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覺得自己建立了萬世不朽之基業,不由得豪情萬丈。他希望自己的帝王威嚴可以傳播四海,加強秦國在各地的統治。因此,他開始帶著車隊巡遊天下。
途徑江蘇徐州地帶時,一個人震撼於車隊的龐大,車上裝飾得精美,以及前方威武雄壯的護衛部隊,不由得感嘆,這才是大丈夫該過的生活啊。
說這話的人叫劉邦,這時是個亭長,管著方圓十里幾個村兒的人口。
志向
劉邦出生的時候,秦始皇還沒繼位,六國還在。他生於沛縣(江蘇徐州),是齊國人。生於普通人家的他,不喜歡耕地,也不願意從商。這在長輩眼裡,就是不學無術的表現,是壞孩子。
後來,他聽說,魏國有個信陵君十分厲害,曾經隻身犯險,竊取兵符拯救趙國,並最終統帥五國聯軍把秦國那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師打回了函谷關。這種膽識過人的英雄氣概與驚險刺激的冒險故事讓劉邦深深著迷,他像所有的少年一樣,渴望成為這樣的人。
然而,沒多久,信陵君就死了。劉邦的夢似乎也隨著信陵君的死亡破裂了。他失去了可以憧憬的目標。
劉邦不甘心。他與那些光知道憧憬的人不同,他是真的願意為夢想付諸於行動。於是,他放下農活,啟程西行,來到了信陵君曾生活的地方——魏國。
這時,恰逢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張耳也在招攬門客,劉邦就投奔了張耳。
劉邦很自來熟,對誰都稱兄道弟,很快就跟張耳成了個好朋友。身為一介農民的劉邦並不沉迷於大城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而是像他的偶像信陵君那樣,時刻操心著「天下」。
不久後,秦滅六國,張耳淪為通緝犯,門客四散,劉邦也就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的劉邦,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了。他徹底地放棄了農活,而是當了一個小亭長,每天跟人喝酒吹牛,稱兄道弟,交了一堆三教九流的朋友,包括屠夫,獄卒,車夫,都是些平日里不顯眼的人。而且,他花錢很多,還不是給自己花,而是借給別人,不求償還。
要知道,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接近四十歲了,連婚都沒結呢。一個人四十歲還在普通公務員的崗位上喝酒吹牛,沒有一技之長,沒有成立家室,這即便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十分失敗的。
或許,劉邦的目光從來就沒有放在平穩度過一生之上。他依然想成為信陵君這樣的人物。如果是太平盛世,他沒準還會偃旗息鼓,不再做夢。但,遊歷過中原的他知道,秦朝的社會並不太平,無數勢力都在暗處蠢蠢欲動。或許,這才是他的底氣。
普通的老百姓討厭亂世,而劉邦最不怕的就是亂世。
起兵
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秦朝雖然建立了萬世之功,對於我們如今的地緣格局有深遠的影響,但其實秦朝並不得民心。它的改革雖然功在千秋,但完全忽略了百姓的情緒。
想想看,假設你是齊國人,你祖上世代都是齊國人。突然,你的祖國沒了,秦國的官吏走過來,告訴你必須放棄你的文字,你手裡的貨幣,你的馬車型號,你使用的度量工具,全部改用秦國的標準。你所熟悉的一切全部崩塌,你會怎麼想?
各國貨幣
這些政策當然起到了一統全國的作用,但當時的老百姓並不買賬。對他們而言,秦始皇就是在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信仰,乃至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秦國並非統治者,而是侵略者。
所以,秦始皇推行的這些政策,激發了群眾的逆反心理。只要有人一煽動,這種情緒就會如同燎原之火般橫掃全境。因此,陳勝吳廣一揭竿而起,秦朝立刻遍地狼煙。百姓想反抗「暴政」,舊貴族想復辟戰國。秦朝面臨著牆倒眾人推的下場。
劉邦的機會終於來了。
他那些看似不務正業的行為,讓他立刻就在亂世擁有了自己的資本:願意追隨他的人。
就這樣,劉邦揭竿而起,很快擁有了三千來人的部隊。他不懂管理,蕭何,曹參可以幫他。他不懂治軍打仗,周勃,夏侯嬰,樊噲可以打。他沒什麼特殊才能,但是他的隊伍就是可以一直得勝。或許,這就是領導力吧。
劉邦的隊伍越滾越大,這個從小小的沛縣走出的隊伍竟然逐漸成為了影響極大地割據勢力,引得許多人前來投奔。不過,孤掌難鳴,劉邦意識到自己實力仍然不足,因此他找到了當時最大的起義勢力——項羽和項梁。於是劉項合兵,成為秦朝的心腹之患。
分裂
在項羽與秦朝的主力軍正面碰撞時,劉邦長驅直入,竟然直接打進了咸陽城,滅了秦。如今,他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長輩眼裡的混混,而是擁兵十萬的起義軍頭領。他自大了起來,幻想著自己稱王稱霸的日子。
現實給他澆了盆冷水。劉邦兵力雖多,但項羽的實力是他的十倍,且都是精兵強將,根本無法抵擋。如果劉邦過於高調,他就一定會被項羽滅殺。
清醒過來的劉邦只能退到了咸陽城外,安心等待氣急敗壞的項羽。
項羽來到陝西後,對劉邦擺下了著名的鴻門宴。宴上,項羽顧慮和劉邦曾經的革命友誼以及面子,始終猶猶豫豫,沒有殺劉邦。而劉邦沉著冷靜,並在一干屬下的幫助下逃離險境。項羽至此錯失殺劉邦的最後機會。
隨後,項羽分封完各路諸侯,直接回江東了。而劉邦則被封到了四川。他進入四川時,燒掉了山崖間的棧道,以表示自己絕不出四川。
但是,不可一世項羽在這裡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分封的有問題。
項羽共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但是基本是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而沒有考慮到各路諸侯的個人訴求,強行封了一通,導致得了封地的內心不是很高興,沒得封地的內心更不高興。項羽無法壓制住蠢蠢欲動的人心。
項羽
所以,才半年出頭,山東就陷入了內亂,幾個封王帶頭反項羽。項羽自然是帶著大軍征討齊國。這就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入冬之時,劉邦在韓信的建議之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兩年內逐步打下了陝西的地盤。而這時,項羽還在山東呢。
就這樣,劉邦步步為營,拿下山西,打到河南,形成了楚漢爭霸之勢。
結局我們也知道了,在短暫的波折之後,劉邦連戰連捷,徹底擊垮了項羽的部隊,最終十面埋伏,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在短短五年的征戰後,劉邦就從偏安四川一躍成為天下之主,並於公元前202年新年舉辦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開啟了漢朝四百年的帝國時代。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被鄉鄰嘲笑,被長輩嫌棄,四十歲還在混日子的小公務員,竟然能在短時間內黃袍加身,一躍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連朱元璋都得經過長達二十年的經營與征伐才最終稱帝,而劉邦從基層到巔峰,只用了不到八年。
結語
劉邦與項羽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是對自身定位的差距。
早在劉邦還是沛縣亭長時,他見誰都會稱兄道弟,對知識分子蕭何是如此,對屠夫夏侯嬰車夫樊噲也是如此。他從沒有輕看夏侯嬰,樊噲這些人的職業。
除此之外,劉邦雖然經常上頭,做出些錯誤舉動,但他認錯非常乾脆,不會端著架子。所以,他的屬下都能直言勸諫,不需要拐彎抹角,不怕觸怒劉邦。
反觀項羽呢?他是貴族之後,少年英才,天然就有無數人才聚集在他身邊,所以他很高傲,很固執,而且根本拉不下臉皮。別人勸他勸得越多,他越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越要反著來,很叛逆。
比如,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中殺劉邦?一是因為他之前已經決定不殺劉邦了,不願意反悔。另一點就是他的謀士范增一直在跟他說這件事,讓他心生反感。因為這等小情緒而屢次放棄機會,也怨不得范增最後罵他是個不能共事的小娃娃了。
某種程度上,項羽從沒有認為當領導的覺悟,無法容人,也自恃於自己高貴的身份,不去團結人。而劉邦在還沒起義前就廣散錢財,對所有人都敞開心胸,從不鄙視三教九流,對屬下的能力了如指掌,也能及時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說,項羽的格局,差劉邦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