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期的狀元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了,從普通百姓人家通過學習考取狀元。就可以縱橫官場,拜相封侯,妻妾成群,從此過上高富帥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古代的狀元可不是那麼好考的,就憑現在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佼佼者,如果穿越回清朝,肯定也與狀元的知識儲備相距甚遠。明朝的科舉制度延續到清朝時,考試要分四大關口,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童生試獲得秀才,通過鄉試獲得舉人,通過會試獲得貢士,通過殿試獲得進士。而童生試又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只有這三場考試全部過關,才能獲得秀才功名,而且三場考試分別在縣裡和省里舉行。可以說童生試就是對知識和體力的雙重考驗,而且童生試的難度不亞於如今的研究生考試。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它都不是秀才,依然是童生身份。范進是考了二十多場才考上的秀才。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也是到了22歲才考取秀才,試問普通人會比曾國藩更厲害嗎?考中秀才之後,就能有幸脫離普通民眾,晉身為士大夫階層。對縣太爺免除下跪之禮,因為秀才有可能哪一天高中進士。這種潛力股,輕易就不要惹到他們了。經歷千難險阻,通過童生試,就要參加鄉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也要經歷三場考試,持續數日。每名考生都被關進一個房間,吃喝拉撒睡,都在房間裡面解決,要把四書五經,裡面九本經書,儒家著作背得滾瓜爛熟,再用八古文寫出來。鄉試的錄取率要低於今天的北大和清華,考中舉人後就具備了當官的資格。
哪怕不再考取進士,在鄉間混個一官半職也是不錯的。晚清左宗棠就是一名舉人,依然功成名就,官至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而經過多輪殘酷淘汰到會試這一階段,能參加考試的都是精英。會試過後,就要進入最高級別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根據考試成績分為三甲,這裡才有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所以說穿越回古代能考下來狀元的絕非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