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死在塞外,康熙竟然要親自為他守靈,周培公作為一個漢臣,康熙不停地猜忌排擠他,將他發配到盛京戈壁11年。
既然康熙對周培公多有忌憚,為什麼還會為他守靈呢?
其實除了愧疚,更多的還是身為帝王的無奈。
周培公遇到康熙之前,他還只是街邊的一個乞丐,他幼年喪父,母親也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遇難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周培公都落魄無依,晚上在寺廟睡覺,白天就四處閑逛,偏偏他還嗜書如命,常常在書攤前面讀到忘我。
明明眼前人身上髒兮兮的,但康熙還是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了他,周培公身上有一種不屈的意志。
這是康熙與周培公的第一次相遇,此時雙方都沒想到,周培公的後半生將會為康熙南征北戰,將自己全部都奉獻給了大清。
而周培公一生中最大的功勞,就是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康熙十三年,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叛亂,想要打通北方攻佔的地區,形成對大清的包圍圈。
康熙早就察覺到了吳三桂的意圖,他調遣大軍分頭阻擊吳三桂,與此同時,當時的陝甘地區是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
這裡是一個關鍵點,康熙將兵力著重放在了西部戰場,讓周培公當幕僚,開始攻克陝西。
與吳三桂聯手的有一位地方軍閥,叫做王輔臣,周培公認真分析出當前形勢後認為,王輔臣叛亂是形勢所逼,如果現在派人去招降,他必定會懸崖勒馬。
雖說周培公說得有道理,但是眼前並沒有合適的人能派,就在一籌莫展之際,周培公竟然主動請纓,願意冒死前去勸降。
這可不是個好活計,王輔臣是不是被迫叛亂還只是猜測,周培公這個行為相當於捨己為國。
遠在京師的康熙聽說了這件事,他直接將周培公封為參議道台、銜一品,還特意賞賜給他黃馬褂,讓他前去招降。
好在周培公預料的不錯,王輔臣一聽說朝廷要招撫,當即就獻上了名冊,接受了朝廷的招撫。
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亂,周培公不但給朝廷解決了一個大麻煩,更是給吳三桂剪除了一個羽翼。
康熙對周培公非常滿意,原本想要對他論功行賞,誰知道周培公竟然不要賞賜,只希望皇上能給他的母親請旌。
此時的康熙更加確信,周培公並不是一個奸詐圓滑之人,而是心存孝道,為人不卑不亢,堪當大任。
正是確定了周培公的人品,康熙逐漸對他委以重任,周培公的官職更是一路晉陞。
康熙是個生性多疑的人,他雖然重用周培公,但是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疙瘩解不開,那就是周培公是漢人,論忠誠度肯定是不如滿人的。
前面已經有了一個吳三桂,康熙害怕周培公擁兵自重,變成第二個吳三桂,於是逐漸有了打壓他的心思。
周培公在家為母守孝三年以後,被調到山東去任職,成為山東地區最高的管理者,當時的三藩之亂還沒有完全平息,正是用人之際。
即使康熙心中有一些小九九,但是他也不得不繼續重用周培公,然而周培公就任不滿三年時,因為發生了一件事,周培公竟然甩手不幹了。
《清史稿》中記載:「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
山東登萊道指的就是周培公,他與總兵多有不和,總是相互攻訐,周培公受不了這樣的氣,竟然罷官不幹了。
在這之後,他就辭官回到了老家,然而周培公心中是裝著天下與百姓的人,雖然他不在朝為官了,但是仍舊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
在赫舍里皇后生下胤礽,康熙決定立太子的這一天,外面突然送來了急報,察哈爾王正帶著三萬精兵,朝著京城的方向急奔而來。
這時正好經歷了三藩之亂爆發,康熙已經將大軍都派到南方去平叛了,而察哈爾王是北部蒙古部落,他正舉著大旗來反清呢!
正巧赫舍里皇后難產過世,朝廷又是起伏不斷,康熙一人頂著這個大清,此刻他卻感覺到當皇帝竟然是一件這麼艱難的事。
如今朝廷想要設防,卻實在拿不出可用之人了,朝中大臣們眾多,卻沒有一個人能為大清扛起旗幟領兵作戰。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察哈爾王的隊伍還沒到,吳三桂的叛軍竟然攻進了京城,痛定思痛之下,康熙竟然做出了遷都盛京的決定。
曾經努爾哈赤窮盡一生打進了中原,如果現在遷都了,再想要回來就難了,大臣們一聽紛紛跪地請皇上三思。
現在整個大清岌岌可危,宮中上下都被籠罩著陰影,康熙此刻病重無法起身,甚至已經擬好了遺旨。
然而就在緊急時刻,周培公的一道秘密奏摺被送進了宮中,上面竟然是一張請願條,康熙頓時就看到了希望,立即將周培公封為了盛京提督,解決了燃眉之急。
此後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位子上一坐就是11年的時間,雖然這看似是個高位官職,但是此時周培公再立大功,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而盛京提督竟然是個明升暗降的職位,也是將周培公折磨致死的原因,正因為這樣,康熙才對他心懷愧疚。
周培公遠在瀋陽戍守邊疆,這裡天寒地凍,根本不是常人能待的地方,那時候只有流放的官員才會去這麼遠的邊疆駐守。
說得難聽一點,康熙這是把周培公給流放了。
周培公是漢臣卻手握重兵,康熙不敢任由他在京中做大,更重要的是,盛京是滿族還沒入關時的老家,只有將這個漢臣放在盛京看著,他才能完全放心。
正因為這樣,周培公竟然在這個東北的苦寒之地忍受了11年的折磨,水土不服讓他的身體一天天垮下來,身子逐漸透支了。
等到康熙再次見到他時,他已經完全沒有了以前那個意氣風發的樣子,而是面色蒼老,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在康熙的心裡,他原本以為周培公是埋怨自己的,然而周培公在臨終之前做了一件事,讓他後悔終生。
周培公在盛京11年的時間裡,竟然親手畫出了一幅大清國土圖,這幅圖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圖,上面清晰地標註出每一處完備、準確的國土。
這幅嘔心瀝血之作,竟然被他毫不猶豫地進獻給了康熙,有了這幅地圖,不僅能清晰地看出噶爾丹對大清的威脅,更是對以後的防禦與部署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康熙看到這幅圖的一瞬間他就明白,周培公從始至終都對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而自己竟然為了一己私念,防範他11年之久。
然而當他知道這些的時候已經晚了,周培公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康熙心中酸澀不已,他想要補償卻早已無濟於事。
康熙當即下令,他要親自為周培公守夜。
當然了,康熙身為帝王,對於周培公內心的愧疚是有的,但是他生性多疑、為人狠辣,向來不做沒有目的的事。
他能親自守靈除了愧疚之外還有一層意思。
當時外面四處作亂,很多國土尚且沒有收回,民間各種起義力量還沒有鎮壓,很多漢人蠢蠢欲動,想要反清復明。
而周培公的死正好是個機會,康熙親自為這位漢臣守靈是想告訴天下的臣民,在對待漢人的上面,他也有足夠的寬容與仁心。
如果天下的漢人能夠效忠大清,朝廷是不會虧待你們的,就像周培公,即使他死在關外,即使他是漢臣,但是帝王仍然能親自為他守靈。
封建時代的人們忠君思想濃厚,即使康熙如此猜忌排擠周培公,他卻仍然全心全意為家國著想,的確是一代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