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燾
拓跋燾出生於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小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
拓跋燾繼位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等,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台(今河南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
五胡十六國猛獸不少,拓拔燾卻成就最高,原因不在於他善良,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獸們都沒做完的事情---終結五胡十六國時代。
拓跋燾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李世民
李世民生於貴族世家,18歲隨父舉兵反隋,統領三軍,為唐王朝統一全國立下了頭號戰功。隨後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突厥首領一直窺視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立根未穩之時,親率二十萬鐵騎威逼長安,兵臨城下,唐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生性強悍善於用兵的李世民處亂不驚,親率大軍擊退強敵。隨後李世民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向強大的突厥媾和以換取國家生養發展時間的艱難抉擇,從而使國家民族避免了覆亡滅族的危險。
胸懷大志、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儘快帶領軍臣民眾振興大唐,消滅稱雄北方多年的突厥,實現國家一統,重振大漢雄風。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李世民卧薪嘗膽,勵精圖治,他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的戰鬥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夠與突厥鐵騎爭鋒的騎兵。
唐朝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於打響,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計劃,一支具有超強作戰能力的精銳騎兵千里迂迴到突厥大軍背後發起突襲。飽含報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大獲全勝。唐太宗以超凡勇氣和軍事才能,統帥唐軍一舉擊退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
戰爭過後,太宗為了讓國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竭力摒棄仇恨,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游牧民族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劃給他們耕種,讓游牧民族絕處逢生。
這次規模宏大的人口遷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幾百年間兵戈相見積澱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兒女在大唐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建東方強國,進一步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可謂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他還發明了「大小盤龍棍」,就是後來的雙節棍。同時他還是一個勤學的皇帝。在他幼年時,其父曾一度要他棄武學文,替他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先生,給他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據說好學已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