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浦區是上海歷史建築密度最大的地區。全區共有優秀歷史建築289處、570幢,佔全市比重達26%;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共計536處,佔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總量近六分之一;四處風格迥異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581.3公頃,占黃浦區陸域面積的31%。
黃浦也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城市有機體,在這裡,文化和建築交織相融,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前行。這其中,區房管局和社會各界在歷史建築保護事業上傾注了大量心血。

用聲音來告訴你黃浦歷保的故事

第一幕
南昌路居民話「蝶變」

卜女士
行走在梧桐樹下閱讀四季,用畫筆描述心情的瑞金居民
向上滑動閱覽
小時候,我就住在南昌路上,茶餘飯後長輩們時常會講起南昌路以前的故事。很早以前這裡被稱為環龍路,住過的名人數不勝數,有巴金、徐志摩、林風眠……
我們的房子是新式里弄,當年竣工時配備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通上了煤氣的廚房,整條街上布滿了梧桐樹,隨著四季,變換裝飾著幽靜的生活環境,好一派小資風尚。可是後來,沿街各類小店越來越雜,弄堂里的居民也越來越多,日常生活中開始變成幾家合用一個衛生間,每每飯點,鄰居們擠來擠去穿插著做飯……
時代日新月異,房子卻越來越老。牆面開裂了,屋頂漏水了,樓板塌陷了,這種種原因,迫使很多人離開了這裡,循而復始,慢慢的,曾經令人羨慕的街區開始衰敗了。剩下不少老人捨不得離開,說這裡住慣了,可是沒有衛生間和淋浴房的居住環境可真是叫人頭大呀!大家盼著政府早點來修房子,又怕政府修房子只是面子工程。
直到那年,街道和房管局的同志帶著設計師來看房子,他們仔細詢問了每家不同的居住環境,廚衛使用情況,一遍遍、一戶戶地上門和我們溝通。一開始我們還懷著質疑,不願意改造,後來當我們看見了給居民的「一戶一方案」,看見了做好的「樣板房」,大夥立馬就期待起自己家的改變!能有獨立的衛生間,原來的老浴缸換成了淋浴房,還貼心地為老人家裝上了適老化的裝置,這些點點滴滴的小變化,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如今看來,老房子不但恢復了歷史的樣貌,裡面還能有現代的使用功能,美觀和實用相輔相成,我們的社區如今也成了新地標,是熱門的網紅打卡點,能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都為住在這裡而感到自豪!感謝政府改建給我們帶來更多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這,是我們的心聲。
南昌路街景
變「不願改」到「自願改」,變「不關心」到「齊商議」,這裡面體現了房屋修繕的一番苦心。2018年,隨著衡復風貌區房屋修繕和綜合整治工作拉開序幕,黃浦區的房修工作重點落在了切實改善民生上,隨後不但在房屋修繕質量和標準上「換擋提速」,更是關注百姓生活中「急難愁盼」的問題,真正「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歷保建築大修作為一項民心工程,
傾注了房管部門的大量心血。
第二幕
政府工作人員說「管理」

管俊麟
「守舊迎新」就是我工作的初心

向上滑動閱覽
黃浦區歷史建築密度大,作為房管局的基層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初衷始終是想在城市向「新」發展的同時,也能守護好這些「舊」的部分。
今天我講的故事發生在南昌路……
南昌路全長1690米,東段位於黃浦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北面挨著淮海中路,南面又緊鄰復興中路。這裡既坐落著科學會堂、《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優秀歷史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又有大量里弄住宅和花園洋房,是諸多名人的故居。如今這裡尺度宜人、梧桐掩映、業態豐富,已然是一個生活氣息濃郁的歷史街區。
2018年,我們開始對南昌路沿線的保護建築進行修繕,我們的工作是在確保不破壞建築結構、延續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鼓勵對歷史建築進行更新改造,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面對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我們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地抱著「繡花」的態度,對每幢建築怎麼保護、如何改造,一方面要查閱資料、挖掘故事,另一方面要經過很多次的實地調查和專家研討。如今,這些優秀歷史建築搖身變為文化展館、詩歌書店,提升了城市品質,市民能夠真正地走近歷史建築並享受建築。
當下的南昌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建築可閱讀」街區,未來我們也希望能夠為城市更新中歷史建築的「向史而新」提供更多的「黃浦樣本」,這,就是我們的初心。
除了南昌路保護性修繕,從建章立制到規劃引領,黃浦區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機制和辦法。十四五期間內,黃浦區率先制定了《風貌保護和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同步配套《黃浦區加強歷史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實施辦法》,描繪了未來歷史風貌保護的藍圖。
在體制機制方面也是各出奇招,制定了建設工程分類管理制度,並配有《黃浦區優秀歷史建築工程管理流程指南》《優秀歷史建築日常管理導則》《簡易裝飾裝修工程操作手冊》等一系列管理指南,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服務效能。
修繕前
修繕後
這些歷史建築保護的成果,最終以物質空間的形式,延續了城市文脈、豐富了城市風貌,成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在黃浦,人們既可以徜徉在生活氣息濃重的南昌路街區,又可以在南京東路欣賞氣勢恢宏的公共歷史建築。


點擊查看修繕成果

黃浦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及諸多歷史建築愛好者的注目,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黃浦人,
如何看黃浦?

第三幕
老上海爺叔看「新」南京路

陳超
土生土長的黃浦人
向上滑動閱覽
我是老上海,一個嘀嘀呱呱的上海人,從小在黃浦區土生土長,南京路是我小晨光白相的地方。後來因為動拆遷的原因,搬到了外區,來南京路白相的次數也少了。前一陣,聽說南京路東拓工程已經完成,並已經開街了,所以呢我今早帶上一幫外地朋友到此里來白相。
剛走到南京路,馬上就眼睛一亮,馬路也是新的,街面也是新的,商鋪也是新的,彈眼落睛,勿要太贊哦。南京路第一家店就是和平飯店。剛想給我那幫外地朋友介紹這就是遠東第一大飯店,結果沒想到他們人影子全不見了,原來他們在飯店門口。經過改造過的南京路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現代化,每幢特色建築門前全有一塊銘牌,邊上還有二維碼供遊客掃碼。遊客掃碼以後,就會在手機上看到每一幢房屋的詳細介紹,甚至還有語音播報。不得了,改造後的南京路,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人性化。
參觀好和平飯店,就沿著南京路向西跑,第一個路口,就有兩家當初很有名的商廈,在東北角的這棟樓,就是惠羅公司,阿拉老上海老里八早全喜歡在這裡買日用百貨,還有羽絨服飾。惠羅公司斜對面就是中央商場。中央商場經過改造以後,更加顯得有腔調了。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頂棚,房頂上還加了一個「大天棚」,晚上在霓虹燈的照耀下,閃閃發亮。老早的中央商場就是跳蚤市場,修修家電什麼的,亂七八糟,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不僅有爵士樂團,還有咖啡店,老高級的!
那幢建築是老介福吧,真的不認得了,現在變成華為全球旗艦店,在它的外牆上一塊大屏幕,上頭寫著「儂好,上海!」我們離屏幕這麼遠都能看見招牌。靈的靈的,嗲的!華為么,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啊,一定要進去兜兜看。華為的店堂里,玫瑰金的裝修,一隻只手錶勿要太挺刮的呀!總的來講,現在南京路單單憑記憶未必全認得,阿拉老上海跑到南京路,看到這些老房子,但是老房子已經散發出新的活力,正所謂的「老瓶裝新酒」。
建築,是城市凝固的音符,也是城市跳動的脈搏,而這些承載記憶的歷史建築,鐫刻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是上海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也體現了上海尊重歷史尊重文脈的氣度和胸懷。
上

海






包含南京路東拓段在內的外灘「第二立面」正在發生著蝶變。外灘有著177幢1949年前建造的老建築,其中臨江大樓36幢,即為外灘第一立面,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了保護性修繕和產業調整。而臨江建築背後的老大樓,多年來由於產權分散、缺乏維護、配套設施不足等原因正逐漸衰敗。在區委區政府的帶領下,自十三五期間以來,「第二立面」正積極實施著更新和改造,既包括了以179街坊中央商場和160街坊老市府大樓為典型的整街坊改造開發項目,還有諸如東亞銀行、卜內門大樓、外灘源等單體項目也正積極更新。





如何以一種兼具保護和利用的方式
讓衰敗的歷史建築在煥發新生機?
諸多歷保專業人士獻出了他們的智慧。
第四幕
小設計師的「變形記」

李英子
外面柔軟內心堅強的萌妹子設計師

向上滑動閱覽
我是一名歷保建築設計師,以前我參與的項目聽上去都有點「高大上」,比如南京東路上的華為旗艦店改造、天蟾逸夫舞台的修繕、外灘中央商場的華麗蛻變,都傾注了我無數個辛苦耕耘的日夜。
後來,我接到了一個全新的任務,是要成為一名社區建築師,為社區里的歷保建築進行更新設計,我所面對的不再是各種磚、石、瓦、柱,而是各種搭建、破舊、狹小的空間,那些外表看著風光的花園洋房和老大樓,裡面卻住著連衛生設施都窘迫的居民。從此,我感到自己有了新的使命,我開始沉浸於居住類歷史建築的修繕改造,參與了南昌路、復興路、長樂村等更新項目。這些項目直接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空間品質,也塑造出了優美而不失煙火氣的城市空間。
修舊要如舊,作為歷保建築師,我們的基本理念是要維護歷史建築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可是,建築師的本心是讓人們居住環境更加美好,如何讓歷史建築既有「保護」,又有「溫度」,是擺在我們每個設計師面前的難題。好在,我們有很多夥伴一起參與,他們是部門管理者、公房物業、社區居委,還有很多專家共同會診。在工程例會上,我們一遍遍爭論,在施工小樣上,我們一遍遍試樣,在居民意願徵詢上,我們一遍遍懇談,原來這些老房子的修繕,除了有專業的「技術」外,更需要能有打動人心的「真誠」。
對於管線的排布、室內材料選擇,我們都綜合考慮了歷史建築的文化特色和人們使用的舒適性,在「保護」中實現「更新」,在「更新」中實現「宜居」,這,就是我們設計師的本心。
讓歷史建築保護工作既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煙火氣」。黃浦區是歷史風貌保護要求高,也是二元結構突出的區域,雖然有著諸如外灘、思南公館、新天地這樣的「金名片」,但也有著成片二級以下舊里、手拎馬桶的窘迫。因此,若歷史建築的保護僅僅針對「高大上」的建築,或只是一些設計、建築和學界精英在探討的事情,那麼必然會忽略其背後「人」的存在,保護工作也將是片面和不可持續的。




歷保專家赴現場勘探
黃浦區充分認識到了歷保工作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協商,因此也邀請了社區規劃師、匠心工作室、文物保護志願者、居民志願者等專業團隊乃至社會群體參與到工作中來,讓更多人認識歷保、參與歷保、重視歷保,讓歷保作為廣泛的社會活動根植到城市文化之中。





歷史建築講述著城市的文化品質、歷史進程和城市精神,如今,外灘、南昌路、蘇河畔,有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保護更新精品之作展現了上海的歷史底蘊和時代亮色。接下來,黃浦區房管局將一如既往精心守護這些歷史建築,不斷打造更有底蘊、更具活力、更富特色的城區發展新空間。
編輯 /孫超慧
來源 /黃浦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