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受交通等條件影響,很多人城裡人一輩子沒離開縣城,農村人一輩子沒走出村子,都是很尋常的事情。畢竟,一方面交通條件制約自己,另一方面,過去多數人在其他地區都找不到謀生的手段。這也限制了人口流動。
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十分明顯的。
在古代,尋常百姓往往對土地存在一種人身依附關係。被人牽連的人,即便是能夠逃走,在沒有高鐵、汽車的情況下,又能逃多遠?而古人的地理知識又十分匱乏,即便是讓他逃到其他國家,他也會因為沒有地理概念,而無法成行。
此外,即便是可以出逃,那麼,逃到他鄉以後,自己該從事什麼工作?這也是一大難題。
2、方言與戶籍問題
此外,方言問題和戶籍問題,也制約了古代逃犯。
對於當代00後來說,很多人覺得,可能大家都說普通話是自古以來的事情。而且古裝劇往往也有這方面的暗示。但事實上,至少在本世紀初,方言現象依舊存在。記得本世紀初,我認識一位廚師,他提到他在南方地區的一家酒店上班,他的同事:一位老廚師,因為普通話說得不好,導致自己要找生蚝,而費了一番周折。
試想一下:假設一個古代逃犯,逃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場所,發現這個地區的方言,自己幾乎聽不懂多少,單就這個語言環境,就導致自己寸步難行。
而且,如果某地突然出現一個說其他地區方言的陌生人,那也肯定會引起當地百姓乃至官府的注意。如果被官府查實是逃犯,依舊要面對懲處。
此外,我國古代還設有戶籍制度——也就是編戶齊民。這個制度也在一定層面上,讓外逃人員即便逃到其他地區,也會因為沒有戶籍而被官府遣送,最終還是要面對懲處。
3、跑不掉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跑不掉。
我國自古以來存在聚族而居的現象。也就是一個家族大致都聚集在一個地方上。這種現象也為當代的譜牒學和方誌學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果一個人能夠惹下滿門抄斬的大麻煩,那麼,在朝廷宣讀旨意之前,官兵事實上早已經將該家族所在的地區進行管控,防止有人出逃。這時候,即便是有人想跑,也壓根跑不掉。
其實,還是那句話:之所以當代人對古人被滿門抄斬而不逃跑感到詫異,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古代社會的情況不大了解,誤以為古代社會的形態和現代社會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