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俗稱「一邊倒」,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也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在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後,蘇聯和中國正式結盟,蘇方也對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援助,並輸出了各種技術與人才。
不過這種良好的關係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969年蘇聯更是派出了大量的軍隊駐紮在中蘇邊境上,還放話要對中國施加摧毀性的核打擊。中蘇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但最終兩國只是在珍寶島發生了小規模的交戰,想像中的大戰並未出現,看似強大的蘇聯最後被嚇到退軍,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一圈三連,點個關注~
赫魯曉夫上台中蘇交惡
因為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比較好的,當初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蘇聯就向中國提供了很多的武器以及1.7億美金的貸款,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也在很多領域向中國提供了幫助。
赫魯曉夫
但是隨著赫魯曉夫開始執政,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了裂痕。1956年2月,蘇聯舉行了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赫魯曉夫批判了斯大林領導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錯誤,還指出了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嚴重後果。
赫魯曉夫的批判存在嚴重的偏差,這也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以及思想上的混亂。面對赫魯曉夫的做法,中國共產黨不贊成全盤否定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共產黨為人民為社會主義奮鬥的歷史,這件事也讓赫魯曉夫心存不滿。
赫魯曉夫在那次大會上還提出了「三和路線」,也就是「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和平共處」,他提出這個政策的想法就是希望避免和美國之間進行對抗,而是美蘇兩國平分整個世界。在他看來,世界上那些依附於自己和美國的國家,都需要將這兩個國家作為發展的中心,各國的政策也需要為之服務。
斯大林
在他的帶領之下,蘇共成為了「老子黨」,他們不允許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有人對蘇聯提出異議,一切都需要聽從莫斯科的指揮。尤其在軍事和外交領域,其他國家也一定要服從蘇聯的指揮與安排,中國也在其中,可是這種做法卻與我國自主獨立的外交、國防策略發生了重大的衝突。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和蘇聯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日漸加劇,蘇聯共產黨以「老子黨」自居的做法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不過最根本的還是兩國意識形態上產生的分歧。但在這一時期,蘇聯和中國表面上依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兩國之間也並沒有撕破臉皮。
在1958年,赫魯曉夫親自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他在參觀了北京、上海等地之後,他表示現在中國的力量太過有限,這完全不足以抵抗美國人帶來的威脅。隨後他向毛主席以及周總理髮出了通知,表示希望中蘇可以成立聯合艦隊,並在中國海域建設長波電台。
在當時正值美國和蘇聯的鬥爭高峰,霸權主義當道,蘇聯也要求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為自己的戰略服務。那段時間蘇聯的核潛艇可以自由出入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海域,蘇聯美其名曰「核保護」。可事實上在蘇聯看來,這些兄弟國家不過是炮灰而已,只要蘇聯有需要,他們都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蘇聯。
已經習慣這種做派的蘇聯並沒有將中國當成平等的國家,而是把中國看作一個處處為蘇聯著想的小弟。原本赫魯曉夫覺得中國肯定會接受自己的提議,可是他起初的要求已經涉及了中國的主權,因此遭到了毛澤東以及其他領導人的堅決反對。後來毛澤東也曾經表示,中蘇實際鬧翻是在1958年,他們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幹。
蘇聯增兵,劍拔弩張
雖然中國拒絕蘇聯的做法完全沒有問題,可是當時的赫魯曉夫卻不允許有這樣不聽話的「小弟」存在,是以蘇聯方面也決定給中國一些顏色看看。之後,蘇聯領導人公開發表言論,內容毫不客氣的抨擊我國只會鸚鵡學舌,說我們重複的都是列寧的思想。對於蘇聯方面的詆毀,我國也公開發表了聲明。
1959年中印在邊界發生衝突時,蘇聯選擇偏袒印度,同時突然撤走了在中國的所有專家並終止了一切援建的項目。與此同時,中蘇邊界問題也被重新提起。在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邊界問題也得到了擱置,隨著兩國關係的不斷惡化,蘇聯也開始在邊界增兵,從而向中國施加軍事壓力。
在1966年1月,蘇聯和蒙古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份條約是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而這也意味著蘇聯可以通過中蒙邊境向中國施加壓力。中國和蒙古之間的邊境線足足有4500多公里,蘇聯也可以同時對西北、華北以及東北的確同時構成軍事威脅。
而中蒙邊境到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500公里,而且中間的地勢都非常平緩,蘇聯的機械部隊可以很快推進到北京。另外在蒙古境內,蘇聯的洲際導彈與中程導彈的攻擊範圍可以覆蓋中國全境。蘇聯的這一舉動,使得我國隨時都將面臨著危險的來臨,危機意識敏銳的最高領導層決定開會討論,改如何解決此次危機,周恩來在1966年華北局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華北可能是敵人的主攻方向,毛澤東也表示要做好修正主義來打的準備。
除了在邊境線上增兵之外,蘇聯也不斷挑起兩國之間的爭端。根據統計,在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這段時間內,中國和蘇聯之間發生的邊境事件數量高達4189起,足足是1960年到1964年期間事件數量的一倍半多。這期間蘇聯頻繁攻擊我國的新疆地區,還指責我國經濟發展落後,策反新疆的群眾前往蘇聯。
到了1968年,西起新疆,東到太平洋,我國北部整個邊境線上都是蘇聯人的軍隊。他們部署了55個機械師,配有14300輛坦克,4200架飛機,總人數達到了118萬人,除了蘇聯預備進攻歐洲的部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重兵集團。
如此大的兵力部署在兩國邊境線上,而士兵們乘坐的坦克與步兵車,都安裝上了最先進的反核生化三防裝置,可以在核爆炸後快速抵達爆炸中心區域作戰,蘇聯也可以藉此開展核突擊戰術,這對我國的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1968年1月,七里沁島發生流血事件,引起了中共軍委的重視,軍委直接下令加強對中蘇邊界的警戒防守,同時命令各邊防部隊在面對蘇軍挑釁的時候,實施有計劃的打擊。與此同時也強調邊防鬥爭主要是搞好政治、外交鬥爭,一定要考慮全局,按照政策辦事。
珍寶島戰役爆發
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我國也開始轉變策略,要求邊防部隊在合適的時間對蘇聯做出反擊。從1968年末到1969年初,珍寶島地區蘇聯邊防軍挑起了很多事端。最早在1968年12月27日,就有75名全副武裝的蘇聯軍人乘坐裝甲車、卡車以及吉普車入侵珍寶島,還打傷了正在島上巡邏的我國軍人。
隨後在1969年的1月4日,中國軍隊和往常一樣準備登島巡邏,卻遭到了30名蘇軍的阻攔,我軍戰士被迫返回。兩天之後蘇軍再次入侵珍寶島,這次他們抓走了兩名我國的漁民。在1月23日,蘇軍派出70多名軍人攜帶軍犬乘車抵達珍寶島,對我軍邊防人員發動了襲擊,導致我軍20餘人受傷,其中9人重傷。
當時在珍寶島地區,蘇聯和我國部署的兵力相差不多,可是在武器裝備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我軍基本只有步兵的基礎裝備,而蘇聯則是摩托化的步兵軍隊,還有坦克、裝甲車以及飛機支援。雖然我軍處於劣勢,可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卻堅決進行邊防鬥爭,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聲討「蘇修」入侵的群眾性示威活動,同時在中蘇、中蒙邊界的人民解放軍也進入了戰備狀態。
在1969年3月2日,中蘇雙方在珍寶島正式爆發了第一次的武裝衝突,上午九點十七分,中蘇邊防部隊在珍寶島上相遇,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我軍擊斃敵軍48人,擊傷8人。在這次遭遇戰中我軍取得了勝利,蘇聯人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很快他們就捲土重來。
在3月15日凌晨時分,蘇聯邊防軍派出了6輛裝甲車,掩護30多名步兵悄悄登上了珍寶島。殊不知我軍提前一天就已經派出士兵在珍寶島駐守,並埋設了反坦克爆炸雷。偵查部隊很快就發現了蘇軍的行蹤,當日早上7點40分,我軍巡邏隊登上珍寶島並率先發起攻擊。蘇軍措手不及,兩輛裝甲車被擊毀,蘇軍只好灰溜溜的撤了回去。
碰了一鼻子灰的蘇軍在一個多小時後出動3架飛機、6輛坦克以及6輛裝甲車,向珍寶島上的我軍巡邏隊再次發起了攻擊。巡邏隊立刻做出了還擊,擊毀了敵人兩輛裝甲車以及一輛坦克。到了下午1點35分,蘇聯邊防軍動用大口徑火炮以及坦克對珍寶島發動大規模炮擊,整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在5點13分,炮擊結束之後蘇軍準備一鼓作氣進佔珍寶島,這次他們派出了10輛坦克,14輛裝甲車掩護100多名步兵發動進攻。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軍,我軍戰士利用岸上炮猛烈還擊,這次不僅摧毀了敵軍一輛坦克,4輛裝甲車,還炸死了蘇軍邊區總隊長列昂諾夫上校以及楊辛中校。
在這次戰鬥中,經過9個多小時的激戰,我軍擊斃蘇軍60餘人,擊傷敵軍80餘人,更是擊毀了十餘輛坦克及裝甲車。除此之外,我軍在這次作戰中還有意外收穫,在蘇軍進攻期間,一輛T-26主戰坦克被反坦克雷炸毀了履帶,不得不被遺留在戰場之上。T-26是蘇聯二戰之後研發的坦克,技術先進,在蘇聯撤走所有的援助專家之後,如果可以得到一輛T-26坦克來研究,對我軍的國防科技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蘇軍也深知這一點,他們在撤退之後派出了爆破組,試圖炸毀坦克,可是被我軍戰士擊退。眼見無法摧毀坦克,蘇軍利用炮火擊碎了坦克下的冰層,讓坦克沉進了烏蘇里江。
可令蘇軍沒有想到的是,到了4月,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我軍直接調來了專業的潛水員想要對烏蘇里江中的坦克進行打撈,潛水員一個猛子扎進江底,把鋼纜系在坦克上,隨後我軍再利用絞車把坦克從水下拖回了基地。
這輛T-26坦克對我國坦克研發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幫助,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我國的坦克研發進展緩慢,自主研製的59式坦克性能孱弱,這也限制了我軍的發展。而通過對T-26坦克的研究,我軍掌握了大量先進的技術,我軍坦克工業的發展也進步了至少十年。
蘇聯的核威脅
珍寶島戰役爆發之後,中蘇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國的不和也被搬到了檯面之上,這也讓中蘇之間的關係來到了更加危險的境地。蘇聯國內在得知珍寶島戰役的實際情況之後,很多人表示要對中國實施軍事報復,其中蘇聯國防部長格列齊科以及其他鷹派成員都支持這一做法。
格列齊科在提到中國的時候甚至提出,要對中國無限制地使用核彈,從而徹底消除中國的威脅。在當時蘇聯在核武器領域遠遠領先於中國,蘇聯認為面對自己的核威脅,中國很快就會屈服並接受自己在領土方面的要求,可是中國卻始終沒有妥協,這樣遠遠超出了蘇聯的預料。
當時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原子彈,這也讓中國在面對蘇聯核威脅的時候變得更有底氣。另外蘇聯雖然知道自己的核實力比我國強大很多,可是他們也不敢輕易投放核武器,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動用了核武器,那麼整個世界都可能被牽扯其中,尤其美國一旦入局,局勢也將超出蘇聯的控制範圍。
因此在蘇聯決定對中國實施核打擊之前,他們派人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美國,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震驚,他沒有想到蘇聯竟然有核打擊中國的計劃。另外儘管蘇聯要求美國在這件事上保持中立,不要參與其中,可是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在美國看來,蘇聯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尼克松和內閣在磋商之後也認為,如果放任蘇聯對中國採取核打擊,那麼未來蘇聯的行動將會失去制約,這是不利於美國的。於是尼克松決定將這個消息提前告訴中國方面,並想辦法阻止蘇聯的計劃。
尼克松
在得知蘇聯計劃的第二天,美國也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文章《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就這樣蘇聯的計劃被全世界所知曉。美國的做法讓蘇聯方面非常憤怒,他們感覺自己被美國人出賣了,與此同時我國領導人也意識到核戰爭的陰雲正籠罩在自己的頭上。
在1969年國慶節前夕,周總理找到毛主席,想要討論國慶的一些事宜,畢竟面對當時緊張的局勢,國慶能不能順利舉行都還兩說,可毛主席卻堅定的表示不怕。看著胸有成竹的主席,彼此熟悉的周總理立馬就意識到主席已經有了應對措施。
在當時的局面下,毛主席也意識到如果僅僅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對抗蘇聯,最終吃虧的肯定是自己。他也很清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道理,所以他將美國視為扭轉局面的關鍵。他表示當務之急是要讓美國放下心來,把目光轉移到別的國家去,從而把美國拖下水。另外他也指出要先放兩顆原子彈讓美國和蘇聯提提神,讓他們也緊張緊張。
借美國破局
毛主席也深知核戰爭可能帶來的危害,為此他一方面要求全國人民進入備戰模式,修建地下工事;一方面開始撤離戰略城市所在的群眾。西南地區的一些山體也被修建成了防核掩體,而重要的工廠也開始往閉塞的山區轉移。
在9月23日和26日,我國先後進行了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以及轟炸機空投氫彈熱核爆炸。這兩次試驗美國和蘇聯自然看在眼裡,中國要表達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我們也有反擊的能力,根本不害怕蘇聯的核打擊。
蘇聯方面在看到這一切之後也感到不安,他們意識到就算他們可以打敗中國,中國的反擊也會對蘇聯造成巨大的傷害。他們希望的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利益,因為當時和美國爭霸才是蘇聯最看重的事情,蘇聯也不希望自己在中國身上浪費太多的精力,更不用說付出慘重的代價了。
就在蘇聯人頭疼的時候,一個壞消息傳到了他們的耳中。他們得知中國和美國已經針對蘇聯可能發動的核打擊達成的合作,如果蘇聯真的對中國動手,美國也會對蘇聯發射核武器。如果說中國的核打擊還在蘇聯的承受範圍之內,那麼美國的核打擊可是蘇聯萬萬不想面對的。
儘管蘇聯方面第一時間無法辨別這條消息的真偽,可是他們還是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一旦美國真的聯合中國向蘇聯開戰,蘇聯並沒有打贏的信心。在美國被牽扯進來之後,蘇聯的地位開始變得被動。而這正是毛主席希望看到的局面,雖然我們不會畏懼和蘇聯作戰,不過不開戰才是最好的選擇,那樣就可以避免大量的損耗。就這樣,一場大戰在毛主席的謀划下消弭於無形。
而這件事也讓中國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美國並非永遠是我們的敵人,有些時候也是可以爭取的。毛主席這段時間就曾經說到:「世界上有兩霸,我們總可以爭取一霸嘛!」而這件事也成為了中美關係破冰的契機,這也為中國之後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好處。
如今的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也不再會被其他國家威脅,可是國際局勢依舊複雜,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建設國家,從而確保國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