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聖
台灣地區國民黨從「一黨獨大」逐漸走向分崩離析,其主要原因在於內鬥不斷、多次上演分裂戲碼。
如果說「台獨教父」李登輝領導的「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之間的鬥爭是國民黨內部第一波大規模分裂,那麼第二波分裂便是連戰和宋楚瑜的接班之爭!
宋楚瑜與李登輝的恩怨牽扯
宋楚瑜與李登輝的關係匪淺,甚至一度情同父子,當初李登輝能夠成為國民黨的代理黨主席,多虧了宋楚瑜的「臨門一腳」。
深受蔣經國信任與器重的宋楚瑜,是當時島內青年才俊中的代表,其見解與才能引人注目。當他意識到將「蔣經國時期」就要過去,自己已無多少揮灑空間時,果斷地做出了選擇。他不僅為李登輝成功當上國民黨代理黨主席而助力,還積極充當「倒蔣擁李」的先鋒,想要在「李登輝時期」大展身手。
而宋楚瑜也的確得償所願,獲得了李登輝的重用,仕途青雲直上。1992年,李登輝將宋楚瑜推上了台灣「省主席」之位;1994年,宋楚瑜成功當選台灣「省長」。但是隨著宋楚瑜聲望的不斷積累,隨著其「省府」團隊實力的不斷增強,李登輝漸漸對其產生了忌憚,生怕他成為台灣的「葉利欽」,兩人之間的關係也由此產生了裂痕。
1996年,李登輝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開始著手遏制和打壓宋楚瑜,最後甚至採取了「凍省」的手段。所謂「凍省」就是將原本的「省政府」改成行政部門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這令宋楚瑜措手不及、方寸大亂,也為日後的連宋接班之爭埋下了分裂的火種!
事實上,李登輝實施「凍省」除了想遏制宋楚瑜之外,還意圖為所謂的「兩國論」鋪路。
連戰與宋楚瑜爆發接班之爭
在「凍省」之後,宋楚瑜與李登輝乃至國民黨中央的關係都陷入了緊張。
1999年,李登輝支持連戰參選下一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並讓手下勸說宋楚瑜擔任連戰的「副手」。這令不甘心居於連戰之下、並且對國民黨失望的宋楚瑜忍無可忍,不惜脫黨出走,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宋楚瑜原本就在島內勤走基層,積累了一波聲望,因此在此次選舉中支持率遠超連戰。但是最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他終究還是以微弱的差距輸給了陳水扁。
在這場選舉之後,宋楚瑜集結了支持勢力成立了親民黨,使得國民黨再度受創,而這也是國民黨內部第二次大規模的分裂!
如今民進黨在島內橫行無道,而國民黨卻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這與其刀刀見骨、血流成河的內鬥分裂有關。說到底,還是國民黨自廢武功!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