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據其徽號簡稱為「慈禧」「慈禧太后」,又稱「西太后」「老佛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緒時期的實際統治者,前後掌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一說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之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載湉繼咸豐大統,兩宮再度垂簾聽政。隨著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慈禧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作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歷史評價:
曾擔任陸軍部大臣穆爾察·鐵良幕僚的惲寶惠曾道:「慈禧太后之為人,陰鷙而多智謀,對滿漢大臣能恩威並用,權不旁落,絕非一般婦女所能及。」
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在《中國,長壽帝國》中說: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軼事典故:
名字之迷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咸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咸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以表示自己對她的愛慕之意。還有宮中太監稱慈禧的小名為「蓮兒」。
稱老佛爺
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而慈禧能得到「老佛爺」的稱呼,據說和一個故事有關。光緒初年,慈禧為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後,李蓮英向慈禧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的吉兆。慈禧去後,發現萬壽寺大雄寶殿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李蓮英忙請她到後殿觀賞。慈禧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觀世音坐在殿中央。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故作不解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等人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
喜愛珠寶
清代民間,慈禧太后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麼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后的掌上寶貝。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跡了。
慈禧太后採購美國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芙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芙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鑒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聖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採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后的宮廷享用。隨著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滯銷,該礦被迫關閉。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聽留聲機
1904年是慈禧的70大壽,很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來張羅禮品,其中有一款櫃式留聲機深得慈禧的賞識,那就是美國維克多公司生產的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樣品機)。
慈禧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生活時尚超前,在發達的西方工業面前,也是滴滴不漏,佔盡先機。照相、電燈、洋車、櫃式留聲機,應有盡有,這台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擺放在她的寢宮裡,時常傳出悅耳動聽的旋律,唱片的內容有中國的小曲、有國外的華爾茲舞曲。
梁誠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三品卿的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他早年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留聲機。1904年維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櫃式留聲機的樣品,由於不是商品機,美國也只有一些政府高層官員才有機會使用這樣高檔留聲機,當年美國官員把這台留聲機送給梁誠,梁誠又把這台留聲機送給老佛爺慈禧太后,作為慈禧太后的70大壽的禮物。
處死記者
《中俄密約》的內容公之於眾後,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全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徑,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範圍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清政府則陷入了非常難堪的狼狽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后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后這才發布懿旨:「著即日立斃杖。」1903年7月31日(陰曆六月初八),沈藎被殘忍處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記者。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