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就不會死。
毛遂自薦雖然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個典故,許多同學都曾聽老師說起過這個故事。然而毛遂的人生結局如何?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些。
其實人怕出名豬怕壯,毛遂成名之後被嚴重高估,最終落得個自刎謝罪,身首異處的下場,可謂凄慘無比。
「賢臣擇主,得明主而事,可喜可賀也。」
公元前258年,秦國攻打趙國已經持續了一年的時間,眼看兵臨城下。趙國平原君替主分憂,想從三千門口中找尋20個能言善辯者和他一同出使楚國聯合抗秦。
然而找來找去,平原君只找到了19個人。
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到用時不嫌多。平原君麾下的門客足足三千之眾,然而想找20個能言善辯者卻出奇地困難,平原君不由得感嘆。
這個時候,已經沉寂了整整3年的毛遂站了出來。平原君簡單了解了情況之後,只能帶上毛遂湊夠20人出使楚國。
之後的事態發展可謂舌橋不下,毛遂提著寶劍直面楚國君主,從商湯說到了周文王,從周文王又說到了白起。每一字每一句都直擊人心且有理有據,無懈可擊。
最後毛遂又說到了楚王的痛點,也就是秦楚鄢郢之戰。當時楚國號稱百萬之眾,竟然被白起不足十萬人擊敗,堪稱奇恥大辱。
毛遂言下之意,想要一雪前恥,這次秦國聯盟抗秦就是最好的機會。
楚王看著毛遂提劍上前本來很憤怒,然而一席話之後楚王深感悲痛,他何嘗不想一雪前恥。既然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如果自己還畏畏縮縮,那豈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
毛遂憑藉超凡的勇氣,機敏的思維,臨危不亂的意志,不僅使得兩國歃血為盟共同抗秦,也成為了後人爭相效仿的對象。
可以說毛遂一戰成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然而毛遂並沒有意識到,他所處的時代戰亂頻發,對於他這樣有才能的人,人們往往會將其神話,認為他們智慧超凡,無所不能。
可術業有專攻,毛遂的嘴皮子功夫再好,他也只是一介文人。
前面說過「賢臣擇主,得明主而事」才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大臣最好的歸宿,然而當時的趙王無才,竟然天真地認為毛遂本領通天,之前用一張嘴就可以擊潰秦軍,若帶兵打仗,豈不是天下無敵?
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剛結束,可燕國又來趁火打劫。兩國作為世仇,經常你來我往搞小動作。可這次趙國元氣大傷,根本經不起折騰。更為可怕的是,此時趙國已經無人可用,無法對抗強大的燕軍。
看到趙王愁容滿面,一位大臣趕緊獻策,推薦毛遂出任大將軍對抗燕國。趙王不知是真傻還是假傻,竟然捶胸頓足,咒罵自己竟然把毛遂這麼厲害的人物忘記了。
其實毛遂只是一介文人,論打仗估計連紙上談兵的趙括都不如,可還是被趙王宣見。
毛遂有自知之明,他一再退讓,說自己雖有笨嘴卻沒有巧手,無法勝任大將軍的任務。可架不住趙王軟磨硬泡,更何況「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道理他也明白,最終他只能硬著頭皮披掛上陣。
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毛遂沒有任何軍事才能,糧草調度,人員分配,排兵布陣他什麼都不會,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帶來的趙軍節節敗退,幾乎到了覆沒的地步。
看著漫山遍野的趙軍將士的屍體,毛遂內心痛苦萬分。在最後一次撤退的時候,他支開了身邊的隨從,一個人來到了一個深山老林之中,隨後帶著無盡的悲怨拿起佩劍自刎而死。
僅僅一年的時間,之前還是萬人敬仰的神級人物,之後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怎能不凄慘,怎能不悲涼。
不過這也怨不得別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人才成為了所有君主最為渴望的存在。寂寂無名的毛遂通過一次完美的演講就可以挽救趙國於危難,在趙國再次面臨危險的時候,人們會很自然地把拯救趙國的重擔再次壓到他的身上。
當然說到底還是趙王昏庸,雖然投筆從戎的人物有很多,但他們也是循序漸進,逐步練成。毛遂從未涉足軍事,如何能夠無師自通,帶領趙軍征戰四方?若趙王可以提前未雨綢繆,很早就廣納賢士,也不會出現如此悲慘的結局。
所以毛遂自薦成功之後之所以會死得很慘,其實是趙國落寞的寫照。
如此深刻的話題,老師自然不會講,也沒法深入地展開去講。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