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日本是近代以來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最多的國家。先是1894年的甲午海戰,緊接著又是1931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日本為了侵吞我國領土,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相較於中日甲午海戰,後者無疑讓國人更加記憶深刻。一是因為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14年,二是因為這場戰爭里,日本侵略者屠戮了我國3500萬同胞,乃是世界戰爭史里傷亡最多的一場戰爭,血海深仇,華夏兒女豈敢忘記。
然而,如今再回看甲午中日海戰,也是一樣讓國人無比痛心。說到這場戰爭的起因,還得歸結於當時我們的藩屬國朝鮮。
自從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邁向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後,其對外侵略的野心也和日益增長的國力一起膨脹起來。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為了發展資本主義不得不選擇對外擴展。
而朝鮮便成了他們的第一個目標,1894年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率兵出面鎮壓。利用這個契機,日本也開始調動大軍入侵朝鮮,企圖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當然,作為戰爭的發起國,日本對甲午中日戰爭早有準備。早在1890年開始,明治天皇便將國家財政的60%都用來發展軍隊,尤其是海軍。為了壯大軍隊實力,日本天皇不惜將自己每年宮廷開支的20%也用到了軍費中,還將大臣們俸祿的十分之一也搭了進去。可以說,日本舉國上下,都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
然而,接戰的清政府明顯就被動了不少。當時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還處在半吊子狀態,北洋水師雖然建立,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朽,他們的裝備和戰艦其實並不算優良。而兩國開戰之際,北洋水師的軍艦只有25艘,日本則多達32艘,數量上的懸殊也決定了這場戰役的敗局。
即便如此,北洋水師的將士們並沒有退縮,他們全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尤其是黃海戰役里的將領鄧世昌,將「艦在人在」貫徹淋漓盡致,最後隨「致遠號」一同沉入了大海。
在沙場上戰死或許是這些北洋水師們最願意看到的結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當時,日本海軍還俘虜了數十個清朝海軍,將他們帶回日本,想要套取情報。但他們並沒有屈服,不但沒有泄露軍情,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告訴日軍。
最終惱羞成怒的日軍處死了他們,這些海軍戰士犧牲後,日軍並沒有將他們遺體送回中國,而是就地埋在了日本。百年過去,由於後來清政府滅亡,更加激烈的抗日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的關注度漸漸褪去,這些無名的烈士也不再被人記起。
直到2003年,一位叫楊海嘉的日本留學生髮現了當年這些海軍士兵的墓碑。上面布滿青苔,已然百年無人祭拜。而且,這些墓碑上並沒有鐫刻他們的名字,只有兩個漢字「俘虜」。
楊海嘉是歷史系的研究生,通過查閱資料按圖索驥,他最終搞清楚了這些墓碑背後的故事。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徐徐展開,而墓碑上這兩個字,包含了當時這些海軍士兵的多少屈辱和不甘,也是那個時代國之不國的哀泣,無不讓後來的國人潸然淚下。
如今,這些墓碑依然矗立在日本大阪市中心的一座墓園當中,而每一塊碑都面朝著西方。即便他們已無法回到祖國,也要在大洋的另一邊遠眺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