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2022年08月20日16:31:14 歷史 1812

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大國崛起需要很多的條件,比如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具備這三者,那麼「大國地位」基本上是妥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一,「大國地位」不意味著「霸主地位」,大國可以有很多個,但霸主往往只有一個;其二,大國崛起除了需要上述「硬體」之外,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軟體」,那就是高明的「戰略」,如果「軟體」不到位,即便具備了先進的科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很可能「崛而不起」。

這裡有正反兩面現成的例子。先說反面的例子,一戰爆發前夕,德國在科技、經濟上名列前茅,在軍事力量上,更是領先群倫,貌似從「列強」升級為「霸主」,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德皇斷然拋棄了「鐵血宰相」俾斯麥為德國制定的「和平崛起」戰略,開始四面出擊,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戰爭的結果大家也很清楚,儘管德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陸軍,但最終還是被美英法「聯手擊敗」,「帝國霸業」遭遇重挫。

再說正面的例子,「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的美國,在內戰結束之後,通過暗殺林肯迅速彌合了南北之間的戰爭創傷,國力大幅增長,在19世紀末,大約甲午戰爭前後,就已經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但美國一直「韜光養晦」,推行「門羅主義」,表示「絕不插手」歐洲事務,也希望歐洲列強別把手伸到美洲來。最終等來了一戰、二戰的爆發,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和經濟實力,爆兵、爆艦擊敗了德國、日本,稱霸全球。

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很顯然,德國之所以連續兩次「崛起失敗」,主要原因並非在於其「硬體」不夠,而是德國不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結果幫美國「做了嫁衣」。其實德國只要再耐心一點,就可以預料到,崛起的美國和英國之間遲早要兵戎相見,到時候再出來摘桃子,那就輕鬆多了。但德國卻打殘了英國,使得美國在戰後輕鬆從英國手中接過了全球霸主的「權杖」,而德國「兩次戰敗」,「兩次分裂」,宏圖霸業轉眼成空。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兩點,其一,大國崛起,絕不僅僅是經濟、科技、軍力的比拼,更是「智力」的碰撞,如果缺乏高明的「戰略」,即便「硬體」夠了,最終也很可能「崛而不起」,甚至「分崩離析」。德意志人在關鍵時刻失去了「戰略定力」,拋棄了俾斯麥提出的「廣結盟友,以待天時」的穩妥戰略,這其實就是德國版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以德國幾乎永遠失去了成為「霸主」的機會。

其二,大國崛起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戰略人才」,這個概念到現在國內似乎都不存在,或者說「不明確」。那麼什麼叫「戰略人才」?簡單地說,就是大國崛起的「規劃師」,「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是頂級的「戰略人才」,為德國規划了穩妥的「崛起路線」,咱們的「一帶一路」也是大手筆的「戰略」。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制定「崛起路線」之外,還要「洞悉先機」,要預先想到對手怎麼出招,以免「掉入陷阱」。

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比如說,普京就一不小心掉入了美國設置的「戰略陷阱」,俄烏衝突的爆發,不僅讓俄羅斯付出了慘重代價,也讓中國極為被動,只有美國賺得「盆滿缽盈」,不僅高價出售軍火、石油、天然氣,還「零元購」收編了歐洲各國,建立了反俄、反華的「統一戰線」。由此可見,白宮的「大軍師們」足不出戶,沒發「一槍一彈」,就能在萬里之外製造一場戰爭,困住俄羅斯,並威脅中國要將烏克蘭模式「複製、粘貼」到台海。

還是那句電影台詞說得好,「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是人才」,什麼樣的人才最珍貴?毫無疑問,是懂大國博弈的「戰略人才」。經濟可以拼,科技可以攢,軍隊可以訓練,但是「戰略人才」哪裡找?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相助,終成一代帝業;曹操流淚嘆息,若郭奉孝還在,哪有赤壁之敗,天下不會三分。由此可見,「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更何況是「國家導師」,「崛起路線」的總設計師,那更是「鳳毛鱗爪」。

說這麼多,無非是要強調一點,不要認為自己經濟上去了,科技趕上來了,軍事也強大了,「崛起」就是理所當然的,不是的,崛起和「分娩」一樣,誰說懷胎十月就一定會「母子平安」?「大國」常有,「霸主」不常有,咱們發展到了這個份上,早已不是一個普通的「大國」了,哪怕咱們再以「發展中國家」自居,美國也會將中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這是咱們說一萬遍「不稱霸」,也改變不了的。

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所以,現在中國缺什麼?缺兩樣東西,一個是「時間」,另一個就是「戰略人才」。注意,是「戰略人才」,而不是「戰術人才」,後者可以處理好局部問題,比如說,此次台海危機,解放軍在哪裡軍演,軍演強度怎麼樣,發射什麼武器,為什麼放佩洛西進去,又為什麼任由她離開,為什麼解放軍的軍演要「完美錯過」佩洛西訪台等等,這些處理得再漂亮,都談不上「戰略人才」,這不過是「見招拆招」,「拆」得比較漂亮而已。

真正的「戰略人才」沒有這樣的「匠氣」,一般來說,是看不到他出招的,只有對手發現受傷,才知道自己著了道。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美蘇爭霸,蘇聯最終為什麼會解體,那就是美國「和平演變」的結果,但這個戰略剛剛啟動的時候,「鬼知道」在哪裡?等到蘇聯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美國「不費一槍一彈」,就終結了這個核武超級大國的時候,大家事後一分析,得出「屍檢報告」,原來是美國的「和平演變」。

這就是頂級的「戰略人才」,他是不是比槍炮、原子彈還要可怕?而且,說句實在話,「戰略大師」出手,基本上是「防不住」的,除非本國也有同級別的「戰略人才」,而且還要君主「善於納諫」才行。比如說,范增老早就勸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不聽啊,有什麼辦法,最終范增「活活氣死」。反觀劉邦「從諫如流」,哪怕是平民百姓向他提意見,只要有道理,他就聽取,比如定都關中,就是一個漢軍普通士兵婁敬提出來的。

大國崛起,經濟、科技、軍力都夠了也不行!還差一個關鍵因素 - 天天要聞

所以,大國崛起真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都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還是「人的因素」,大國博弈何嘗不是如此,不要認為「硬體」夠了,崛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漢武帝才會說,「欲成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他本身就是雄才偉略,是非常之人,又碰到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名將,所以才能北逐匈奴、南吞百越,鑿空西域,東並朝鮮,漢朝才成為真正的「霸主」,與羅馬帝國等量齊觀,華夏文明登上世界巔峰。

那麼,該怎麼去找「戰略人才」?《天幕紅塵》有句話很有哲理,「見路不走,見相非相」,意思也就是說,「實事求是,不住一法」,是真要找人才,而不是「做個樣子」,如果存著「老子天下第一」,還需要「三顧茅廬」的心思?那是找不到的,項羽就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所以人才都遠離他而去,而劉邦卻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如張良蕭何韓信,把自己擺得很低,於是人才投奔他如「百川歸海」。

崛起,看硬體,也看軟體,還要看「時機」,時機有時候是「英雄造時勢」,但更多的是「等來的」,德國等不了,美國撿了便宜。在股市裡有一句大家都知道,但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名言」,那就是「等待,也是一種美德」,這一鐵律也適用於「大國爭霸」,相關的例子早已不勝枚舉。所以,咱們中國崛起,一定不要焦躁,慢點沒關係,但一定要穩,而且要真心實意地尋找戰略人才,給人才上升的通道,只有這樣才能「成就霸業」。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