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古論今人
編輯|探古論今人
1949年12月,劉伯承在率部解放四川、貴州、雲南,及西康大部之後,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
而甫一上任,他便專門遣人去往涼山彝區,邀請當地一位與他極有淵源的彝族頭人與他相會。
熟料,劉伯承專門遣人邀請,可到頭來,他見到的卻只有一位拿著一面紅旗趕來的老婦。而待到這面紅旗的旗面被老婦展開,劉伯承一時情難自禁,黯然神傷。只見這面陳舊但一塵不染的紅旗上寫著一列字: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
紅軍不怕遠征難
說起劉伯承元帥和這位涼山彝族頭人的淵源,那就要把時間回溯到十幾年前那場傳奇的戰略大轉移上。
對蔣介石來說,自遵義會議毛澤東重新拿回紅軍指揮權,這個「老對手」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屬實給了他不少「驚喜」。也正是在毛的指揮下,紅軍一改以往略顯呆板的行事方式,行軍軌跡變得機動靈活,乃至於「飄忽不定」起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時間來到1935年5月初。
這個月,中央紅軍在蔣介石的瞠目結舌中「飛奪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儼然再度出人意料地放棄了進入湘西匯合賀龍等部,亦或是進佔昆明的「合理」戰略,頭也不回的挺近了川西的高山深澗之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毛帶領紅軍挺近川西的消息傳來之後,與之前紅軍四渡赤水把國軍繞了個頭暈眼花時的暴怒不同,這一次,同樣預判失誤的蔣介石卻是少見的樂不可支。
蔣介石為啥這麼高興?
一句話,因為在好一番端詳紅軍接下來所要面臨的局面之後,朱毛所領導的紅軍隊伍,此時在這位蔣委員長眼中,卻是成了當年太平天國中同樣千里轉進,卻最終在度過金沙江後,兵敗大渡河的「翼王」石達開。
1863年,太平天國起義中的代表人物石達開率四萬大軍自雲南攻入四川,此後此人便沿著與今日紅軍一般無二的路線渡過金沙江,希冀著能夠強渡大渡河,以擺脫敵人對自己的圍追堵截。
石達開雕塑
只不過,也正是在大渡河邊,這位太平天國最後的將領因種種原因強渡不成,待到輜重耗盡,卻也只得被迫投降清軍,更於之後慘遭殺害。
事實上,從客觀角度出發,由於紅軍此時的境遇幾與昔年石達開一般無二,所以,蔣介石的志得意滿自然不是憑空而來。
當然,蔣介石固然因為知道石達開的結局而一時振奮,可正領導紅軍準備突破大渡河的毛澤東,也同樣將石達開的遭遇引為教訓。
為了避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澤東在巧渡金沙江後,找到了當地一位原石達開軍中的老秀才,而這位名為宋大順的老秀纔則告訴紅軍:
石達開為什麼兵敗大渡河?
一是因為石達開在大渡河南岸耽擱數天,以至於被清軍在大渡河北從容布防。
至於其二,則是由於未能處理好與金沙江北、大渡河南之間的彝族土司的關係,不光在行軍途中被彝族土司頻頻襲擊,以至於後來強渡大渡河不成,淪至「北有清軍大渡河難渡,南有黑彝遮蔽後退無門」的境地,只得乞降。
就這樣,送走了這個曾在石達開軍中待過的老秀才,毛澤東心中對紅軍下一步應當如何已瞭然於胸。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
「我們不做石達開。」
紅軍來到彝海邊
要強渡大渡河,就要穿越中間的彝區,而劉伯承是四川人,比較熟悉川西的風土人情,所以中央就吩咐他擔任中央紅軍的先遣隊。而為了處理好部隊和彝區人民的關係,劉伯承在率領先遣隊北上之前,專門在動員中,向紅軍戰士們解釋了對彝族人民的政策。
他告訴戰士們:
「前面就是彝區了,這裡的彝民對漢人的忌諱很深,不過你們要記住,他們雖然會射箭和打槍,但是和國民黨的軍隊不是一回事……我們要廣泛宣傳朱總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爭取和平通過彝區,沒有聶政委和我的命令,誰也不準開槍!」
劉伯承
說起來,當時的涼山彝區內共有三大黑彝家族,分別是果基、羅洪和倮伍,這三個家族之間雖然時常爆發械鬥,卻總能在以往漢人攻打他們的時候,轉過身來保持一致對外。
於是,為了能夠緩解以上三大家族對紅軍的敵視,劉伯承在部隊攻克了彝區南部的冕寧縣城後,馬上釋放了當時被關在監牢中的彝民,還請其中一些大小頭目喝了點酒,讓他們給自己頭領傳達紅軍借道彝區的意思。
被放了出來又喝了酒,這些人出於感激,當即表示願意幫忙帶話。熟料,就在劉伯承以為部隊通過應當萬無一失的時候,先遣隊的前衛連就被手持棍棒、長矛、土槍的彝民堵住了道路。
彝族土司
因為有不許開槍的命令,前衛連的連長就只好帶著通譯上去答話,結果,對面一個頭目張口就說:娃娃們就是要點錢。無奈之下,前衛連只好按著小頭目的要求湊出200塊,那些攔路的彝民才算一鬨而散。
可問題是,打發走了一撥兒人,前衛連接下來還沒走出幾步,就又被一夥兒人擋住,說剛才給的是羅洪家支,他們是倮伍家支,也要200塊。
對前衛連來說,之前能湊出200塊已是他們的極限,現在又有人出來要錢,「一窮二白」的連長只好硬著頭皮,向對面的頭目求情,希望能行個方便。
彝族土司
話說到這兒,對面的彝民一商量,就把道路放開。前衛連連長見狀大喜過望,殊不知,就在他以為對面的彝民是因為通情達理才讓開道路時,路旁的樹林里卻忽地射出冷箭來。
眼看幾名紅軍中箭倒地,前衛連連長一時間目眥盡裂,然而因為有不許開槍的禁令,他也只能掩著幾名戰士向後退卻。
可也就在這時,後面的戰士也上來報告說,跟在前衛連後面的工兵連也被彝族武裝搶劫了,渡河器材和槍械都被搶走不說,就連衣服都被扒了個乾淨……
歃血盟誓兄弟情
小葉丹出生於1894年,原名果基約達,是彝族果基家支的其中一個「蘇易」,相當於漢語語境中的頭目。而聽說紅軍來了,小葉丹就派自己手底下一個通宵漢話的管家沙瑪爾格,去和紅軍交涉。
當時紅軍已經因為彝民的不配合而退回彝區邊緣,沙瑪爾格廢了好大力氣才找到了當時正在先遣隊中負責政治工作的肖華。接下來,通過好一番交流,沙瑪爾格總算認可了肖華的言辭,也基本了解了紅軍此番前來的目的。
劉伯承
在一番思量後,被紅軍光明磊落的行為打動的他表示:
「貴軍若是真的想要安全通過彝族聚居區,就必須贏得我們彝族百姓的信任,要贏得我們的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我們的統領結拜為兄弟!」
彝人重義,一旦結義便再無反覆,等肖華將這個辦法通知到劉伯承,劉帥自然是欣然同意。
劉伯承
回到部落,沙瑪爾格將自己的見聞告訴了小葉丹,認為紅軍跟以前的漢人軍隊不一,除此之外,他還專門提到了紅軍願與小葉丹結義一事。
不過,儘管紅軍誠意十足,沙瑪爾格也把話說得信誓旦旦,可因為小葉丹從小就聽部落里的老人說漢人的「狡猾」,卻終究是一時猶疑,只不過,他這番猶疑卻又反過來卻又惹得沙瑪爾格萬般氣惱,最後甚至用自己的腦袋擔保紅軍的誠意。
劉伯承
就這樣,拗不過沙瑪爾格,也確實想見識一下這支不一樣隊伍的小葉丹,最終還是選擇先與劉伯承見上一面。
來到紅軍營地,見到這個戴著眼鏡漢人大官的第一眼,小葉丹就要按過去見到漢人大官的「規矩」跪下行禮,沒想到,就在他要跪下的時候,劉伯承一個箭步來到他的身邊,攙著他的臂彎笑著說:
「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用興這一套。」
《彝海結盟》劇照
一席話說完,小葉丹大為感動。也就在這樣一段微妙的小插曲後,小葉丹漸漸從這個操弄著一口四川話的大官口中,確切了解到紅軍的政策,也徹底為劉伯承的威嚴中顯露的風度所折服。
於是,當時間來到1935年5月22日,一場對於劉伯承,乃至於整支中央紅軍部隊都極為重要的特殊儀式在彝海邊舉行。
只見劉伯承手拿兩個粗瓷盅,來到彝海邊舀起兩盅彝海湖水,小葉丹則手擒一隻頗顯神俊的公雞,在劉伯承將酒盅放於桌案上之後,持刀割斷公雞的喉嚨,將雞血滴入酒盅的湖水中。
而後,兩人各自端起一盅,面朝彝海並排跪下。
先是劉伯承向天發誓:
「天地為證,今天我劉伯承與小葉丹結拜為兄弟,歃血為盟,若有不忠不義之舉,必遭天誅地滅!」
小葉丹亦隨之發誓:
「天地為證,今天我小葉丹與劉伯承司令員結為生死兄弟,如有異心,將如同此雞!」
言罷,兩人端起酒盅一飲而盡,繼而相視大笑,緊緊擁抱在一起。
結義儀式結束後,劉伯承就成了小葉丹的大哥。彝族講究義氣,聽說有紅軍戰士被羅洪家支、倮伍家支的人勒索打傷,小葉丹就要帶著紅軍去討要公道。
熟料,劉伯承卻告訴他:
「彝族內部要團結,要共同對付鎮壓你們的反動政府,對付軍閥劉文輝。」
還將拳頭握起來比劃道:
「一個指頭沒有勁,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們共同的敵人是國民黨反動派。」
隨後,劉伯承就專門將一面紅旗贈送給小葉丹,上面寫著的正是「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一列大字,小葉丹本人也被任命為此支隊的支隊長。
結義的事告一段落,事不宜遲,紅軍當即就要開拔。小葉丹考慮到另外兩個家支的彝民依然有可能襲擊紅軍,便親自護送紅軍至喇嘛房,然後又派手下的沙瑪爾格、果基尼迫等人,一路將紅軍送至岔羅。
後來,劉伯承回憶那段歲月時這樣說道:
「如果當時不結盟,再推遲三天,蔣介石的重兵就調到大渡河堵住我們了,就有可能走石達開的下場了。所以『彝海結盟』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
矢志不渝護紅旗
紅軍走後,小葉丹按照劉伯承的囑咐打起紅軍支隊的旗幟,和涼山彝區的另外兩家彝族家支一同提出了「停止冤家械鬥,一致對外」的口號,一度舉辦了反對國民黨殘暴統治的誓師大會,與西康軍閥劉文輝進行了激烈的戰鬥。
劉文輝
然而,一如那句「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1941年,三家彝民家支的聯盟在劉文輝的挑撥離間下解體,在軍閥「以彝治彝」的方法下,三家本就互有仇怨的彝民山寨再度生出齟齬不合。
1941年,一位紅軍時期留下來的政委被人抓住,小葉丹花一千五百兩銀子把他從對方手中贖了出來。
後來,紅軍當年給小葉丹的委任狀又被人搜到,劉文輝因此要治他的罪,小葉丹也只好被迫交出萬兩白銀與120頭母羊。
可即便因與劉伯承、與共產黨的聯繫讓他遭此困厄,小葉丹卻依舊將那面旗幟放在背簍的夾層里,亦叮囑他的妻子:
「只有共產黨、紅軍講民族平等,把我們彝人當人看。這樣的軍隊一定會回來的,萬一我死了,你們也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劉司令……」
一語成讖……1942年6月18日,49歲的小葉丹,在一場與其餘家支進行的械鬥中,被有心人埋伏,不幸身亡。而之後,極力促成小葉丹與劉伯承「結義」的沙瑪爾格,也在一次協調兩家衝突的過程中遭人襲擊,傷重而亡。
兩個主事人丟了命,馬上就有不少受了別家頭人與軍閥的吩咐或賄賂的彝民,想要從小葉丹這裡找到那面紅軍贈予的旗幟,但是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小葉丹的妻子在丈夫死後,卻是連夜按照丈夫的吩咐,將那面旗幟縫在了自己的裙子的夾層里……
時光荏苒,伴隨著小葉丹的離世,人們漸漸淡忘了這個曾與劉伯承歃血為盟的頭領,然而劉伯承卻始終將這件事記在心裡。而這也才有了文章最開頭,劉伯承甫一上任,便差人去尋自己那位「結義」兄弟的故事。
怎奈,人死不能復生,聽聞這位老婦口中呼喊的「劉大哥」,捏著那面已經因多次漿洗而褪色嚴重的紅旗,劉伯承終究只是哀嘆一聲,將五味雜陳深埋心中,千言萬語換成一句:
「你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