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劇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將軍們大呼一聲「攻城」,千軍萬馬一場廝殺,攻破了城池,一座城就換了人統治。
很多人對中國古代城市形狀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方形」,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古代城池如何選址?又有哪些防禦建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城池。
古代城池的形狀
我國的古城,70%以上的城池平面都做方形。首先是方形最便於建設。城牆之內的面積更為規整,也有利於對城內土地劃分。在建造時所需要的測量技術和工程技術是最低的。
隋代的大興城,也就是唐代的長安,近乎於規整的長方形,但如此宏大的城市其興建時間僅僅9個月;稍後興建洛陽,其修建時間也只有10個月。這兩座規模宏大的都城修建得如此迅速,應當與其採用了最為簡單的方形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採用方形或者近似於方形的都城,還有曹魏鄴城、北魏洛陽、東魏北齊鄴城、北宋開封、元大都等,它們或是完全新建,或是在原有城市基礎上規劃新建的。此外,歷朝歷代新建的地方城市以及漢代的邊塞城堡、明代的衛所、清代的滿城,大都也是方形。
很多城池在發展中,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變形」,也有很多因為地形原因,因地制宜出現的不規則形狀。總體來看,中國古代城市的形狀多樣,但以方形為多。
古代城池選址
中國的風水思想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強調「天人合一」「聚氣」的風水學理論,對歷朝歷代帝都的選址、宮殿的建造,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古代城池的選址很大方面也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古代統治階級對整座城市的選址及布局有著決定性的因素。為了能長久統治,都城選址會選擇比較有重要軍事戰略區域。
古代城池的選址,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古代建設城池時,把大河之水引入城中,這樣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整座城市的用水問題。
城市的整體功能布局的區域化、主次化,街道橫平豎直的嚴謹布置,及中軸線的設置要求,都很清晰的顯示出儒家的尊卑、主次思想。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城池
長安是西安的那裡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周、秦、漢、隋、唐這幾個強盛的黃金時期,都城都是在長安。
如果以面積來劃定城市的大小,長安城在唐朝時期有87.27平方公里。如果以人口來劃分城市大小,在唐朝時期長安城有185萬人。鮮花怒馬少年時,一朝看盡長安花!
古代城池那些防禦建築
在我國歷史上,城池的城牆都是用土做成,明朝之後國力強盛,才出現磚城,也就是用磚塊砌成的城池和城牆。磚塊砌成城牆非常牢固,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禦能力。古人對城牆的結構、城門的設置、瓮城的建設都有系統的規劃。
城門與城樓是每個城池必不可少的,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百姓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後必須設立城門,有了城門自然就會有城樓,一個城池的東南西北城牆都會設立城門,有的一面會設立好幾個城門,每個城門上都會建城樓。
古人在城池建成後,一般會在四面每個城門都建築瓮城。瓮城相當於一個小型城池,人們在進入城門之前,都要經過這個瓮城,瓮城的設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城門。
瓮城的防禦能力很強,它的設計可以說是中國城池史上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獨有的建制,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對城池都起著重要作用。
敵軍想要攻擊城牆,一般需要先進入瓮城,使自己陷入一個四周都是高牆的密閉空間里,遭受城牆上的守城士兵各個方向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想辦法攻破城門十分艱難。
大多城池都會設置角樓,角樓的設置主要跟城池所處的位置、周圍的環境、防衛方式以及戰略要求等方面決定的。
角樓建立在城牆的轉角處,方形或圓形的平台,主要觀察四面八方的動靜,為了防衛、保衛全城、皇城的安定。
硬樓為方形台或者六角形台,一般建在城牆之中,向外凸出。團樓為圓形台,和硬樓一樣,也是建在城牆之上,只是建在轉角部位。
城池中敵樓的建設較多,供各段城守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則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之用。
敵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城牆之上,城台也不突出,另一種是單獨在城外西北角二三十米的地方建立。
女牆指的是城牆上方的防護性矮牆,在城牆內側持平,稱宇牆,城牆外側呈凹凸狀,稱牆垛。
女牆是對城牆上方的士兵的實質性防護,減少他們遭受城下敵軍攻擊的概率以及防止從高牆上掉落,是中國城牆最基本的建築之一。
古代戰場上,每一次戰鬥基本上都是圍繞城池進行的,不停的進攻城池,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部隊有充足的戰鬥力。
古代城池是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綜合產物,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梳理現有建築行業的亂象和文化的缺失與斷檔,最大程度創造集多種功能和需求為一體的建築文化實體空間。強勢連接建築、文創、文化行業上下游企業和專業學術人士,聯動相關部委和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傳承建築文化。
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