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2025年05月22日11:42:04 歷史 1609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差點成了蘇聯的「副總統」,卻悄悄把哈薩克從「俄語帝國」里抽了出來

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1991年夏天,蘇聯還沒散,莫斯科那邊在考慮設個「副總統」職位。

圈裡人都知道,那個位置本來是給哈薩克的納扎爾巴耶夫留的。

說白了,當時整個中亞裡頭,他是最像「自己人」的那一個。

可誰都沒想到,他沒接。

這一下,局面徹底變了。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那時候,哈薩克不光是地理上一塊大平地,更是蘇聯手裡的一張王牌。

資源多,地大人少,地緣位置卡得死准。

從50年代開始,蘇聯就拿這地方當「實驗田」來搞「俄化」。

最早一撥,是「處女地運動」的時候。

糧食產量上不去,莫斯科一拍腦袋,把數百萬俄羅斯人往這邊送。

草原上起了磚瓦房,清真寺邊飄起紅旗,連羊圈旁邊都能聽到俄語廣播。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再往後,學校、工廠、報社、電台,全是俄羅斯人打頭陣。

哈薩克人自己家孩子,讀書得學俄文,說話得捲舌,連婚禮都開始套俄式流程。

到了80年代,阿拉木圖的市中心,街上招牌都是俄語。

小學教科書上,只剩一節「母語課」是哈薩克語,其他科目一律俄文講。

家裡老兩口跟孫子孫女說話都得翻譯,誰還敢說民族語言不重要?但在那時候,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比啥都值錢。

局面就這麼推著走。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俄語不僅是話語系統,更成了「上升通道」。

你要想進國企,得寫得出俄文報告;你要想當幹部,得能在莫斯科開會不掉鏈子。

哈薩克年輕人從小被灌輸的,不是「我是哈薩克人」,而是「我能成為蘇聯的一份子」。

納扎爾巴耶夫就是從這種體制里走出來的。

他年輕時候在卡拉干達鋼鐵廠干過,後來到莫斯科深造,回國之後一路升,成了共和國的掌舵人。

他知道這套制度怎麼玩,也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被莫斯科信任。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所以莫斯科那邊才會把「副總統」的位置留給他。

可他沒接。

他回頭在自己國家幹了件誰都沒想到的事——悄悄把「俄化」往回拽。

90年代初,蘇聯已經搖搖欲墜。

中亞幾個國家的領導人還在想著能不能組個「新聯盟」。

大家都在觀望,只有納扎爾巴耶夫動了真格的。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他先是默默啟動了「認同回歸」計劃,從蒙古、新疆、伊朗等地接回一批海外哈薩克人。

別小看這事,不光是補人口,更是把民族認同從外面拉回來。

與此同時,教育系統開始換血。

原來被俄語佔滿的課程,一點點改回哈薩克語。

塔什干大學、比什凱克科技學院都開始動手,老師重新培訓,教材重新編,廣播電視台一檔一檔砍掉莫斯科的節目,換上本地內容。

以前老百姓家裡開電視,全是俄語新聞。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現在打開,是本地語言的節慶、歌舞、歷史劇。

最狠的一步,是遷都。

這事當時爭議挺大。

阿拉木圖是俄語陣地,納扎爾巴耶夫直接決定把首都搬到北部草原的新城市——阿斯塔納

這地方原來叫阿克莫拉,是俄羅斯移民聚集區。

他一錘定音,把這塊地方「民族化」,不僅改名,還大規模建設,吸引哈薩克族人口遷入。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這一步,等於把國家的政治核心,從「俄語圈」硬生生轉回了「哈薩克語圈」。

說實話,這種事不是靠口號能幹出來的。

他不是喊獨立口號喊出來的,是一點點從教育、人口、媒體、語言、行政上,把蘇聯幾十年打下的「俄化根基」一層層刮下來。

就像舊房翻新,不動聲色地把牆皮一點點鏟了。

但這事要擱在1990年看,誰都不信。

那時候,哈薩克的俄羅斯族人口多得嚇人。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有些城市,俄羅斯人口比哈薩克人還多。

你路上走一圈,聽不到幾句本地話。

街頭商店、銀行、郵局,全是俄語服務。

連婚禮請柬都是俄文的。

政策上鼓勵跨族通婚,孩子出生證上是哈薩克族,腦子裡卻是莫斯科那套系統。

納扎爾巴耶夫就生活在這種環境里,他自己也是「蘇聯幹部體系」里培養出來的人。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可他知道,接著走下去,哈薩克這個民族的根就斷了。

他沒有宣傳民族主義,也沒搞大清洗。

他做的是制度上的「脫鉤」——不喧嘩,不激進,一刀刀割斷。

後來有記者回憶,他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說過一句話:「俄語是我學到的第一門語言,但我不能讓它成為最後一代哈薩克人的第一語言。」沒人記錄這句話,但與會的人都記得。

三十年過去,哈薩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大變化。

原來佔比很高的俄羅斯族人口明顯減少,哈薩克族比重上升。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政府的語言政策一步步轉向本族語言,街上的招牌換了,學校的課程換了,連婚禮上唱的歌都不一樣了。

納扎爾巴耶夫後來卸任總統,被尊稱為「民族領袖」,但他一直強調,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民族英雄」。

可誰都知道,當年如果他接了「蘇聯副總統」,今天的哈薩克可能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模樣。

2021年,阿斯塔納改名為努爾蘇丹,又在2022年改回原名。

納扎爾巴耶夫沒再多話。

他沒留下什麼「最後的講話」,也沒出什麼自傳。

他只是把一個國家從「副總統候選地」帶回了「草原深處」。

參考資料:

《俄羅斯如何蠶食中亞各國》,澎湃新聞,2021-09-26

《關於中亞社會「俄羅斯化」概念的理論探討》,《東歐中亞研究》,2009年10月

《哈薩克的語言政策與國家認同重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2020年

《納扎爾巴耶夫口述回憶錄(選編)》,哈薩克國家出版社,2014年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一棍三用!馮玉祥「打軍棍」里藏著怎樣的治軍奇招 - 天天要聞

一棍三用!馮玉祥「打軍棍」里藏著怎樣的治軍奇招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人稱「布衣將軍」。生於直隸青縣(今河北滄州滄縣),後隨父到保定(今河北保定),因父親是下層舊軍官,馮玉祥實際上是在軍營中長大,未滿十六歲就入了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起義,勢力逐漸壯大,直至後來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 天天要聞

如果蘇聯晚解體幾年,俄羅斯對於中亞的同化,可能就成功了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他差點成了蘇聯的「副總統」,卻悄悄把哈薩克從「俄語帝國」里抽了出來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1991年夏天,蘇聯還沒散,莫斯科那邊在考慮設個「副總統」職位。圈裡人都知道,那個位置本來是
匈奴的「生物戰」有沒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匈奴的「生物戰」有沒有可能才是霍去病暴卒的原因?

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在亞歐大陸上,漢匈兩大帝國的戰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漢武帝元狩年間,一位年輕將領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隕落,深刻影響著這場百年戰爭的走向。當我們把《史記》《漢書》和出土的漢簡相互印證,便能揭開霍去病暴卒背後的一些蛛絲馬跡。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國、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遺產地 - 天天要聞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國、巴西、墨西哥和西班牙新增遺產地

近日,中國德清珍珠複合養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和什川古梨園系統以及巴西馬黛茶傳統農林兼作體系、墨西哥重要糧食作物和生物多樣性祖傳保護體系、西班牙蘭薩羅特島獨特火山景觀農業體系正式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主任卡維·扎赫迪指出:「目...
緬懷!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種下22株向日葵 - 天天要聞

緬懷!袁隆平逝世四周年,家人在墓前種下22株向日葵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從此,春種秋收都和懷念有關。「袁院士生前是一個很陽光、很快樂的人,常常說,做人要向陽而生。」5月21日,湖南唐人萬壽園袁隆平院士墓前,其家人種下了22株向日葵以示懷念。袁隆平的侄兒袁景輝告訴記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聞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林虹(副廳級)涉嫌受賄一案,由浙江省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日前,浙江省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賄罪對林虹作出逮捕決定。公開簡歷顯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溫嶺人,參加工作後長期在浙江台州任職。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
如果梁鄉是反派,將會是納蘭元述、閻孝國之後的另一個經典角色 - 天天要聞

如果梁鄉是反派,將會是納蘭元述、閻孝國之後的另一個經典角色

最近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經歷種種風波後在今年重新開播,講述了在晚清動蕩時期,幾位中國青年在時代的背景下代表不同的群體在革命浪潮中經歷的成長與犧牲。電視劇主角梁鄉,皇族宗室、父親早亡、留學日本、主張立憲,種種經歷都在說明此人的歷史原型是清末
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後 有一 神秘的墓 - 天天要聞

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後 有一 神秘的墓

前兩天,抓住了機會,終於看到了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的李文忠墓,李文忠墓平時不開放,平時去時,陵園都是關閉的。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兒子。李文忠也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統帥,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主要說的不是李文忠,而是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 天天要聞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的晉綏八分區(專署)舊址。牛利敏 攝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位於呂梁山深處,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關隘。抗日戰爭時期,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以下簡稱「八分區」)在此駐紮,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