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天寫了《敵人大舉來攻,項英主張撤出蘇區,毛主席:只有用完36計才可以走》一文,講的是蔣介石經歷了第一次「圍剿」失敗後,老羞成怒,於1931年2月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計20萬人的兵力,指派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發起了第二次「圍剿」。蘇區中央局書記項英被敵人的聲勢所震懾,提出了放棄蘇區,轉到外線打游擊戰的主張。毛主席對打破敵人的第二次「圍剿」有絕對的信心,據理力爭,極力要求「集中兵力,就地滅敵」。由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3人組成的中央「三人團」於4月1日來到了蘇區後,參與了反「圍剿」的戰略討論。毛主席還利用一切機會,運用各種方式對項英和「三人團」成員進行耐心說服,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軟磨硬泡,終於促成中央局同意在根據地內 「先打一仗」再說的允許。
由於敵人聲勢浩大,數路並進,那麼,先打哪一路敵軍,就很值得研究了。
為此,蘇區中央局又連續召開了第3、第4次擴大會議。
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中,毛主席採用的是先打強後打弱的方式,以迅雷猛擊之勢打敗了來犯18個師中實力最強的張輝瓚師和譚道源師。此二師被滅,其他敵軍部隊紛紛作鳥獸散,敵人的「圍剿」頃刻間土崩瓦解。
所以,參加會議的很多紅軍指戰員受上次的勝利經驗影響,紛紛建議先打實力最強的蔣光鼐、蔡廷鍇的第19路軍。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說:「打敗了蔣、蔡之後,我們就可以放開手腳打到湘南去了。」
毛主席經過慎重研究後,在第4次擴大會議上向大家做了詳細分析。
他說:「經過我的研究和統計結果,我發現,蔣光鼐、蔡廷鍇的19路軍在歷史上未曾打過敗仗,在這次來犯諸軍中是戰鬥力最強的,而且,他們在興國立足時間足夠長,已經構築完成了工事,它的這兩個師又緊密相連,難於分割。我們一旦選擇打蔣光鼐、蔡廷鍇,就容易演變為攻堅戰而不是運動戰。如果久攻不下,北邊的敵人壓過來了,我們師老兵疲,腹背受敵,就會吃大虧了,所以,不應該打蔣光鼐、蔡廷鍇的19路軍。」
大家聽了毛主席的話,一個個瞠目結舌,作聲不得。
既然不能硬碰蔣光鼐、蔡廷鍇的19路軍,有人建議打第6路軍的朱紹良、毛炳文、胡祖玉等部。
毛主席仍是搖頭說:「朱、毛、胡的兵力都不弱,而且,我們打它,就得向西用兵。西邊又有一條贛江。就算我們打贏了他們,也沒有發展餘地。到時回頭再往東打,實在是勞師費時,得不償失。」
那麼,先拿敵人的哪一支部隊開刀呢?
毛主席的理由是:王金鈺部的5個師中,羅霖師要防守吉安,其餘的4個師都屬於北兵南調,初來乍到,水土不服,不習慣山地作戰,鬥志低落,士氣不揚,對我們來說算是弱兵。我們一旦打垮了他們,便可以向東席捲,迅速擴大根據地,徵兵籌款,便於打破下一次「圍剿」。
大家聽了毛主席的分析,心悅誠服,都同意先打王金鈺部,並確定了第一仗求殲王金鈺部的第47師和第28師。
會議結束後,毛主席、朱德等人有條不紊地指揮方面軍主力開進富田、東固附近的白雲山區,依山設伏。
為了準確摸清東固和富田之間的各個山嶺的隘口和峽谷,毛主席和彭德懷這兩個紅軍領軍人物還親自深入群山峻岭進行勘察。
他們一面察看地形、一面討論軍情,反覆論證每一個戰術問題,餓了,渴了,就摘刺梅充饑,解渴。
最後,毛主席打算由紅一軍團的第三、第四軍,在離東固約8公里處布置阻擊和伏擊陣地;紅三軍團則繞到敵人右側,背靠贛江結陣。
背水結陣,乃是兵家大忌。若在平時,毛主席肯定不會行此險著。但為了打好這一仗,他決定試一試。
考慮到紅三軍團是彭德懷一手一腳帶出來的,他因此關切地問彭德懷:「這樣安排妥否?三軍團是否太危險了?」
彭德懷是天生名將,一身虎膽,平時用兵以勇猛著稱,他自信地回答說:「毫無危險,敵人做夢都不會想到我軍會從側翼背水進攻他們。」
毛主席的這個部署,除了讓紅三軍團背水結陣之外,紅一軍團預定阻擊和伏擊的陣地,也是險地,北面距郭華宗部五六公里,南面距蔡廷鍇部20餘公里,如果我軍在戰鬥中不能速戰速決,很可能會招致郭、蔡兩部的夾擊。
為了預防萬一,毛主席又安排了紅7師、紅35師各派1個團,在楓邊、城崗、方太、崇賢一帶阻擊第19路軍;由紅35師的另1個團在潭頭附近牽制郭華宗師。
安排定當之後,紅軍3萬主力要做的事就是隱蔽待機,等待王金鈺部脫離其陣地,發起驚天一擊,將之殲滅。
1931年5月13日,毛主席得到情報,說王金鈺的第5路軍右翼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正在分兩路向東固進犯。因此和朱德發布了《消滅進攻東固之敵的命令》。
為了確保打勝第一仗,毛主席於15日晚趕到紅三軍埋伏的陣地,和黃公略軍長一起找嚮導調查道路,找到了一條偏僻的小路,確定了紅三軍主力從這條小路的進攻方向。
5月16日,天尚未破曉,毛主席和朱德帶領著紅一方面軍總部的一部分直屬隊,由黃沙坳村前往位於白雲山的指揮所。
他們所走的大道,是紅軍大部隊前一天走過的,沿路平安無事。
但是,走了20多公里,過了橋頭崗,太陽已經爬上了山腰,預定在白雲山上的指揮所已經在望了,有三個老鄉匆匆跑過來向報告,說:「有白狗子朝這邊過來了,離這裡只有三四里地。」
這是怎麼回事呢?
怎麼會有敵人出現在我軍主力的後面?
大家都覺得奇怪,小聲地議論:「這些敵人是從哪裡鑽出來的?」
時間緊急,不容間發。
毛主席和朱德簡單說了幾句。
朱德點了點頭,從腰間拔出駁殼槍,帶著直屬隊的警衛連部到小橋東端,佔領了有利地勢,準備迎擊敵人。
毛主席則帶領電台工作人員和直屬隊的通訊排奔往指揮所。
進入了指揮所後,毛主席從電台里聽到了王金鈺47師求救的呼聲。
毛主席判斷,這場戰鬥很快就要結束了。
果然,沒過多久,求救的呼聲聽不到了。
毛主席高興地對大家說:「我們勝利了。」
是的,我們圍殲王金鈺47師的戰鬥雖然已經勝利了。
他和朱德遭遇的險情才剛剛開始。
朱德帶領警衛連在小橋一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對射,敵人已經被撂倒了一大片,但還是越來越多,目測有一個營的兵力。
朱德指揮警衛連打退了敵人幾次進攻之後,鑒於彈藥有限,只好指揮部隊向白雲山的另一條山路撤退。
朱德他們這麼一撤,毛主席所在的指揮所就暴露在敵人眼前了。
霎時間,敵人的機關槍和迫擊炮都對準了指揮所,火力全開,槍聲不斷,炮彈的爆炸聲一聲接一聲。
毛主席的處境無比兇險。
工作人員和通訊排為了保護毛主席,全都丟掉了隨身攜帶的背包,舉著駁殼槍,掩護毛主席向山頂撤退。
撤到了山腰,毛主席他們和朱德帶領的警衛連一部分戰士會合了。
毛主席目光遍索,沒有見到朱德的身影,大急,轉身跑下去,命令通訊排的20多名戰士和警衛連的10多名戰士向山下發起反衝鋒,他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總司令找回來。」
戰士們血紅著眼,像猛虎一樣朝山下衝去,一下就把爬在最前面的敵人擊退了。
到了這時,朱德才帶領著兩名警衛員,且戰且退,向山上爬來。
到了山頂,朱德帶領大家佔據有利地形,與來敵展開對攻。
敵人的進攻一波緊接一波,直屬隊犧牲了很多同志,彈藥也所余無幾。
毛主席鼓勵大家說:「同志們,子彈沒有了,我們就用石頭砸,把敵人砸下去!」
我們都知道,用石頭對抗敵人的機槍和迫擊炮,勝率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毛主席他們的處境實在是萬分兇險。
敵人也發現我們沒有子彈了,一個個欣喜若狂,不斷高叫著:「共軍沒有子彈了,弟兄們沖啊!立功的機會來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飛將軍從天而降!
隨著一陣嘹亮的衝鋒號吹響,黃公略帶領紅三軍一部分戰士彷彿從天而降,他們從敵人背後包抄上來,敵人一下子就亂了陣腳。
戰不多時,紅三軍團的一部分也來了。
敵軍兩面受擊,迅速崩潰,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很快就沒了蹤影。
戰鬥結束,毛主席細查出現這場遭遇戰的原因。
原來,紅三軍主力利用毛主席和黃公略在頭天晚上查找出來的偏僻小道,向敵28師發起如其來的側面攻擊,敵28師一下子就陷入了混亂。
偏偏,彭德懷在工作上出現了一個疏忽,即紅三軍團的一部分未能按時趕到預定地點,致使敵28師逃脫了一個旅。這個旅的一部分本想從小橋以西的大路上逃跑,沒想到和毛主席、朱德率領的直屬隊遭遇上了。
老覃在前天寫的《張輝瓚是誰捉的?毛主席為何會說「捉張輝瓚,還是粟裕有辦法」?》一文說了,我軍取得第一次反「圍剿」戰的勝利,功勞最大的是黃公略的紅三軍
這次,黃公略又建奇功,毛主席揮毫寫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開頭的兩句是「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隨後稱讚黃公略是「飛將軍自重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