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
一塊肥肉惹的禍-彭老總雷霆震怒,小戰士滿腹委屈。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後,彭老總從朝鮮返回北京,途經安東的時候,彭老總走進了東北軍區一個後勤物資轉運站。
轉運站大院里,幾個年輕的解放軍戰士正圍坐在一起吃午餐。
一個正在吃飯的小戰士站起身,他夾著一塊肥肉,一邊把肥肉倒進泔水桶,一邊發著牢騷:「又是這麼肥的肉,天天吃肥肉,誰吃得下啊。」
彭老總一下就急紅了眼,他一個箭步沖了過去,一把揪住小戰士的領口,咬牙切齒地怒罵道:
「混賬東西,前方的戰士一個月都吃不到一塊肉,你竟敢把肉扔進泔水桶!」
這是彭老總數十年來第二次對一個普通戰士大發雷霆。
彭老總脾氣暴躁、性子急,挨過彭老總罵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正如張愛萍將軍所說的那樣,彭老總罵人「就高不就低」,官越大,罵得越凶。
絕大多數情況下,彭老總不會對普通戰士發脾氣,用彭老總的話來說,「沒有孬兵,只有孬將,戰士做錯了事情,該罰、該罵的是他的領導。」
長征途中,他把騾子讓給生病的戰士騎;
過草地時,戰士們餓得走不動路,彭老總一狠心,忍痛宰殺了心愛的騾子給戰士們充饑救急;
寒冷的冬夜,彭老總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給站崗的戰士。
不少時候,彭老總都「視卒如愛子」,護著戰士,甚至「偏袒」著戰士。
據彭老總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跟隨彭老總十幾年間,挨過彭老總罵的幹部不少,包括轉運站這個小戰士,挨過彭老總罵的普通戰士總共只有兩個。
上一次是在太行山,那是八路軍最艱苦、最難熬的1941年。當時,八路軍嚴重缺糧,因為餓得不行,彭老總的馬夫摘了老百姓樹上的兩個柿子。
這還不算,隨後,馬夫跟聞訊前來阻止的班長發生了爭執。在推推搡搡中,馬夫又折斷了兩棵樹枝。
事發之後,班長向彭老總彙報了這個情況。
那一次,彭老總大發雷霆,盛怒之下,彭老總怒罵道:「混賬東西,老百姓還指著那棵柿子樹保命呢!」同時甩手打了馬夫兩個耳光。
抗戰時期的彭老總
這一次,彭老總也是「怒髮衝冠、火力全開」,把正在吃飯的幾個戰士嚇得夠嗆,扔下飯碗就跑。
那個扔掉肥肉、闖了大禍的小戰士更是嚇得渾身發抖,雖然滿腹委屈,卻不敢多說一句話。
彭老總沖那個小戰士怒吼道:「去,讓你們管事的滾出來!」
不一會兒,轉運站負責幹部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看到一臉怒容的彭老總,這位幹部不客氣地問道:「誰在這裡撒野?哪裡來的?」
「老子是彭德懷!」彭老總沒好氣地回道:「朝鮮前線來的!」
聽到「彭德懷」三個字,那位幹部被嚇壞了,他戰戰兢兢地站在彭老總面前,立正、敬禮,然後,提心弔膽地聽候彭老總的發落。
彭德懷狠狠斥責道:「前線將士餓著肚子在拚命,你們在大塊吃肉,還挑肥揀瘦,你們的良心都喂狗了嗎?」
彭老總越罵越來氣,越罵越激動,臉色鐵青,眼角滲出了淚水。
那位幹部被罵得「狗血噴頭」,連頭都不敢抬起來,等彭老總罵夠了,他才喃喃回話說:「彭老總,我知錯了,我保證,這種事情絕對不會再發生。」
彭老總的「火勢」這才有所減緩,不過,他依然不打算放過「扔肥肉」這件事情。
對這件事情,負責同志沒有急於解釋,而是把彭老總帶到了一個地方。
彭老總驚訝地看到,這裡堆滿了前方急需的戰爭物資,成包的糧食垛得像一座座小山,還有彈藥箱、醫療物資、禦寒衣被,一捆捆、一箱箱,東西多得數不過來。
在倉庫的一角,大量宰殺好的豬肉、羊肉堆放在那裡,其中不少肉已經開始變質,淌出的血水流了一地,空氣中瀰漫著難聞的酸臭味。
哪位幹部說:「我們實在沒法子呀,彭總,這麼多的肉放在這兒,我們沒辦法送出去啊。」
「再這麼放下去,這些肉就都爛了,送不出去,又怕都壞了,我們只好盡量多吃,這樣總比爛掉、扔掉好吧。」
彭老總說:「那就加大運力、想辦法往朝鮮送啊!」
「我們已經開足了馬力,想方設法多送、快送,不分白天黑夜,能送多少就送多少」那位幹部說:
「可是,昨天晚上發了30輛車,剛過鴨綠江,就讓美國佬的飛機給炸了,只有3輛車開了過去。」
彭老總說:「有總比沒有強,那就接著送啊!」
那位幹部搖搖頭說:「我們的卡車本來就不多,送一次損失一大半,站里現在一輛車都沒有了……」
「唉!」彭德懷仰天長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從轉運站出來,彭老總一刻也等不及了,他顧不上吃飯,馬不停蹄地趕往機場,氣鼓鼓地登上了去北京的飛機。
彭大將軍大鬧中南海
到北京之後,彭老總首先找到了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沙哈羅夫大將。
見到沙哈羅夫大將,彭老總沒有多繞彎子,直截了當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彭老總告訴沙哈羅夫,由於沒有空軍掩護,國內的戰爭物資很難運到朝鮮前線,希望蘇聯能夠為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提供空中支援。
令人失望的是,沙哈羅夫「顧左右而言他」,總在逃避主要話題,被彭老總逼急了,沙哈羅夫又以「自己權力有限」為由,把「球」一腳踢給了莫斯科。
彭老總帶著希望而去,結果是大失所望、掃興而回,肚子里憋了一肚子氣。
兩天之後,在中南海,彭老總一肚子的氣再也憋不住了。
為了討論如何有效支援志願軍的問題,周總理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領導都參加了會議。
彭老總首先彙報了朝鮮前線的戰況,然後重點介紹了前線物資短缺、戰士們缺衣少食等情況。
到了「表態」環節,一些部門領導的講話讓彭老總很不舒服。
對於前線的困難,領導們紛紛表示「理解」,也都承諾「盡量給予支持」。
但是,領導們無一例外地強調了自己部門的困難。
「後勤保障要錢,我們哪裡有那麼多的錢」;
「仗要打,國內建設總不能不管吧」;
「新中國剛剛成立,到處都要花錢,現有的財力已經捉襟見肘了」。
反正就是一句話,理解,同情,但是沒有實實在在的支持。
彭老總火冒三丈、拍案而起:「這也困難,那也難辦,你們整天在干什麼?你們知道愛國,難道幾十萬志願軍戰士不知道愛國嗎?」
「你們到朝鮮前線去看看,我們的戰士住在哪裡,吃的什麼,穿的什麼!」
彭老總心情沉重地說:「零下40多度,美國兵趴在毯子上開槍,我們的戰士卻穿單衣、打赤腳,不少戰士的腳都凍黑了,用手一扒拉就露出骨頭,他們不是為了保衛國家嗎?」
彭老總的話讓全場一片肅然,最後,彭老總帶著哽咽說道:「一線部隊普遍缺糧、缺衣、缺葯、缺彈藥,艱苦程度甚至超過紅軍長征時期……」
「我們的戰士除了死在戰場上,還有不少是被餓死的、凍死的,他們都是年輕的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一下困難嗎?」
彭老總的話最終打動了大家,在周總理的協調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國內對前線的支援工作逐漸開始走上正軌。
抗美援朝老照片(一)
「現代」與「原始」的差距
事實上,從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彭老總就清楚我們的軍隊將在怎樣的物質條件下打這場戰爭。
三次戰役打下來,志願軍近距離見識了「什麼叫現代化戰爭」,彭老總更是親身體驗了中美兩軍在物質條件上的巨大差距。
彭老總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精神固然重要,高昂的鬥志固然可貴,高明的戰略戰術必不可少,但是,這些都難以徹底彌補雙方在物質力量上的懸殊差距。
對這個問題,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也有深刻的認識,作為一直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志願軍副司令員,在某些方面,韓先楚比彭老總知道得更多、更加具體。
在「三次戰役」結束後召開的總結會上,當一些高級指揮員興高采烈地慶祝勝利的時候,韓先楚就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
韓先楚實事求是地指出,「前兩次戰役,我們贏在敵人不清楚我們的虛實、輕敵冒進上面,但是,從「三次戰役『看,敵人已經開始謹慎起來,我們的弱點也開始逐步顯露出來了。」
韓先楚說:「我們千萬不要過分樂觀,頭腦發熱,低估敵人,高估自己,我們是會吃苦頭的。」
韓先楚特別講到了美軍的火力配備和物資供應:
志願軍餓著肚子打仗,光著腳在雪地里追擊敵人,啃著凍土豆在冰冷的塹壕里據守。
看看美軍方面,不時有直升飛機來回穿梭於前沿陣地與後方基地,他們卸下彈藥、食品、睡袋、藥品,再接走傷員、病號。
再看志願軍方面,戰士們靠挎的長條形米袋子就是唯一的「救命糧」,而米袋子里很多時候沒有多少糧食,甚至「空空如也」。
美軍一個5公斤重的鐵盒子,裡面不僅有營養充足的食物,分量之多,可供一個班的士兵飽餐一頓。鐵盒子裡面居然還有香煙、火柴,甚至還有咖啡、手紙。
美軍的後勤保障(一)
在裝備方面,美軍一個軍就有7000輛汽車,海上有成百上千艘大型艦船往來穿梭於美國、日本、朝鮮之間。
雖然遠離本土,因為在日本建立了龐大的保障基地,美軍毫無物資匱乏之虞,就連飲水都是從日本運到朝鮮的。
再看志願軍方面,美軍一個軍有400多輛坦克,志願軍6個軍卻沒有一輛坦克。
美軍一個步兵師配屬炮兵就有400多門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而志願軍一個師只有一個山炮營,裝備12門「老掉牙」的中口徑山炮。
美軍一個師有1600部電台,無線電通訊更可直達班排級單位,而志願軍每個軍只配備了幾十台無線電台,勉強能夠裝備到營級單位。
營級單位以下,志願軍的通訊只能靠兩條腿,加上哨子、軍號和信號彈,就連信號彈都是稀缺物資,平常都捨不得用。
最後說說志願軍引以為豪的步兵部隊,戰士們手上的槍支號稱「萬國牌」,在戰爭初期,像「萬歲軍」這樣的王牌主力也是如此,戰士們最趁手的武器竟然是日本人在1905年設計定型的「三八大蓋」。
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綜合國力」一說,韓先楚自己創造了一個辭彙-「整體國家實力」。
可以這麼說,在朝鮮戰場,每一個中國軍人都感受到了「整體國家實力」的重要性。
正如安東物資轉運站那位同志所說的那樣,國內往朝鮮運送物資極其艱難,光是從鴨綠江往前方運送幾十公里,我軍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白天走不了,因為天上有美軍飛機不斷襲擾;晚上不好走,因為防空襲,汽車只能關燈行駛,由此,不少裝滿物資的卡車跌進了山谷。
公路不敢走,鐵路炸斷了,可是物資還得送,於是,志願軍只能靠「人力背送」這種原始的方式運送物資。
抗美援朝老照片(二)
前兩次戰役期間,在「東線」志願軍三個軍中,運送物資的人員上到軍長、師長,下到唱歌跳舞的文工團員、燒水煮飯的炊事員,甚至輕傷員都被動員了起來。
即便是這樣,仍然有無數個鋼鐵戰士沒有犧牲在戰場上,不少戰士活活被凍死、餓死,或者犧牲在運送物資的路上。
在西線,志願軍第42軍一個班只領到一雙棉鞋,分不開怎麼辦?最後,這雙鞋成為戰士們「共享」的禦寒物資,只有站崗的戰士才能穿上這雙寶貴的棉鞋。
令人心酸的是,整整一個冬天過去了,第42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以南,這雙棉鞋竟然完好無損,最後又移交給了前來接防的兄弟部隊。
這樣原始又落後的狀況怎麼能夠支撐起一場現代化的大規模戰爭?
「取之於民、取之於敵」,在朝鮮,這個老辦法行不通了。
在國內戰場,人民軍隊有自己的根據地,有發動、組織起來的老百姓,我人民軍隊的軍需物資可以「取之於民」。
在抗日戰爭(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大量武器裝備可以「取之於敵」。
到了陌生的朝鮮戰場,這個辦法就行不通了。
首先,戰爭開始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各級政府處於崩潰狀態,朝鮮人民軍自顧不暇,朝鮮方面對志願軍的支持基本指望不上。
其次,朝鮮的空域完全被美軍控制,美軍也習慣(偏愛)利用他們的空中優勢,對他們感興趣的襲擊目標狂轟濫炸。
首批入朝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共有1300輛各式車輛,一個月之後只剩下不到300輛,平均每天就有30多輛機動車被美機摧毀。
「一次戰役」結束之後,志願軍參戰部隊向「志司」報告:「我們繳獲了美軍60多輛汽車。」
當時,彭老總正在為車少、不夠用犯愁呢,聽到這個消息,彭老總喜出望外,當即命令參戰部隊「一輛不少,全部給我帶回來」。
戰士們開回了一部分汽車,因為缺少司機,有30多輛汽車暫時開不回來。
為了不被美軍偵察機發現,聰明的戰士們在這些汽車上堆上了茅草。
沒有想到,一架美機偵察機突然超低空飛了過來,強勁的氣流掀掉了茅草,30多輛汽車暴露了。
十幾分鐘之後,美軍一次飛來十架轟炸機,一陣狂轟濫炸之後,30多輛汽車全部化為灰燼。
消息傳來,彭老總氣得直拍桌子。
「二次戰役」,情況比上一次更慘,志願軍參戰部隊一次繳獲了美軍2000多輛汽車。
看到黑壓壓一片汽車,許多志願軍戰士奔走相告:「我們發大財了!」
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參戰部隊把會開汽車的戰士緊急組織起來,還動員了不少美、韓戰俘,匆匆忙忙開走了200多輛汽車。
可是,戰士們還沒有來得及給剩下的汽車蓋上樹枝、茅草,近百架敵機就飛到了上空。
敵機把剩下的1000多輛汽車悉數炸毀,眼看著那麼多寶貝毀於一旦,隱蔽在樹林里的戰士們心裡在滴血,卻沒有任何辦法。
抗美援朝老照片(三)
另外,志願軍一個物資倉庫遭到美軍的瘋狂轟炸,這裡存放了287萬斤糧食、33萬斤豆油,40多萬套單衣襯衣、19萬雙軍鞋和不計其數的其它物資。
美軍飛機投下了幾十顆凝固汽油彈,所有物資被付之一炬。
一句話,美軍擁有了絕對的制空權,就連「志司」都三天兩頭遭到美軍轟炸就機的轟炸,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就犧牲於敵機對「志司」的一次轟炸中。
開天闢地的轉變,脫胎換骨的開始。
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一次次遭到美軍轟炸,彭老總怒不可遏,同時又心如刀絞。
「我們的戰士完全是在用生命換勝利」,彭老總不止一次說過類似的話。
彭老總越來越感覺到,打仗固然打的是軍人的智慧、勇氣、體力,打的也是鋼鐵、炸藥和各種物資。然而,一場戰爭,志願軍在後勤保障方面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
首先,志願軍的後勤保障機制已經大大落後於現代戰爭的需要,過去「得心應手」的那一套機制已經不適用了。
志願軍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隊,志願軍司令部僅設了一個後勤科,十幾號人。志願軍幾十萬人馬的後勤保障主要由遠在瀋陽的東北軍區後勤部負責。
也就是說,「志司」後勤科十幾個人要負責調度幾十萬大軍的吃住穿用等後勤保障。
同一時期,一個美國大兵背後有13個後勤兵提供各種支持,而志願軍一個後勤兵卻要支持幾百個戰士。
面對我軍在後勤保障方面的困局,彭老總與洪學智等高級將領開始考慮組建「志願軍後勤司令部」,醞釀從根本上解決志願軍後勤保障問題的辦法。
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建立專門的戰區後勤指揮機構,它是我軍現代化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中國軍隊已經將後勤擺到了和作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美軍的後勤保障(二)
「六星上將」
1951年5月19日,「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正式組建成立,在彭老總的力薦下,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隨即「走馬上任」,當上了第一任司令員。
志願軍後勤部隊囊括了工兵、高射炮兵、公安、通信、公路(鐵道)運輸等兵種,部隊統一由後方勤務司令部領導與指揮。
當年10月,志願軍後勤部隊及其配屬部隊就達到了18萬餘人。
造橋、修路、構築倉庫、轉運物資、防空,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志願軍後勤部隊建成了縱橫交錯、相互連接的鐵路、公路運輸網,各類保障實體和掩護部隊也相繼到位。
我軍的後勤保障體系由此「從無到有」,並在戰爭實踐中迅速「從有變強」,整個戰區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既能打、又能防。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志願軍後勤一共接運戰爭物資260餘萬噸,補充槍械48萬多支、火炮1.3萬多門、汽車2.1萬輛;
有83萬餘個志願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數以萬計的武器得到了及時修復,除此之外,志願軍後勤部隊還新建了2500多公里公路,新建1.5萬多座倉庫、6900多間病房、1.5萬多座簡易營房。
後勤部隊出色完成了繁重的後勤保障任務,有4.8萬餘人和766個單位榮立戰功。
在美軍飛機的不間斷轟炸下,洪學智硬是打造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沖不垮」的鋼鐵運輸線!
戰爭結束之後,洪學智被任命為總後勤部副部長,並於兩年後升任總後勤部部長、黨委書記。
時隔20多年以後,洪學智於1980年1月再次出任總後勤部部長。
有意思的是,洪學智被稱為我軍唯一的「六星上將」。
大家都知道,我軍的軍銜系列中並沒有「六星上將」一說,那麼,洪學智將軍的「六星上將」從何而來?
洪學智將軍在朝鮮
原來,1955年我軍第一次授銜的時候,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洪學智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於是,洪學智就成為我軍唯一一位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
因為上將軍銜是「三顆星」,人們把兩個「三顆星」累加起來,洪學智將軍就有了「六星上將」的美譽。
結語
我軍現代化後勤保障體系誕生於偉大壯烈的抗美援朝戰爭之中,並在後續的日子裡逐步完善、提高。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強大的保障力,就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是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在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後面,必定有一個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