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2022年07月05日01:00:22 歷史 1471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其實統一稱為懸棺是不太負責任的。因為懸在空中的棺材只有一部分。具體是在懸崖上鑿兩個眼,把兩根木棒打進去,把棺材放在木棒上面。因為年代實在太久遠,在日晒雨淋之下,有的木棒就斷了,棺材早已掉下來了,只能看到孤零零的半截木棒懸在空中,讓人判斷那裡曾經是懸棺。

除了懸在空中的,還有直接在懸崖上鑽一個岩洞,把棺材放進岩洞裡面的。當然也有的在懸崖上有天然的岩洞,這樣就省去了鑽岩洞的人工,直接把棺材放進去。還有一些岩體有裂縫,也有把棺材塞進裡面的。這些各種形式的懸棺加起來有兩百六十多個,規模也算比較龐大了。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這些懸棺無一例外,都在半山腰,上不挨天,下不著地,也沒有哪怕是羊腸小道延伸到上面去,當然也沒有像川北棧道那種在岩石上建木棧道的痕迹,那需要在岩體上打洞的。這些懸棺距離地面最近的有十多米,最遠的在一百米以上。因為陡峭,不管從上方還是下方還是側面,人都不可能到達懸棺的地方,更別說抬著笨重的棺材了。棺材是木質的,一頭大一頭小,跟今天在川南地區流行的棺材樣式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棺材的造型不是能懸掛的原因。

人們百思不解的是,在那懸崖峭壁上,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一般認為是用繩子從上面吊人下來打洞,然後把棺材吊下來的。但這其實絕對不可能,有很多棺材的上方有突出來的岩石,棺材是不可能放在橫木上去的。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然而老嚴昨天看了那位老鄉的回復之後,幾乎是想都沒有想,就已經知道僰人懸棺是怎麼回事了,也就是破解了僰人懸棺的建造方法。不過要講清楚具體方法,還得一步一步來,請大家稍安勿躁,泡一杯茶喝著。

僰人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這裡說的民族是一種猜測,很多民族可以是同一人種。而在上古時代,人種情況非常複雜,有時候一個部落就是一個獨立的人種。所以僰人也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人種。不過不管是民族還是人種,都不影響棺材是怎樣放上去的。最早記載僰人的書是戰國時期的。當然任何一群人都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僰人在戰國之前也還有很長的歷史。這不是推測,這是必然的。不過在那些年代還沒有被使用文字的人發現而已。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珙縣這地方跟四川盆地周邊的其他地方一樣,群山林立,高低不平。海拔高度在六百米到一千米之間,看到後面大家就會明白,這是一個很尷尬的數據。

在距今四千三百多年前,顓頊帝在位的時候,地球上發生了一場席捲全球的超級大洪水。關於這一場大洪水是不是真的發生過,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了。人們需要探索的是大洪水發生的原因、影響的程度、結束的時間等問題。當然,如果讀者朋友中有不相信大洪水發生過的人,那得麻煩你端起茶杯輕輕飄過,著地的時候還要小心把腿摔折了。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對於這一場大洪水,幾乎上古時候有文字的地方都有記錄。比如埃及文獻,蘇美爾人的泥板文書,南美洲的印加人猶太人的舊約,當然中國的文獻也有記載的。這些文字毫無例外都記錄到洪水達到天際,南美洲的文字寫到上千米高的海嘯。而從中國當時受災的情況來分析,潼關以東的地方几乎全部被淹沒,分析起來,海嘯也有至少一千米高。

四川盆地結構特殊。海嘯從東面翻過高山,湧入盆地,把整個盆給灌滿。——不要問老嚴需要多少水,反正老嚴一輩子肯定用不完這點水。而四川盆地非常封閉,洪水來得快,泄得慢,就這樣長久裝在一個巨大的洗腳盆中,水的深度達到海拔七八百米。這時候珙縣就尷尬了。海拔六百米到一千米,也就是低矮的地方全部被淹了,然而高山地方全部在水面上。而且和那些直接被海嘯席捲的地方相比,盆子里的水位是慢慢上升的,所以僰人有足夠的時間跑到山頂上去。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洪水上升慢,但那也就是十天八天、三五個月的事情。然而洪水消退更慢,那是幾十年甚至兩三百年的事情。所以在山頂上,僰人艱難地生活著,在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裡,在一代又一代的經驗傳授之中,他們必然學會了造船和划船,因為這是山頭與山頭之間交流的唯一方法。他們就這樣適應著新生活。

也就是說,洪水已經淹到了半山腰。在這種情況之下,要在懸崖上鑽眼,要把棺材放到懸崖上,對於已經學會划船的僰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技術難題。所以老嚴的結論是,作為中國難解之謎的僰人懸棺,其實就是大洪水時期的產物。那時候的生產力雖然非常低下,但是人們還是有點力氣的;只要有點力氣,就可以往懸崖上放置棺材的。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洪水逐漸消退,放置在懸崖上的棺材離水面就越來越高。而洪水最終消退是幾十年甚至兩三百年的事情,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肯定有不少僰人不幸去世,他們的棺材也通過水麵運送到了懸崖,並且放置在了懸崖上。等到洪水全部消退之後,懸崖上高高低低,到處都是懸棺,成為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

老嚴認為,相信史前大洪水的朋友,看到這裡,肯定百分之百的接受了老嚴的說法,而且感嘆這個矮胖子真是太偉大了。然而老嚴自己打臉。原因很簡單,網上介紹僰人懸棺,判斷的年代是最久遠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最近的是明朝時候的。這就有點傷心了,明朝到今天才幾百年,而老嚴以上的分析必須是四千多年前放上去的。老嚴的分數肯定錯了。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但幸虧老嚴臉皮厚,後來又自己找到了補救方法。既然說最早的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年代,也就是不知道到今天已經多少年了。那就說明僰人懸棺考古並沒有作過年代檢測,而是根據文物來判斷的。這一具棺材裡發現了竹簡,因此判斷大約是漢朝的。那一具棺材裡發現了青花瓷,而且寫著窯名的,因此判斷是宋朝的。另一具棺材裡面找到了一張朱元璋的聖旨,因此判斷是明朝的。等等等等。當然並不是真發現了這些文物,老嚴只是舉個例子。

然而這種根據文物來判斷年代的方法非常不科學。講個故事吧,去年老嚴就遇到這麼一個事情,跟人家爭得差點打架。在新疆圖木舒克唐王城,考古發掘出了漢代的錢幣和錢範,因此跟老嚴同行的人認為這座城市是漢朝時候開建的。然而老嚴認為這種判斷並不嚴密,因為銅錢和錢範這些東西是便攜的,完全有可能是唐朝的人帶到了那裡的。漢代的西域都護府並沒有鑄錢的權利,所以就算帶去一些錢幣,也不應該帶著錢範。

僰人懸棺,到底怎樣埋葬在百米懸崖之上的?答案說起來如此簡單 - 天天要聞

如果你要問老嚴跟那位同行誰打贏了,那麼很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最終並沒有打起來,而是不了了之。因為老嚴不贊成漢城的說法,所以也沒有接那個業務,灰溜溜地回家繼續遛狗了。如果在僰人懸棺發現宋元明時期的文物,只要是便攜的,只要不是大批量的,也有可能是盜墓賊帶進去的。雖然從上面放繩子沒法放棺材,但是一部分懸棺,用繩子放人下去還是可以辦到的。

所以各位朋友認為,僰人懸棺是大洪水時代的普通埋葬方式,這個結論有沒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