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他曾救國救民,奔波勞累於戰場之上。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是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實際上,葉劍英能文能武,酷愛讀書,不僅會寫文章作詩,還總結了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
在葉劍英的學生時代,他就已經養成了讀書的習慣。1902年,葉劍英五歲。雖然父親葉鑽祥只是一個小商販,家境算不上富裕,但是,因為重視讀書和教育,他堅持要葉劍英去讀私塾。於是才5歲的葉劍英就去了鍾傲泉私塾。在這裡,他學到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每次先生抽查功課,他總是回答得最快的一個。
幾年後,新式學堂興起,關心孩子教育的父親又讓葉劍英上了學堂。學堂與私塾不同,有很多新奇的東西,除了國文外,還會教授學生數學、物理、音樂等學科,傳播了很多先進思想。這讓葉劍英對學習更感興趣了,每天放學後都在看書,直到晚上也不捨得放手,點煤油燈繼續看。
葉劍英晚年的時候還常常回憶起這段經歷,有一次他思家回到梅縣,看到兒時經常使用的小桌子和煤油燈,不禁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回梅縣探老家》:「八十三年一瞬弛,木窗燈盞憶兒痴。」這段日子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純粹美好的時光。
1912年,葉劍英從三堡學堂畢業進入了梅縣的務本中學,這裡是一個更大的學習天地,他經常待在圖書館裡廢寢忘食地博覽群書,同時也激起了一股愛國憂國的情懷,18歲時就寫了「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的句子。
後來,他輾轉於國內外求學,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在此期間經歷了很多磨難,直到終於入讀於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學習了很多軍事理論和戰鬥技巧,為後面的報國之路積累了理論知識。
不得不說,他這光輝燦爛的一生離不開與書為伍。從進私塾到上戰場,他都堅持閱讀、買了大量的書本置於他的居所,所藏之書都快比得上一個小圖書館了。讀的書也又多又雜,從古文歷史到自然科學,包羅萬象,晚年還為了看國外的時政新聞學習英語,書本成為了他的終身伴侶。
因為讀書,他學會了惜時。葉劍英曾說:「要抓緊時間工作,擠出時間學習,偷點時間休息。」這也是他從小到大通過實踐得出的一個讀書理論。他終身踐行著這個信念,嚴格要求自己,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白天工作之餘他要看書,晚上休息他也愛拿著書看,葉劍英早已將讀書看做是一種樂趣和放鬆了。
在讀書方法上,他也有所總結。
其一是「三遍法」,三遍法就是「一讀,二記,三用」。在讀書的過程中,他主張先看懂書,按順序將書本里的故事或知識等瀏覽一遍,然後在大腦中總結故事梗概或內容框架,這樣能讓大腦一直保持運轉,不至於看得疲勞。「二記」也就是將書中重要的地方記憶下來,先用劃線等方法標註,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並做好注釋,這樣讀完之後就能大致記住。
在標註的方法上,葉劍英從不馬虎。他讀過的書本里,有符號、文字、還有時間的標註。符號一般是標點符號,問號表示他對這句話的疑問之處,說明號後面通常都有他自己的見解。而時間能記錄下他的閱讀次數,方便他下次閱讀的時候回憶總結。第三個是運用,這一點葉劍英是向毛主席學來的,他說:「主席怎樣運用馬列的,我們就怎樣學主席的用。」運用講究的是融會貫通,勤於實踐,是讀書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葉劍英也提出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這樣的觀點。
葉劍英第二個讀書方法就是「一人讀眾受益」。讀過的好書,要樂於分享,將書中正確和先進的思想傳播開來,將實用的理論方法分享出來,這是對作者和書本的回饋,也能使周圍好友受益。
葉劍英讀完書,經常將書中的內容簡化,取其精華編成小冊子,給大家傳閱。有一次他讀了兩本很厚的軍事類書籍,總共70多萬的字,他一字不漏看完,讀完後更覺受益匪淺,認為裡面的理論值得所有人學習借鑒。但是,這麼厚的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想必很難看完,於是他讓大家各看一部分,然後將讀書總結和筆記寫出來,最後匯總,讓大家互相傳閱。
這種提綱掣領的方式也比較輕鬆,讀完書後,大家都從中學到了很多,紛紛感慨葉劍英是一位「好導師」。
葉劍英傳授的這些讀書方法都是他多年實踐出來的結果,是科學且有效的,我們後輩要多多借鑒,學習這些讀書方法和實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