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紹我國北宋的歷史人物,名字叫梅堯臣。他出身貧苦農家,經過刻苦讀書、名人推薦,好不容易踏入政府公務員行列。但是他後來卻轉變為現實主義詩人了,並且被譽為「宋詩第一人」。
梅堯臣
本文將主要探討梅堯臣為何要從政府官員,轉變為現實主義詩人呢?
一、因家境貧苦,科考未成功
梅堯臣,字聖俞,於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出生,是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他出身農家,幼時家貧,但從小酷愛讀書。16歲時,梅堯臣參與鄉試,但未被錄取。
由於家庭無力繼續供梅堯臣再次攻讀,所以他便跟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以恩蔭補任太廟齋郎,後歷任桐城、河南、河陽三縣的主簿(各主管的文書)。
因不是通過科考入仕的,在當時視科舉為進入官場唯一途徑的年代,梅堯臣在青壯年時期,始終沒有獲得升職的機會。這讓他空有報國之志,一直沒能充分展示。
二、受名人提攜,但不登權門
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的梅堯臣,開始將自己的才華轉移到詩歌創作上,他利用到全國各地任職的機會,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在詩歌創作中,他一反西昆體詩風,常以質樸平淡的詩句抒懷言志,反映社會現實。並且在當時詩界小有名氣。
梅堯臣的詩句
天聖九年(1031),梅堯臣任河陽縣主簿。因河陽離西京洛陽很近。當時西昆詩派的首要人物錢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歐陽修任西京留守推官,還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梅堯臣就常與這些名人往還,很受推重,並與歐陽修成為莫逆之交。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梅堯臣。
正是受這些名人的提攜,梅堯臣的官場生涯有所改變。皇祐三年(1051),經過歐陽修等人的極力推薦,50歲的梅堯臣被賜同進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又推舉他為參詳官,希望通過考試打擊當時的浮艷晦澀文風。梅堯臣曾在閱卷中激賞蘇軾的文章,向歐陽修推薦,取錄蘇軾為第二名。
然而梅堯臣在京任職期間,足跡從來「不登權門」,即使對於當時官拜京兆尹的好友歐陽修,他也不願前往其家。而通常是歐陽修、江休復、吳中復等朝廷要員來他家拜訪。嘉祐二年(1057年),因郊祀(為百姓和國家祈福的一種活動)加恩,梅堯臣晉陞為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
梅堯臣在朝中曾上奏自著的《唐載紀》26卷,對舊史的缺漏錯誤多有補正,宋仁宗終於信任他,並命其參與修撰《新唐書》。可惜當《新唐書》修成後,梅堯臣還未來得及奏呈仁宗便已去世。
梅堯臣石刻畫
嘉祐五年(1060年),因汴京爆發疫病。四月十七日,梅堯臣不幸感染此病。同月二十五日(1060年5月27日),梅堯臣病逝於汴京,享年五十九歲。
三、縱情詩歌創作,成「宋詩第一人」
因為出身於貧苦農家,所以梅堯臣為人誠厚,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在基層為官時,他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
一生在官場不得志的梅堯臣,將自己的注意力逐漸轉到詩歌創作上,以抒發鬱悶情懷,揭露朝廷的腐敗與黑暗、反映百姓艱辛生活。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昆詩派(思想內容貧乏空虛,脫離社會現實,缺乏真情實感)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
梅堯臣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對浮艷空洞的詩風,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梅堯臣詩歌
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
梅堯臣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
梅堯臣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堯臣畫像
由於梅堯臣對開闢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後被人們譽為「宋詩第一人」。
總之,北宋的歷史人物梅堯臣,貧苦農家,經過刻苦讀書、通過科舉考試,好不容易踏入政府公務員行列。但是他後來卻轉變為現實主義詩人了,並且被譽為「宋詩第一人」。
梅堯臣從政府官員轉變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原因,主要是家境貧苦,沒能提供當時唯一的科舉入仕之路,使得他始終得不到朝廷重用;他自己的特長是詩歌創作,並不擅長管理工作;當時朝廷腐敗、不關心百姓疾苦等方面。
梅堯臣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個人應該選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不是只有當官、做公務員才是唯一出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可以針對社會需要,自己特點去選擇擇業道路,相信各行各業都能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的。
梅堯臣雕像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