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老照片,拍攝地點是朝鮮戰爭結束後一處雙方交換戰俘的場所。畫面上是一位失去了雙腿的志願軍戰俘,拄著拐杖,懷著一種忐忑而又興奮的心情,走向祖國的懷抱。由於年代已久,我們已不知道這名畫面中的英雄是誰了。但是,他讓我們想起來了,在70多年前。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也參與了朝鮮戰爭。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當中許多英勇鬥爭的事迹沒能很好宣揚;他們在鬥爭中壯烈犧牲的烈士沒能得到應得的榮譽和尊重;有些經過頑強鬥爭返回祖國的英勇戰士,歸國後卻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他們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特殊群體,他們就是歸國的志願軍戰俘。
翻看歷史的資料,絕大部分志願軍戰俘都是在彈盡糧絕、或者受傷的情況下被俘的。不幸被俘的志願軍官兵身陷囹圄時,他們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繼續同敵人進行殊死搏鬥。
當年,美帝國主義拉不下臉承認自己在戰場上的失敗,它竟然違背自己簽署的《日內瓦戰俘公約》,提出了所謂的「自由遣返」方案遣返戰俘。用各種慘無人道的手段從精神上肉體上折磨直至殘殺手無寸鐵的要回歸中國大陸的戰俘。
在敵人殘酷的甄別下,兩萬多名的志願軍俘虜,最終回國的卻只有六千多人,剩下的大部分被遣返到了台灣,一部分慘死在異國。
面對兇殘的敵人,戰俘營中的共產黨員成立了「共產主義團結會」、「回國同志戰鬥總部」等戰鬥組織,帶領廣大被俘戰友,為爭取返回祖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52年10月1日,他們為了歡慶建國三周年,志願軍戰俘們用自己的鮮血染制了十面五星紅旗,傲然升起在戰俘營的上空。惱羞成怒的敵人竟然出動坦克碾壓、使用輕重機槍、手榴彈、毒瓦斯和火焰噴射器對手無寸鐵的志願軍戰俘們進行瘋狂的屠殺。50多名勇士前仆後繼地用胸膛築成一道道鐵牆,護衛著國旗的莊嚴,而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實現了他們「以死報國,死而無怨!」的誓言!
他們的赤膽忠心,永昭日月!
他們無愧於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當然,在戰俘營里,既湧現出許多鐵骨錚錚的真英雄,真漢子,也出現過一些貪生怕死的膽小鬼;還有一小撮如李大安等喪盡天良的叛徒。那些叛徒有的已受到應得的懲罰,有的逃到了台灣。也許他們當中有些人至今仍苟延殘喘,但無論他們逃到哪裡,他們都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中華民族子孫萬代所唾罵。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們黨及時糾正了這一歷史的謬誤,為所有歸國的志願軍戰俘平了反,落實了歸俘的政策,安置了工作,並幫助他們治癒身體上精神上的創傷,使他們可以放心地安度自己的晚年。
讓我們向這一個被歷史遺忘的特殊群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