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阮籍

2022年07月01日11:16:25 歷史 1700

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阮籍 - 天天要聞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門蔭入仕,累遷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歲。作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歷史評價:

明人靳於中盛讚阮籍人品之高尚,稱他為「命世大賢」(《阮嗣宗文集序》)。

魯迅: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宋的顏延之已經說不大能懂,我們自然更很難看得懂他的詩了。他詩里也說神仙,但他其實是不相信的。

游國恩:魏晉以後,老莊之學大盛於世,影響於我國學術思想和文學方面更大,嵇康有《養生》《聲無哀樂》《難張遼叔自然好學》《釋私》等論,阮籍有《通易》《通老》《達庄》三論及《大人先生傳》,縱談名理,大暢玄風。(《文學史》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

歷代關於「竹林七賢」的排序,阮籍總是名列第一,可見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如:《世說新語·任誕》明確地把阮籍排在首位,嵇康次之,山濤居第三位,餘人皆在三名之後。《名士傳》的排列的次序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軼事典故:

醉酒避親

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就想和阮籍結為親家,阮籍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開始每天拚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後,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詳見《晉書·阮籍傳》)

青白眼

阮籍不經常說話,卻常常用眼睛當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對待討厭的人,用白眼;對待喜歡的人,用青眼。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嵇喜來致哀,但因為嵇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嵇喜一個大白眼;後來嵇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


蔑視禮法

阮籍好酒,他家旁邊就是酒店,女主人是個年輕漂亮的小媳婦。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無其事地躺在人家旁邊睡著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認為他有什麼不軌的行為。魏晉時期,男女授受不親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裡。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不僅為嫂子餞行,還特地送她上路。面對旁人的閑話、非議,阮籍說:「禮法難道是為我輩設的嗎?」


阮籍遭喪母

阮籍為母親服喪期間,在晉文王(司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隸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對文王說:「您正在以孝治國,而阮籍卻在母喪期間出席您的宴會,喝酒吃肉,應該把他流放到偏遠的地方,以正風俗教化。」文王說:「嗣宗如此悲傷消沉,你不能分擔他的憂愁,為什麼還這樣說呢?況且服喪時有病,可以喝酒吃肉,這也是符合喪禮的呀!」阮籍依舊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