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9日,十四屆一中全會召開,朱鎔基連跳幾級,由中央候補委員躍升為政治局常委。當時不少媒體都稱他為政壇的一匹「黑馬」。也有一些人認為朱鎔基升遷太快,提出要「多考察、多聽意見」。
對此,鄧小平十分堅決地說:「我們黨現在和將來都需要一批黨性強、懂經濟、思想開放、富於創新、任勞任怨的領導幹部,這樣的同志現在還不多,朱鎔基就是這樣一位同志。他從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績,黨和人民都見到的。一些同志應當把偏見收起來,一大批新的能獻身於黨的事業的好乾部就在眼前。」
鄧小平也由此被稱為朱鎔基的「伯樂」。其實,他對朱鎔基的考察,從1988年就開始了。1986年夏天,為了進一步推動幹部年輕化,許多老同志都主動退了下來。不久後鄧小平也提出來自己要在「十三大」上「全退」。後來在聶榮臻等人的勸說下,鄧小平保留了軍委主席一職,處在了「半退休」的狀態。有了更多的時間之後,鄧小平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家人回上海過春節。
1998年春節的時候,朱鎔基剛擔任上海市市長不久,在接待鄧小平的時候,他彙報完工作之後,還談了自己對上海教育、民生和城市建設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規劃。朱鎔基的彙報十分實事求是,沒有任何的浮誇,不僅接地氣,還很富有遠見,鄧小平十分滿意。之後朱鎔基又先後三次接待鄧小平,並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搞起了浦東開發,上海的經濟由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上海的這些變化,鄧小平都看在了眼裡,他對朱鎔基的才幹十分欣賞。在視察首都鋼鐵公司時鄧小平就說:「我不懂經濟,但是我能聽懂。我們選幹部,還要選懂經濟的,朱鎔基就懂經濟。」為了給朱鎔基提供更寬廣的舞台,鄧小平力排眾議,把他調到中央,擔任政治局常委,不久後出任國務院副總理,6年後出任總理。事實證明,鄧小平看人的眼光很准,朱鎔基確確實實是一位好乾部,好總理。
他上任的時候,全國一萬多家國有企業當中,超過一半是虧損的。朱鎔基經過調查後總結出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的三個主要原因:一是重複建設,浪費資金;二是為了搞「政績」盲目建設;三是人員膨脹,人浮於事,相互扯皮。隨後朱鎔基開始下大力氣對國有企業進行整頓,同時還對行政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有的部門被合併,有的部門被裁撤。
對國企的整頓和對行政機構的改革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紛紛跳出來反對,用各種方法施加阻力。對此朱鎔基表態說:「我是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來干這件事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後朱鎔基以極大的魄力完成了國企的整頓和行政機構的改革,全國各地共精簡行政編製115萬人。
通過整頓國企增加了國家的收入,這為後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行政機構改革去掉了冗餘的部門和人員,減輕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辦事效率。除了在經濟方面展現出來的才華和魄力之外,朱鎔基還以鐵腕手段反腐。早在主政上海期間,他就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孤兒,從小沒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
查出陳希同貪污腐敗案後,朱鎔基極為震怒地說:「反腐敗要先打老虎後打狼,對老虎絕不能姑息養奸,我這裡準備了100口棺材,99口留給貪官,一口留給我自己!,無非是個同歸於盡,卻能換來國家的長久穩定發展和老百姓對我們事業的信心。」廈門遠華走私案爆發後,朱鎔基親自督辦,表示: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最終600多名涉案人員被審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多名罪大惡極的貪腐官員被判處死刑。
朱鎔基對自己的要求更為嚴格,每次外出考察,他都是和隨行人員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盤子盛飯菜。對於自己的親屬,也一直從嚴要求,一再叮囑他們要「做清白的人,做乾淨的人,說老實話」。朱鎔基9歲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在伯父的照料下長大。他當上總理後,堂兄朱經治提出請他給自己寫一幅字,鎔基都沒有答應。
2000年3月,一位丹麥記者問朱鎔基,離任之後最希望中國人民記得的是哪個方面,他答道:「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鎔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我就謝天謝地了。」退休後的朱鎔基總稱自己是「一介草民」。但人民心中有桿秤,他的功績,必將被歷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