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從兄,丞相曹操謀士。
網路圖片,侵權聯刪
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在鄭玄門下求學。學了不到一年,徐州黃巾攻破了北海,鄭玄及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難。那時糧食匱乏,鄭玄只好停止授學,辭謝眾學生。崔琰既被遣散,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到過壽春,向南也幾乎到了長江、洞庭湖地區。四年後才回歸家鄉,在家中以彈琴讀書自娛。
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徵召了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就規勸說:「荀子曾說過:『對士兵平時不嚴格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作戰取得勝利。』如今屍骨露於野,而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命各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為死者傷痛之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雖未採納,但讓崔琰做了騎都尉。
後來袁紹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規勸說:「天子如今在許昌,百姓的願望支持順從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以便安定這一地區。」袁紹卻不聽從,後來在官渡大敗。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爭著想得到崔琰。崔琰稱病,堅決推辭,因此關進了監獄,依靠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於一死。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史,對崔琰說:「查核過戶籍,可達三十萬戶之眾,冀州稱得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說:「如今漢室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王師駕到,未聽先傳仁聲,而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本州士族百姓寄希望於明公的嗎?」曹操肅然動容,立即向他道歉,在場賓客都大為驚訝。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討并州,留下崔琰輔佐曹丕。曹丕照舊外出打獵,興趣全在追逐獵物上。
崔琰上疏規勸說:「曾聽說周文王不敢以打獵為樂,《尚書》記載此事為後人借鑒;魯隱公外出觀魚,《春秋》因其非禮而譏之,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夏桀無道,成為商朝的一面鏡子,《詩經》說『殷鑒不遠』;王者的疾日不該舉樂,《禮記》記載此事作為忌戒。這又是比較切近的得失成敗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
袁氏家族富強,而其公子放縱,遊玩作樂,極為奢侈,正義之舉天下不聞,明哲君子,頃刻間便欲離去,勇武壯士,不肯為其盡爪牙之用。這就決定了袁氏雖然擁有百萬民眾,地跨整個河北,卻沒有立足之地。現今國家衰敗,百姓企望、想念德政。且您父親親自參與戎馬征討,操勞辛苦,世子您應當遵循正道,謹慎地使行為端正,對內有所鑒戒,對外發揚高遠的節操,希望世子您燒毀獵具,捨棄行旅戎服,以滿足眾人的願望,不讓老臣獲罪於天。」曹丕答覆說:「奉悉您諄諄的教誨,如今獵具都已焚毀,戎服也已脫去了。以後再有類似的錯誤,還望您再次給我教誨。」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剛剛建立,任命崔琰為尚書。這時尚未立太子,臨淄侯曹植有才華且有愛心。曹操懷疑猶豫,發出秘函徵求大臣意見,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覆說:「《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讚賞崔琰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
崔琰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很有威重的儀態,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對他也有幾分敬畏。崔琰曾經推薦過巨鹿人楊訓,說他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徵召了楊訓。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作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讀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也一定會發生變化的!」崔琰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喜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死崔琰。
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婁圭,都因仗著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誅殺。這其中崔琰最為冤屈,因而歷朝皆有文人墨客為之伸冤。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