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自濟南戰役以後的去向成為許多文章討論的焦點,有說被粟裕罷官了,有說因為沒有當上華野司令而賭氣「養病」。這此說法都沒有根據,真實情況是許世友留在山東繼續擔任指揮山東軍區部隊完成解放山東全境的任務。
抗戰初期的許世友
濟南戰役以後,許世友沒有率領他的山東兵團參加淮海戰役(由政委譚震林和副司令王建安指揮參戰)。1949年2月6日整編第三野戰軍時,許世友任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兵團司令位置由原副司令員王建安繼任。他也失去了參加解放南京、上海等重要戰役。
當時的山東軍區高於兵團建制。
歷史上有四個山東軍區。
第一個山東軍區成立於1942年1月,其前身是由山東地區八路軍游擊隊組建而成的山東縱隊,黎玉任政治委員(司令員空缺)、王建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此時許世友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第二個山東軍區成立於1943年3月,第115師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奉命合併組成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蕭華任政治部主任(林彪、蕭勁光曾於1945年8月被分別任命為司令員和副司令員但均未到職),許世友仍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第三個山東軍區成立於1945年10月,羅榮桓率山東軍區機關大部及主力部隊陸續開赴東北,北上山東的新四軍軍部正式兼領山東軍區,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治委員、張雲逸和羅炳輝任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許世友仍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第四個山東軍區成立於1949年2月,張雲逸和許世友先後任司令員、康生和舒同先後兼任政治委員,下轄膠東、渤海、魯中南軍區和濟南警備司令部、徐州警備司令部、昌濰特區等單位。該軍區於1955年2月改劃為濟南軍區,是全軍十二大軍區之一。
許世友離開指揮位置從1948年9月24日開始,公開的說法是在膠東「養病」,其山東兵團司令一職由王建安代理。在重建山東軍區以後,許世友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幾個月後,張雲逸調任華南分局第二書記(後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和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許世友接任山東軍區司令員。
歷史來看,山東軍區的位置一直是戰略區的級別。即使在成立第三野戰軍後,新組建的山東軍區司令張雲逸是原新四軍第一副軍長(期間代理新四軍軍長)、中央委員、華東軍區副司令(此位置高於粟裕的華野副司令)的職位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政委是中央政治局委員、華東局副書記兼山東分局書記康生。
許世友因鬧情緒稱病不參加淮海戰役的可能性不大。
許世友和譚震林率領的華野內線兵團又稱華野野戰兵團,此時陳毅和粟裕的外線兵團已更名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和東南野戰軍。在許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在完成膠東保衛戰後展開了大反攻,參加發起了周村戰役、濰縣戰役(膠濟鐵路)、兗州戰役(津浦鐵路)、濟南戰役等。濟南戰役後,許世友繼續回膠東養病,沒有參加研究淮海戰役的曲阜會議。在此後發起的淮海戰役中,山東兵團司令由副司令員王建安代理。此舉被許多人解讀為許世友裝病或與粟裕有矛盾。
其實華野戰將們與粟裕有矛盾的不僅是許世友,比較明顯的還有宋時輪和葉飛。有種說法是中央當時想以山東兵團為基礎重新組建華東野戰軍,許世友任司令員。由於1948年9月底陳毅和粟裕堅持東南野戰軍重回山東,才由陳毅任華野司令而使許世友不滿,此種說法雖然與許世友回膠東養病的時間吻合(許世友回膠東養病與陳毅的東南野戰軍回歸都是1948年9月底),但許世友在9月24日還在山東兵團宣讀嘉獎令,沒有參加1949年10月4日召開的曲阜整風會議。顯然是在宣讀完嘉獎令後就離開了,沒有再回來參加會議,應當是因病而非它因。
有人提出曲阜會議整風是針對許世友,其實是錯誤的。
中央軍委1948年10月30日給華東局下令整風的電報很清楚:「漱石同志:自中央子虞電至今已九個月,未寒電至今已兩個半月,華野前委書記對於執行中央請示制度及在軍隊中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反對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經驗主義與游擊主義的惡劣作風,至今沒有表示態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問題上失去主動性,落在一切兵團之後,實屬不合。你是華東軍區及華野全軍的政治委員,現責成你傳達中央意旨,處理此問題,並以結果告為盼。軍委三十亥。」
當時的華野前委書記是粟裕,軍委點名嚴厲批評的主要是粟裕的不請示不彙報,當然也包括粟裕的外線兵團不僅戰績不佳而且內部矛盾較多。事實上整風重點是陳士渠和唐亮第三兵團的3縱、8縱和10縱。而且許譚兵團已在一月完成了三查三整,粟裕的一兵團已在河南濮陽進行了整軍,只有陳唐的三兵團需要補課(按陳毅的說法是三縱驕橫,一、四、六縱驕傲自大,八縱較好,十縱私自北渡黃河)。顯然粟裕當時指揮的外線兵團問題很多。
十縱司令宋時輪與粟裕的矛盾在於1947年8月宋時輪的十縱在外線兵團的指揮下與國民黨邱清泉兵團作戰,因接參謀長陳士渠命令被迫北渡黃河(損失1500餘名官兵,4000多名隨軍民工500餘匹騾馬)。後來在曲阜會議(1948年10月5日~11月3日)整風中受到批評被撤職(留任),此次會議是鐃漱石主持,因粟裕沒有察明參謀長陳士渠有令的事實(1995年11月,陳士榘《天翻地覆三年間:解放戰爭回憶錄》一書中回憶中有「不料,狡猾的敵第五師突然出現,同第八十四師合力進攻,將我第十縱隊逼進黃河與東平湖之間的狹窄地帶,處境十分被動。為了擺脫這一局面,我和唐亮令第十縱隊立即集結部隊,搶渡黃河,撤到北岸。」)宋時輪因此感到委屈並對粟裕不滿,兩人的疙瘩直到最後也沒有解開。
許世友和戰士演習少林棍術
一縱司令葉飛與粟裕的矛盾由來已久。劉英是紅軍的高級將領,曾任紅一方面軍師政委。1935年率浙南挺進師進入浙江,任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兼閩浙邊省軍區政治委員。臨時省委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兼團省委書記。由於葉飛原為閩東特委書記兼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委員等職,而新的閩浙邊臨時省委是由劉英和粟裕的挺進師和閩東特委及獨立師組成。浙南遊擊區和閩東遊擊區雙方都有些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在由劉英還是黃道(抗戰時被害)擔任臨時省委書記上發生了分歧,葉飛宣布閩東特委退出臨時省委。1936年秋天,劉英以臨時省委的名義給粟裕送來一封信,要粟裕乘與葉飛見面的機會,把葉飛押送省委,並派來一支武裝監督執行。一天晚飯後,當葉飛和陳挺(閩東獨立師團長)參加粟裕宴請時,被繳械扣押。押解途中遇國民黨軍襲擊時逃走。此後葉飛被開除黨籍,粟裕在後來的回憶錄說:「扣押葉飛同志導致了閩浙臨時省委的解體」。劉英於一九四二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犧牲。此事《葉飛回憶錄》、陳挺和黃烽回憶錄《閩東健兒征戰錄》、原福建省軍區副政委鍾大湖回憶錄《血火征程》、《大將粟裕》等書中均有不同的記述。一種說法是怪罪於粟裕,另一種說法是粟裕「違心」扣押葉飛,還因葉飛逃跑而得罪了劉英。
葉飛與傑裕矛盾還有一種說法。孟良崮戰役動員時,葉飛不到會,後又以兵力不夠為由不肯擔任穿插。後由葉飛指揮三個師擔任主攻,戰果不理想受到陳毅批評。而且葉飛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談及粟裕基本都是用「協助陳毅」或參預指揮等字眼,表明兩個人雖然從新四軍到華野及第三野戰軍都在一起,確實存在矛盾。而時任一縱司令員的葉飛「因病」沒有參加淮海戰役;其縱隊由副司令員張翼翔、劉飛和政委譚啟龍指揮。
許世友在濟南戰役前就在膠東養病,戰役後又回去繼續休養(如果是戰前沒有病而是戰後稱病則問題更大。而且他連準備淮海戰役的曲阜會議都沒有參加。)
粟裕撤許世友的職務是開歷史玩笑。
粟裕是於1948年9月底以東南野戰軍副司令和一兵團司令的名義重回山東的,在1948年曲阜會議上才決定重建華東野戰軍並由粟裕代司令員。而當時許世友的山東兵團或稱華東野戰兵團與粟裕並沒有隸屬關係。粟裕的部隊隸屬於劉伯承鄧小平的中原局,而許世友的部隊隸屬於鐃漱口石的華東局。要撤許世友的兵團司令不僅粟裕,連鐃漱石也沒有這個資格。因為華東野戰兵團及山東兵團在濟南戰役後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其中有一段時間歸鐃漱石指揮)。從管豁權上,包括回到山東粟裕的部隊也歸鐃漱石的華東局和華東軍區領導。
山東兵團四個縱隊參加淮海戰時,王建安的職務是副司令代司令員,兵團司令仍然是許世友。只有在許世友調任山東軍區後,王建安才升任七兵團司令員。
許世友指揮山東軍區擔任解放山東全境的任務。
指揮發起即青戰役。
1949年2月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進攻階段轉為與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階段。國民黨的主力已大部被殲,華東、中原地區及長江以北之敵向江南潰退,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已經解放。這時,山東境內還有青島、即墨及長山列島仍在國民黨軍隊手裡所盤踞。為此,解放軍主力準備渡江作戰的同時。1949年4月25日,山東軍區向中央軍委提出準備發起青(島)即(墨)戰役,以配合主力部隊在江南的大進軍。
1949年4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擬發了《同意對青島舉行威脅性攻擊》命令,批准山東軍區發起青即戰役,解放青島。同時要求參戰部隊「避免與美軍作戰」,因為青島作為美軍海軍基地,常年駐紮美西太平洋艦隊10-15艘軍艦和海軍航空兵3個中隊,為旅級單位。(美軍部隊後來在5月4日主動撤離)。
駐守青島一帶的是國民黨第十一綏靖區(兵團級,司令劉安祺)的三十二軍、五十軍、海軍第二軍區等海陸空部隊,人數在5萬人左右。山東軍區所屬地方部隊大批補充野戰軍,準備渡江作戰。青島附近我軍作戰部隊主要是1949年2月組建的三十二軍和膠東軍區警備部隊,可以參戰部隊只有12個團,兵力在3萬人左右。因此,華東軍區5月28日致電山東軍區,擬調24軍配屬野榴、機械化團加強進攻青島力量。
進攻青島的主力是歸山東軍區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二軍。軍長譚希林、政治委員彭林,副軍長劉涌,參謀長趙一萍。戰鬥於1949年5月3日打響,6月1日佔領青島,成立了青島警備區。
指揮發起長山列島戰役。
長山列島位於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中,由南北長山島、砣磯島、大小黑山島、南北隍城島、廟島等10個有居民的大島和22個無居民的小島組成。1947年10月被國民黨軍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時被國民黨第8軍佔領,後由海軍接防設「長山島巡防處」。
青(島)即(墨)戰役結束後,山東大陸全部解放,長山列島成為國民黨軍在北方的唯一基地,駐軍1600餘人。有運輸艦兩艘、炮艇八艘及雷達探測器等設備。
國民黨軍,以長山列島為依託,控制渤海灣,不僅時常竄擾沿海地區,破壞漁業生產,而且嚴重威脅著東北、華北、華東三大解放區之間的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
1949年6月22日,山東軍區以張雲逸、康生、許世友、袁也烈的名義,致電華東軍區和中央軍委:「為便於海上交通、奪取蔣匪北方僅有之海軍據點,以鞏固國防,建設海防起見,我們擬派隊攻取長山島」。華東軍區27日複電同意,並加強第24軍72師(師長康林、政委張闖初),協同膠東軍區兩個警備旅攻取。為加強炮火支援,華東軍區調特種兵縱隊榴彈炮13團兩個營北上參戰。中央軍委也於30日複電華東軍區並告山東軍區首長,同意關於奪取長山島的作戰意見。
根據中央軍委及華東軍區的指示,山東軍區由第一副司令員許世友、參謀處處長劉雲鵬、政治部秘書長孫曉風、膠東軍區副參謀長裴宗澄和北海軍分區副政委張加洛組成了前方指揮部,由許世友副司令員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24軍72師、24軍炮兵團山炮營、膠東軍區警備第4、第5旅、特種兵縱隊榴彈炮13團和北海軍分區地方部隊,對長山列島之敵實施渡海進攻作戰。
1949年7月20日,許世友親臨指揮所,命令炮兵部隊向南長山島敵軍陣地進行了一次試炮轟擊。
8月11日19時,進攻部隊分三路從蓬萊登船起航發起進攻,20日長山列島全境解放。此役共軍傷亡224人,共斃敵營長以下200餘名,俘敵營長以下1305名,繳獲各種艦船10隻。
此戰首創了「陸軍打海軍,帆船打軍艦」的成功戰例。為此後我軍用木船渡海,舉行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樹立了信心和積累了經驗。這是解放戰爭中山東戰場的最後一仗,至此山東全境解放。
以上情況表明,許世友養病沒有多久就開始指揮解放山東全境的作戰,並沒有離開戰場。
不能用陰謀史學來解讀歷史人物。
陰謀史學不是真實地反映歷史事件或人物,而是編纂歷史。為了個人的價值觀而故意歪曲歷史事事實,通過貶損、曲解或者用陰暗的心理揣測來評價歷史人物。
事實上,中共歷史上因病離開崗位的領導幹部很多。出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4支隊司令員的徐海東,1941年因病離開戰場休養了15年,1955年仍被授大將軍銜。129師政委林浩因病離開,才有了鄧小平後來接任129師政委。林彪1937年9月因傷去蘇聯治病,回來後一直在延安休養式的工作,直到解放戰爭時才被派往東北。許世友和葉飛都是因病沒有參加淮海戰役,連粟裕在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也因疲勞過度病倒,由參謀長陳士榘代行指揮。1949年太原戰役正激烈時,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也是因病把指揮權交給了彭德懷。林彪、許世友、葉飛、粟裕、徐向前等人雖然因病脫離了戰場,但職務並沒有被解除。中央也沒有重新任命,而是由其它人暫行代理。
在一些人的眼裡,只要離開戰場總要揣測出點故事來,好像這些離開戰場的人既不能負傷也不能生病。即使是鋼鐵也有生鏽的時候,戰爭年代這些出生入死於戰場的人,難免沒有負傷或生病的時候,用人事矛盾或者妄議他們的離開是不公平的。
有人提出許世友的山東兵團幾個主力縱隊在三野成立時劃給了不同的三個兵團,而山東兵團班底一個也沒有留下來,由此說明是對許世友的輕視。如此看的話,粟裕新四軍的老班底縱隊有兩個劃給了山東兵團組成的七兵團,包括新四軍彭雪楓新四軍四師為班底的二縱和粟裕任新四軍一師師長為班底的四縱都歸王建安兵團。
第三野戰軍成立時,山東兵團領導機關改編為第七兵團(王建安、譚啟龍,四個軍),轄21(新四軍班底的2縱隊)、22(魯中軍區3縱)、23(新四軍粟裕任一師師長班底的4縱隊)和35軍(魯中南軍區部隊和吳化文起義部隊)。其中沒有一個是原山東兵團縱隊,只有魯中南部隊與吳化文起義部隊組成的35軍是原山東兵團指揮下的部隊。華野三縱雖然成名於魯中軍區,卻在後來隨粟裕進入外線兵團。
山東兵團和山東軍區部隊七縱和8縱成了八兵團(陳士渠、袁仲賢共三個軍)的25軍和26軍,9縱成了九兵團(宋時輪、郭化若共四個軍)的27軍,渤海縱隊成了九兵團的33軍,10縱和13縱成了十兵團(葉飛、韋國清共三個軍)的28軍和31軍。此時,以膠東軍區武裝編成的第32軍仍歸山東軍區指揮。華東軍區部隊仍有約42萬人,第三野戰軍14個軍約58萬餘人。許世友作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在1953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回國後,1954年2月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1955年3月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1974年1月,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期間,指揮西沙自衛反擊戰。1979年對越反擊戰中在廣西方向指揮邊防部隊勝利地進行自衛反擊作戰。1980年任中央軍委常務委員。
具有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許世友。
許世友是位傳奇人物,在他的身上有許多故事。這位被稱作許和尚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時期任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軍長,長征中又以騎兵司令的身份擔任了紅軍的前衛。抗戰時擔任129師陳賡為旅長的386旅副旅長、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在115師的指揮下遂行戰鬥任務。解放戰爭時期,又在新四軍和華野及華東軍區麾下歷任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張(店)周(村)、昌(樂)維(縣)、兗州諸戰役、濟南戰役、青即戰役和長山列島等重大戰役。建國以後,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志願軍三兵團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司令員。指揮了西沙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東線兵團。他一生敢做敢為,忠誠於黨中央和毛澤東並因此受到一些人的嫉恨。他有多少武功沒有人知道,坊間卻傳得神乎其神。他住的南京中山陵八號是名符其實的試驗田和菜園子,既餵豬,又養魚還養兔子。他「活著盡忠,死後盡孝」,堅持土葬和老母埋在一起。
許世友在山東膠東轉戰16年,娶了個膠東老婆田普。據說離開山東後在選擇秘書時,都要附加一個條件,那就是膠東人。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評價許世友:「軍長參加敢死隊,史無前例。」
中顧委副主任王震評價說:「許世友在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毛澤東說:「許世友是員戰將,陳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許世友。許世友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許世友一生很少講同僚的不是,雖然有些「許粉」和「粟粉」在許世友和粟裕之間造了很多謠,卻沒有一件能找到證據支持兩個人不和。他經歷過紅四方面軍、中央紅軍、八路軍129師、115師,新四軍及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等單位,曾在張國燾、劉伯承、鄧小平、林彪、羅榮桓、陳毅、鐃漱石、粟裕、陳賡、張雲逸等人的手下工作過,即使在他們失寵的情況下,也很少聽到他講這些人的壞話。這些老上級和其他同僚也極少有對許世友負面方面的評價。後來雖然成為政治局委員,但職務仍然是軍區司令員,也沒有上竄下跳。這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新中國官場是不容易的。
許世友離開山東兵團回膠東養病的時間約四個月左右,此期間正打淮海戰役。許世友留任山東軍區而沒有參戰淮海戰役,從而與解放全國的戰略決戰失之交臂,造成了後來一些人的誤解和非議。因為在許多人看來,作為一名戰將,他應當參加所有的戰鬥,否則就是不正常,不知道這屬於什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