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蘭州,夜色深沉,寒風刺骨。
著名音樂家王洛賓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推開門,卻迎來妻子羅姍(原名杜明遠)冰冷的質問:「今晚,你住哪兒?」
這句簡短的話語,卻好像一把利刃,刺穿了這位「西部歌王」的心。
原來的金童玉女為什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一切還要從1938年說起。
1938年,王洛賓在蘭州參加抗日救亡演出時,結識了來自北平的進步女青年羅姍。
羅珊本名杜明遠,因嚮往革命而化名「羅姍」,投身西北抗戰文藝工作。
她年輕貌美,性格開朗,很快吸引了王洛賓的注意。
那個時候的王洛賓,已是小有名氣的音樂家,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他就前往山西參加了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對鼓舞士氣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後來,經過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介紹,王洛賓和塞克、蕭軍、朱星南、羅珊等5人去蘭州,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前往甘肅、青海各地宣傳抗日。
那時已經參黨多年的王洛賓在表演中也改編了許多經典歌曲,如:《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
才華橫溢的王洛賓迅速吸引了羅珊的注意,兩人在表演中相知、相熟迅速的墜入了愛河,並於1939年閃電結婚。
王洛賓還將自己在1933年改曲的將徐志摩的詩《雲遊》送給了羅珊。
這個結婚的速度就算放到今天也屬於閃婚的範圍了。
到這裡王洛賓與羅姍的相識,也還算是一段浪漫的佳話。
可惜,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王洛賓因為創作工作的性質原因,需要常年在外採風、演出,結婚後兩人聚少離多。
王洛賓的才華和對黨的忠誠都變成了他們婚姻的枷鎖。
獨守空閨的滋味本就痛苦,更何況羅姍生性活潑,不甘寂寞,漸漸她開始對這段婚姻產生了動搖。
這種壓抑的情緒一直盤旋在羅珊的心裡,直到三年後的某一天終於爆發了。
那是1941年冬,王洛賓結束了一次漫長的採風之旅,深夜回到蘭州的家中。
心裡充滿了對新婚妻子的思念,然而當他推開門時,屋內燈光昏暗。
妻子羅姍坐在床邊,神情冷淡。
「今晚,你住哪兒?」
羅姍的語氣中帶著疏離。
王洛賓一愣,隨即意識到妻子的態度異常。
他試探性地回答:「這是我家,我當然住這裡。」
羅姍冷笑一聲:「你的家?你一年到頭在外面跑,這裡對你來說,不過是個旅館。」
王洛賓沉默片刻,他不是沒有發現這段時間妻子的變化,只是他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沒有在家的原因。
但是現在妻子的態度徹底讓王洛賓終於忍不住質問:「你是不是有了別人?」
羅姍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你呢?你在外面,就沒有別的女人?」
這番對話,徹底撕開了兩人之間的裂痕。
王洛賓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匆匆忙忙趕回來,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對待。
雖然沒有得到羅珊明確的回答,但是他已經知道了答案。
事實上,羅姍確實已與他人產生感情。
據王洛賓晚年回憶,當時羅姍與一位軍官關係密切,甚至經常一起公開出入社交場合,毫不避諱。
而當時的王洛賓長期在外奔波,對妻子的變化只有一些細微的感知,直到這次深夜對質,才明確意識到婚姻已名存實亡。
可是對於妻子的不忠,王洛賓沒有任何厭恨,只是很悲傷。
「我那時太專註於音樂,忽略了她的感受。」
王洛賓後來在自傳中寫道,「但她的背叛,仍然讓我難以接受。」
從這裡可以看出王洛賓對於羅珊真摯的感情。
發生了深夜對峙事件後,他們二人也非常清楚無法在生活下去。
不久後,他們兩人正式離婚。
離婚後羅姍很快改嫁,而王洛賓則繼續他的音樂創作,或許是這次不完美的婚姻給王洛賓帶來了心理陰影。
而這場婚姻的破裂,對王洛賓影響的程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上。
他在後來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對愛情與離別的感傷。
如《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等。
已曲寄情或許是這個失去愛人的藝術家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而他的愛人羅姍(杜明遠)的結局則鮮為人知。
可以查到的最後的記錄是她後來隨第二任丈夫移居台灣,晚年極少提及與王洛賓的往事。
一對佳侶最終勞燕分飛,再無交際。
1941年的那個寒夜,一句「今晚,你住哪兒?」
不僅終結了一段婚姻,也折射出戰亂年代藝術家的無奈與犧牲。
王洛賓與羅姍的故事,是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悲劇,也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縮影。
幸而讓人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段失敗的婚姻後,王洛賓並沒有被打倒。
他們離婚後也並不是,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在1975年,王洛賓幫新疆第一監獄排演一段豫劇,可是手上沒有豫劇本子,他忽然想起第一任妻子羅珊。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按照解放前的地址,寫了一封信。
除了問好,還請她幫忙找幾個豫劇劇本。
讓王洛賓驚喜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鼓鼓囊囊的包裹裡面除了劇本,還有一身絨衣絨褲。
這份溫柔讓王洛賓忍不住落下淚來,雖然他們沒有得到完美的結局,但是對彼此的挂念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結束。
或許,正如王洛賓在歌中所寫:「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有些愛情,終究只能成為回憶。
不過對於《在哪遙遠的地方》這首歌的女主角到底是誰,目前還是一個值得爭論的話題。
有不少的人,認為這首歌是唱給卓瑪的。
卓瑪是1939年中國電影創始人之一的鄭君里拍攝《祖國萬歲》的時候,邀請的當地千戶的女兒。
當時,卓瑪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賓扮演薩耶卓瑪的幫工。
可惜只短暫的相處了三天,攝製組就拍攝結束要離開了,離開的時候王洛賓騎著駱駝
走了很遠很遠,卓瑪仍然站在那裡向他揮手,一直到完全看不到身影。
在那天之後,王洛賓連續創作3天終於作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的一生被三個女人影響,第一個是他的前妻羅珊,一個是美麗的格桑花卓瑪、最後一個就是憂鬱詩人三毛。
有很多人很奇怪,王洛賓怎麼會和三毛有過交集呢。
這就要從1990年說起了,90年四月三毛參加了一個台灣的旅行團,到敦煌、吐魯番旅遊。
就在這裡,三毛得到了採訪王洛賓的機會,在交流中二人都被對方的學識折服,漸漸的兩人擦出了愛的火苗。
令人惋惜的是由於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後選擇了分手,回到台灣。
三毛的離開對王洛賓的打擊很大,在三毛走後,他收藏了三毛的髮夾,並寫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
後來,三毛給王洛賓寫了一封信,感謝他在新疆對她的照顧。
可就在寫信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傳來三毛自縊身亡的消息,這場突如其來的逝去讓王洛賓悲痛萬分,在悲傷和恍惚之中,他寫出了悲傷的情歌《等待》。
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再探究他們那時的情感,但是通過王洛賓的歌曲我們也可以婉轉的感受到那時,那一份真摯而純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