更加透徹。

據毛主席自己後來回憶,在軍隊待的這段時間裡,有時候新兵沒有分到棉被,只能在冬天瑟瑟發抖。朱二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欺負,睡覺的時候就讓自己睡在上鋪,並且把棉被都讓給了自己。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平日里吃飯的時候,兄弟兩人也知道毛主席平日里最愛吃紅燒肉,就把自家碗里的肉都夾給了他。

細節之處,可見真情。難怪幾十年之後,毛主席都對這兩位結義兄弟念念不忘。

可惜的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辛亥革命表面上是由孫中山領導,正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推動這場歷史大變革的其實是漢族官僚士大夫。

1912年,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派系勢力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南北雙方達成議和,建立共和政府。

於是,這些漢族官僚士大夫迅速拋棄了孫中山的革命黨,投到了袁世凱的懷抱中,革命的果實也被袁世凱所竊取。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對於此事,毛主席義憤填膺。

他果斷決定離開軍隊,回到學校里繼續深造,到別的地方去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臨別之際,彭大哥和朱二哥都萬分不舍,但他們都知道,這個三弟並非池中之物,軍隊也並非他的久留之地。於是,兩人從為數不多的工資里湊出了一大筆錢給毛主席做路費,並且給他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歡送儀式。

自此一別,朱其升和毛主席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他在軍隊里退役後,就回到了湖北老家,做起了打鐵的老行當。

彭友勝則是一直留在軍隊裡頭,後來隨著各方軍閥混戰顛沛流離。最後,跟隨湖南軍閥程潛投入到了廣東革命政府孫中山的麾下。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1926年的時候,國共合作正如火如荼。

毛主席曾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受邀到廣東去參加農民運動講學,這件事情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在廣州日報的頭條上刊登了毛主席來穗講學的消息。

當時正在廣東當兵的彭友勝看到了報紙上的消息之後,激動萬分。

來到了毛主席的居所,跟這位結義兄弟見了一面。

兩人相別14年有著說不盡的思念,他們相談甚歡,足足長談了整整一夜。談話期間,毛主席曾勸說這位結義兄弟跟他一起去鬧革命。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但是彭勝武這個時候已經上了年紀,沒有了辛亥革命時期的那種雄心壯志,現在只想賺夠了錢,回家置辦一份家業,安安心心的過自己的小日子,於是就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請。

後來國民黨蔣介石背叛革命,國共兩黨爆發了長達十年的內戰

內戰爆發後,彭友勝痛苦萬分,不久他就退出了軍隊,回到了湖南老家種田為生,從此不問世事。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們聽說曾經的結義兄弟成為了新中國的領導人,十分激動。

但是此時大家的身份地位相差太過於懸殊,他們害怕貿然去找毛主席不合適。於是就一直沒有對人宣稱他們與毛主席之間的關係。

直到毛主席的信寄來了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位三弟,心裡頭一直都想著他們呢。

毛主席的兩個結拜兄弟: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 - 天天要聞

但此時老大年歲已大,不方便出門,於是就寫了一封感謝信,表達了自己對主席的思念之情。朱其升則坐火車來到了北京,接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兩人再次相見,無語凝噎。

朱其升帶來了自己和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感謝。

毛主席則從自己的稿費裡頭抽出了500塊錢,資助這位曾經的結義兄弟。

貧賤之時不相輕,富貴之時不相忘。他們三人之間的這段友情,也堪稱得上是全始全終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著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著麥穗、望著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裡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 天天要聞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來源:解放軍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要抓黨性、嚴黨紀習主席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學習陳雲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陳雲同志關於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許多前瞻性、戰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當年,陳雲同志針對「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觀...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 天天要聞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了一批「四強」黨支部。記者留意到,駐守在深港邊界的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獲評2025年度國移民管理機構「四強」黨支部。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擔負著福田口岸出境旅客邊防檢查任務,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獲評廣東省青年文明號、深圳邊檢總站「先進基層...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辭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辭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瓜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