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93歲抗戰老兵骨灰中發現3枚彈片晶體

2024年05月16日10:20:47 歷史 1248

來源:中國國防報·中國軍號

四月二十八日,湖北省鄂州市九十三歲抗戰老兵高性寬去世。遺體火化後,殯葬人員在其骨灰中發現了三枚彈片晶體——

赫赫戰功背後的本色人生

■常夢星 王焱堯 中國國防報記者 吳曉婧

細雨霏霏,哀樂低回。

4月30日9時30分,湖北省鄂州市鄂城殯儀館,高性寬的長女高水蓮小心翼翼地從殯葬禮賓人員手中捧起骨灰盒,一同拿到的還有剛從骨灰中取出的3枚大小不一的彈片晶體。

「彈片和老英雄的骨肉已經融為一體了。」鄂城殯儀館館長林志祥感慨道。他在殯儀館工作23年,第一次在骨灰里發現彈片晶體。老人的錚錚鐵骨和赫赫戰功,令林志祥肅然起敬。

「這幾枚小小的彈片,是父親的功勛證明。」望著嵌入骨頭裡的彈片晶體,高水蓮忍不住啜泣。家人一邊安慰高水蓮,一邊收起彈片晶體,並用紅綢將其包裹起來。

這些彈片晶體,揭開了老人深藏功名而又熱血傳奇的一生。

高性寬1931年4月出生於河南焦作博愛縣,1945年6月在太行軍區四分區入伍,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年戎馬生涯,他先後參加過解放戰爭、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等戰役戰鬥,先後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1956年1月3日,一張印有《各個革命戰爭時期主要職務及證明人》的表格記錄:高性寬負傷4次,三等乙級殘疾,批准授予解放勳章。

淚目!93歲抗戰老兵骨灰中發現3枚彈片晶體 - 天天要聞

高性寬的紀念章及相關材料

1964年5月,高性寬轉業到鄂城縣,先後在縣供銷社、縣礦山公司、縣農辦、縣水利局工作。在此期間,由於工作調動,頻繁搬家,高性寬的軍功章和立功證書不慎遺失。「我知道老高參加過很多次戰鬥,但我不知道他竟然立下了那麼多戰功。」曾與高性寬共事9年、今年81歲的王金元介紹,高性寬平日淡泊名利,不計得失。「那時候,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老高的身影。」王金元說。

1977年,鄂城縣決定興建磨刀磯節制閘。磨刀磯節制閘是集排水閘、船閘、公路橋於一身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關係著長港下游36萬畝耕地、40多萬人口的安全。時間緊、任務重,高性寬自告奮勇,擔任磨刀磯節制閘副指揮長。曾和高性寬朝夕相處的同事劉定生回憶道,節制閘所在區域的岩層堅硬,需要不斷爆破。當時爆破技術較為落後,打眼、製作引葯、裝葯、引爆都依靠人工進行,十分危險。每次實施爆破,高性寬都在現場指揮。

「工地上沒有房屋,大家用油氈搭建工棚。梅雨季,外面下大雨,棚里下小雨,有時候連續半個月被子都是濕漉漉的。」劉定生介紹,酷暑時節,高性寬堅持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用鐵鍬攪拌混凝土,肩挑背扛砂石料,每個月只休息兩天。高性寬戰天鬥地的樂觀精神,感染了大家。經過整整兩年的艱苦奮鬥,1979年10月,磨刀磯節制閘提前建成。

1964年11月,高性寬轉業至鄂城縣供銷社。此時,高性寬的大女兒高水蓮7歲,二女兒高水香3歲,妻子沒有工作,母親體弱多病,養活一家五口的重擔都落在他一人身上。按照當時的政策,高性寬是轉業幹部,妻子可隨遷安排工作。高水蓮回憶,當時鄂城縣供銷社準備將母親安置到供銷社下屬幼兒園工作,而父親得知單位另一名職工家中有6個孩子,生活更困難。於是,父親反覆做母親的思想工作,將幼兒園的工作機會讓了出去。

淚目!93歲抗戰老兵骨灰中發現3枚彈片晶體 - 天天要聞

高性寬的戎裝照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每家其實都很困難。」高水香介紹,直到姊妹三人都參加了工作,家庭狀況才得以緩解。剛開始,姊妹幾人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也有埋怨,後來漸漸釋然。「自己苦點累點沒有啥,再困難也不能給組織添麻煩。」這是高性寬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985年8月,高性寬在鄂城縣水利局副局長崗位上離休。離休後,他依然閑不住,經常參加所在小區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小區鄰居吳合年介紹,2018年,老舊小區維修改造期間,施工方準備拆除小區中央花園,遭到居民強烈反對。時年86歲的高性寬在跟施工方溝通無果後,及時將居民的訴求反映至相關責任單位。經過反覆溝通,小區中央花園保住了。

「不平事敢說,不平事敢管,是街坊鄰居們對他的一致評價。」81歲的小區鄰居王爹爹說,高性寬嗓門亮、性情烈、熱心腸,街坊鄰居私下裡給他取了一個親切的綽號叫「高大炮」。小區里還流傳著這樣一件趣事:2010年前後,一個小偷盜竊腳踏車時被「高大炮」發現,他一聲怒吼,小偷被嚇得連滾帶爬,逃出小區。聽聞「高大炮」去世,街坊鄰居們心情都很沉重,一些鄰居自發前往殯儀館為他送行。

「父親講話嗓門大,是因為在戰爭中留下了創傷。」高水蓮介紹,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枚炮彈在父親身邊爆炸,他耳膜被震破,血流不止。儘管父親被戰友從泥土裡扒了出來,但是耳背的毛病卻伴隨了他一生。高水蓮回憶道:「父親先後4次負傷,直到去世,身上還有3塊彈片沒有取出,其中左膝、右肩胛骨、左掌分別有1塊彈片。颳風下雨的時候,父親的舊傷經常發作,疼得滿頭大汗。」

「上了年紀後,岳父身體大不如前,但他老人家堅持只要吃藥管用就不打針,只要打針管用就絕對不住院。他覺得住院是在花國家的錢,不想給國家添麻煩。」高性寬小女婿宋德明說。

從部隊到地方,從在崗到離休,高性寬把槍林彈雨中的無畏衝鋒轉化為在平凡崗位上的無私奉獻。近年來,鄂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常態化走訪慰問當地老兵,收集整理他們的參戰經歷和英雄事迹。在查閱檔案過程中,工作人員了解到高性寬曾立下的赫赫戰功,深受震撼。當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肖俊向高水蓮告知其父高性寬的立功情況時,高水蓮驚訝不已,同樣感到驚訝的還有高性寬的二女兒高水香和小女兒高水清。她們只知道父親南征北戰,是一名參戰老兵,但是從未見過父親的軍功章和立功證書,也從未聽他說起過這些赫赫戰功。

「這3枚彈片與父親生死相依70多年,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是父親榮耀與功勛的見證,也讓他嘗盡了苦頭。今天起,父親終於不再受病痛折磨了。」5月7日上午,高性寬老人的女兒將高性寬的10多枚紀念章、3枚彈片以及戎裝照等遺物捐贈給鄂城老兵紅色記憶館。

老兵走了,留下了3枚特別的「戰功勳章」,無聲講述著他的本色人生。

(中國國防報·中國軍號出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影響深遠,但類比到車圈,不免有些『望文生義』之嫌。」 文 / 巴九靈 汽車行業似乎正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收緊。 帶動這種氛圍的,是一則尋不見來源....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聞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據媒體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顯示,德國政府計劃加快國防採購,以便使軍隊做好戰鬥準備。該文件稱,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絕不能因過於複雜的採購程序或冗長的授權流程而失敗」,同時警告稱,俄羅斯的軍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烏克蘭。此前德國總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項預算框架,預計德國的軍事總開支將從2025年的950...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無論特朗普是否會出現在9月3日的閱兵儀式上,就全世界來看,正義必勝!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計劃邀請特朗普參加九三閱兵儀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如此問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上周國新辦介紹了關於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外國領導人的情況和安排。你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 天天要聞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今年11月,曾經的八路軍女戰士付瑞芝將迎來百歲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戰鬥中的烽火硝煙,抗戰歲月無疑是濃墨重彩且令人銘記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東臨沂蒼山縣(今蘭陵縣)湧泉村。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聞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說長安的荔枝,我大吳越的楊梅表示不服。 當真不服。明朝的李東陽稱楊梅「價比隋珠」,因為在京城想吃到它實在不易——荔枝運到京城,不過是「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