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2021年10月10日13:23:02 歷史 1692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楊士奇)

楊士奇同志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童年。

一歲喪父,母親改嫁。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這世上有很多事情本來就是無可奈何的,所以當時身在襁褓之中的楊士奇表現的很平靜。

他一來不哭,二來不鬧,很乖巧地就跟隨母親改嫁給了同鄉一戶姓羅的人家。

隨母改嫁,名字自然也要跟著更改,於是本家娃變成了他家娃,楊士奇變成了羅士奇。

但自從楊士奇長大成人之後,每逢祭祖,他總是在祠堂里按照楊家的禮儀去祭奠本家楊氏的先人。

他的母親知道兒子的行為之後,非常擔憂,咱們娘倆吃人家的,用人家的,住人家的,你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啊。

但楊士奇的繼父羅性卻並不在意,甚至一度讚揚自己的這個繼子是個有氣節的人。

這是楊士奇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他幸運的地方在於,繼父羅性是洪武年的舉人,又在當地做同知,也算朝廷命官,素有文化,所以他體恤這位年輕人思念本家的心情。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羅性)

他的不幸在於,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士奇的原生家庭是支離破碎的,他沒有一個完整的家,自然也感受不到來自親情的溫暖。

作為繼子,他在家裡的地位不能算低,但也絕不算高,所以萬事終究要靠自己,想要擺脫寄人籬下的命運,只能自謀出路。

什麼出路呢?

士農工商,若身無一物,致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做生意需要啟動資金,種地需要朝廷規劃土地,想要做個手藝人,若在行業里沒有師傅肯傳授技藝,那說什麼也是白搭。

在古代,社會地位最是涇渭分明。

北宋詩人汪洙有詩為證: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意思就是,人生在世,有各行各業,但論起本身的價值和發展前途來,還是讀書最有出息。

讀書品高,但讀書的成本相較於其他行業卻是最低的。

有書學書,無書自學。

但和那些明朝初期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光芒的文臣們不同,他入仕的方式並非像解縉楊榮之流,加入浩浩蕩蕩的科考大軍,他有他自己的野路子。

科考,在古代實在是一件十分耽誤時間的事兒。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科舉制度)

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但大部分士子們從勤學苦讀到入仕當官,又何止用了十年。

有人五次科考,連連落榜,有人勤學二十載,不過是個鄉間貢生。

如此說來,我們歷史上著名的范進同志當年不過中了個舉人,就幾欲發瘋的行為,倒十分可以理解了。

從寒門士子到朝廷大員,這是一段極為漫長的路。

但對楊士奇來說,別人走了十年的路,他只走一個小時。

楊士奇從沒參加過科考,但他天資聰穎,學東西一學就會,五歲識千字,八歲背唐詩,十二歲熟讀四書五經,十八歲各類經史子集倒背如流。

雖然,楊士奇本人並不知道倒背如流究竟有什麼用。

儒學繁雜,有些書正著看尚且十分難以理解,倒過來背又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無論如何,年少多才學,讓楊士奇在十里八鄉出了名。

建文年間的某一天,明惠帝朱允炆同志突發奇想,認為閑著沒事兒,應該給自己的的爺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修一部史書,畢竟爺爺是開國皇帝,一生傳奇,開局一個碗,靈活組排上王者,寫本書記錄一下,後世傳頌,順便賺一波版權費總是不虧的。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明惠帝朱允炆)

於是朱允炆把工作交給了自己身邊的一群文臣們。

建文皇帝身邊最得力的文臣有三位,分別是,翰林學士方孝孺、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

三位大臣都是當世大儒,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

對他們來說,別說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個傳記,就是讓他們重修《元史》,問題也不是很大。

但關鍵在於,三位大臣另有工作,實在分身乏術。

他們一來要幫助皇帝積極削藩,把皇帝的這些叔叔們挨個收拾一頓,二來還要提防北平城的燕王朱棣造反,所以寫書這事兒,他們實在是沒有時間。

但皇帝交代任務,大臣們不能說不好意思,幹不了,我沒時間。大臣們就算再忙,也得硬著頭皮把任務接下來。

任務到了文臣們的手裡,大家決定,自己沒時間,完全可以在民間找點外援嘛。

槍手還不是一找一大堆?

雖然說術業有專攻,但民間保不齊也有奇人,於是一來二去,楊士奇走入了大臣們的視野。

這是楊士奇和大明王朝的第一次觸電,因為才學出眾,他被推舉為《明太祖實錄》眾多編撰者中的其中一位,由此,他得以進入翰林,任編撰官。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翰林院)

朋友們,編撰官,正式的叫法,就是翰林編修。

科普一下,科舉考試中,只有獲得了全國第二(榜眼)或第三名(探花)才有可能被朝廷授予翰林編修的職位。

請記住,這還僅僅是有可能。

楊士奇同志鄉試、會試、殿試統統沒參加過,卻一蹴而就,直接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正七品官員。

這件事在史料上只被記載在史書中一個非常不為人知的角落裡,似乎無關緊要,又似乎是小事一件,但對當時天下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奇蹟。

遭遇此番人生變化,按理說楊哥的心裡總該有點內心波動,但楊士奇卻一如既往, 表現的十分平靜。

是的,平靜。

這是我在描述楊士奇時,用到的最多的辭彙。

因為我翻遍史書,很難看到有關楊士奇感情變化上的描寫。

他即不開心,也不難過,即無狂喜,也無失落。

進了翰林院,他還是那樣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老老實實的編撰《明太祖實錄》。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明太祖實錄)

是的,雖然能在數以萬計的讀書人中被朝廷選中,但編修史書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兒。

要怪,就怪朱元璋同志的一生實在是太過傳奇了。

童年放牛郎,少年當和尚,青年搞起義,中年當皇帝。

一幕幕的跌宕起伏,一段段的傳奇歲月,直把楊士奇寫的昏天暗地。

但楊士奇沒等寫完《明太祖實錄》,大明朝就變天了。

北平城的藩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要把自己的親侄子拉下馬。

這實在是在情理之中。

我以前一直說,朱棣雖然很想當皇帝,但他並不是很想造反。

當皇帝是夢想,而不想造反是現實。

但奈何自己的好侄子朱允炆逼的太緊,周王、代王、齊王、湘王要麼被廢,要麼被殺,眼看屠刀懸頸,就要落到自己頭上,不反也得反了。

絕境仍有生機,死戰或可破敵。

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之下,朱棣一路高歌猛進,搞了整整四年的造反事業,居然真就把朱允炆給打跑了。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兒就是建立內閣。

這實在是皇帝的剛需,作為一名並不安分,喜歡四處征戰的帝王,朱棣急需一批專業人才來幫他分擔繁雜的國家事務。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內閣)

於是皇帝在翰林院精挑細選,選出了七個人。

這七位幸運兒分別是:解縉、胡廣金幼孜、胡儼、黃淮,楊榮,還有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楊士奇。

解縉素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稱,其人恃才傲物,張狂且不自知,皇帝雖然肯重用他,但卻並不信任他。

胡廣、胡儼、黃淮三人資質平庸,屬於是在內閣打醬油的存在。

金幼孜雖然很有本領,但他本人更專註於經史子集的研究,而並非政治,所以也很難有什麼為人稱道的建樹。

內閣里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只有楊榮和楊士奇。

彼時的楊榮和楊士奇不知道,未來,同樣還會有一位叫做楊溥的大臣加入,而他們三位,將會組成一個被後世稱之為「三楊」的內閣天團,在大明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大放異彩。

當然,這是後話了。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明成祖朱棣)

作為皇帝,朱棣經常找來內閣里的這些大臣們談話,一來了解一下各位大臣的工作情況,二來皇帝也有煩心事,也有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難題,想要和臣子們傾訴。

皇帝找來解縉,解縉十分不客氣,要麼就是批評,要麼就是指點,一點建設性的意見也沒有。

皇帝找來黃淮,黃淮是個老實人,不管皇帝說什麼問什麼,他始終奉行一條原則,那就是,多磕頭少說話。

剩下的內閣成員,胡廣、胡儼、金幼孜,和皇帝聊天,張嘴儒學道義,閉口引經據典,很難和皇帝聊出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楊榮同志倒是一把治國安邦的好刷子,但楊榮主管軍務,大部分時間都隨軍出征,極少在內閣里值班。

所以朱棣所能倚靠或信賴的,只剩下楊士奇。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在朱棣和楊士奇身上體現的可以說是淋淋盡致。

楊士奇和皇帝聊天,皇帝聊的開心,升職加薪不在話下,但稍有不注意,觸了皇帝了霉頭,隔天就得被皇帝下旨抓到詔獄裡去。

明代的詔獄,是凌駕在國家法律上的特殊存在,刑部不敢管,大理寺管不了,都察院管不著。但凡進了詔獄,非死即傷。

楊士奇當然也因為很多原因進過詔獄。

和皇帝談話言語不恭,入詔獄十日。

輔佐太子(朱高熾)失職,入詔獄五日。

但不管去了幾回詔獄,最後都得被朱棣給撈出來。

因為楊士奇在為臣之道上,是頗為皇帝喜愛的。

他在內閣當值的日子裡,奉行一條守則,那就是保密。

他知道,皇帝身居高位,是萬民之尊,但皇帝也是這世上最孤獨的人。

皇帝實在是很難信任別人,因為任何人都不會拿皇帝本人當朋友。

皇室親貴們都分封在全國各地,皇帝見不著也說不著。

朝廷大臣們表面上對皇帝畢恭畢敬,一見面就高呼皇帝萬歲,但他們真的希望自己活一萬歲嗎?

不一定,因為在封建帝制時代,臣子們和帝王大都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算計的關係。

皇帝狠,大臣們爾虞我詐更狠,皇帝壞,大臣們勾心鬥角更壞。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明思宗朱由檢)

這種情況在大明兩百多年的歲月里不斷惡化,乃至到崇禎皇帝一朝,皇帝竟然氣的跳腳,表示大明文臣皆可殺。

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也希望有個人可以說說心裡話。

但皇帝又不能露怯,又不能在臣子們面前過多的展露自己的情感,所以皇帝急需一個能替自己保密的人。

楊士奇就是這樣的人。

每每和皇帝徹夜長談之後,楊士奇只要出了宮門,必然緘口不言,聊了什麼,說了什麼,親如父子兄弟,他也是決然不肯告訴的。

如此說來,他是一個十分值得信任的人,他也是一個讓朱棣十分放心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就是朱棣的情感樹洞。

而這,正是楊士奇在大明王朝屹立多年而不倒的原因。

同時期的解縉,名氣比他大,才學比他淵博,論功績,編撰《永樂大典》更是無出其右,但解縉的命運卻是悲慘的。(被皇帝殺害)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解縉)

而兩人命運的不同,原因不外乎一點,解縉的才學已經讓他不知所以,而楊士奇卻深刻地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

做臣子,要有做臣子的本分。

有時候,皇帝需要的並非是你多優秀,多有政績,多有功業,皇帝只需要你足夠忠誠。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楊士奇為帝王少師,輔佐帝王兢兢業業,不敢怠慢。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楊士奇入主內閣,成為大明首輔,更是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而到了年幼的英宗皇帝朱祁鎮即位時,他更是聯手楊榮、楊溥,組成了大明最強「三楊」內閣團體,總理朝政,決策國事,成為了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

楊士奇:明王朝的「文臣發動機」,明成祖朱棣的專屬「情感樹洞」 - 天天要聞

(三楊)

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士奇無疑是那個時代里做得最為成功的文臣。

什麼叫成功?

胡惟庸那種權傾朝野的人物不叫成功,像解縉那樣曇花一現的人物也不叫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千帆過盡我猶在,一將功成我不枯。

而楊士奇,正是這樣的人。

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楊士奇因病去世,時年八十歲。

八十年,他用自己的可靠和堅實,開拓了自己的輝煌歲月。

八十年,他更用自己獨特的官場經驗和為人智慧,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綺麗的句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 天天要聞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點擊收聽:撰  稿:段  裕、葉  剛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從駐新疆的一兵團六軍選調幹部組建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那個時候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正準備集體就地轉業,很多指戰員對新組建的人民空軍心馳神往。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趙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趙予征趁著趙予征來...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行唐末—五代、清、民國金銀錠入藏儀式。左為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右上為清代「湖北鹽厘局薛永陞」五十兩銀錠,右下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生產的金錠。(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保留了船形錠的原始狀態,使今人可以直觀了解此歷史階段大宗商業交易的...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新京報訊 據中國海警消息,作為海上禁毒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海警局以「凈海」「凈邊」「禁毒兩打兩控」等緝毒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為主攻方向,重拳打擊懲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動。2019年6月至今,各級海警機構海上繳獲毒品8.729噸(冰毒3.066噸、氯胺酮2.136噸、可卡因2.322噸、大麻0.778...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 天天要聞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形象在後世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中往往被賦予了諸多負面標籤。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尤其是《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可以發現董卓早年的形象與性格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單一和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