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裡,古裝劇的時代背景就像約好了一樣,統統選擇了那個風雅的宋朝。精心的製作演繹下,帶火了一大批角色,可要選取一個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想來非劉濤在《大宋宮詞》里飾演的劉娥不可了。
從《清平樂》到《大宋宮詞》,出身蜀地的劉娥,這位歷史上唯一有機會與武則天並肩的女子,褪下了《狸貓換太子》里惡毒的形象,呼喚著人們,去查找那存於尺牘的關於她真實人生的記錄。
《大宋宮詞》劇照
位重權極,清明自持
「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缺失。」
這是宋史對她攜幼子垂簾聽政十一載的評價。
或許你會覺得用這樣的語言去評價一位古代女子顯得有些虛高,但如果你了解了她的故事,就會發現,劉娥,絕對當得起這一句讚美。
且把瑣事按下不表,只撿幾件要緊的說說。
世人皆知那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交子,出於宋朝人之手,卻不知批准官方發行的人,便是這位劉太后。
而這素來重文輕武的宋朝,能創武舉和武舉殿試,將這科舉改進得文物兼備,也是得益於她的政治頭腦。
只這兩件,對後世影響之大,就足以讓她流芳千古,甚至是披上黃袍做女皇了吧。
但她做的確不僅於此。這位劉太后,聽政以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處理了「天書」事件,下令禁止興建宮觀,遏制了瀰漫朝野的迷信狂熱。
後又創設諫院,了解下情;澄清吏治,嚴懲貪吏;重視水利,整治黃河;興辦州學,紀綱具舉。在其聽政的天聖、明道時期,不僅恢復了真宗咸平、景德年間的發展勢頭,還為仁宗慶曆盛事奠定了基礎,其中許多舉措也成了歷代朝治的典範模板,被後世效仿。
做了這許多的她,其實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女皇帝。
也曾有人諂媚獻上《武后臨朝圖》,還有人勸其仿照武則天建立「劉氏七廟」,但劉娥,卻什麼都沒有為自己爭搏,哪怕她深知如果自己在當時稱帝,其實並無人能阻攔。
當然,一直在朝堂堅強的她,偶爾也會像一個普通柔弱女子那樣,想任性一次。
明道二年,她病重將死之時,提出了要「穿天子袞服拜見祖宗」。於是,祭拜大典上,頂著壓力,身穿改動過的皇太后服制祭拜趙家先人。
這樣的任性,似乎是一種詢問,詢問那些先人,是否認可自己多年的辛苦維持,似乎也是一種宣洩,宣洩自己獨自堅強主持大局的壓力。而這樣無聲又震撼的吶喊,終是成為了她輝煌人生里唯一一次越界之舉。
在此之後,她終於也迎來了自己的彌留之際。正如劇里所演繹的那樣,她還是在死前換回了皇后的服飾,孑然一身,恭恭敬敬地去見她的先帝了。
伶仃孤苦,賣身王府
或許,我這樣描述,你會覺得她定出身高貴,不曾蒙塵,一生幸福,不知人間疾苦吧?
很不巧,事實正相反。入宮前的她日子過得並不風光,甚至可以說是艱難困苦,幾經波折:早年曾賣藝街頭,後又為生活所迫,被夫君賣了身。
就是這個身著嬌娥妝,手批天子注,牢守著趙家的江山社稷,將那天下四海,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女子,也曾經低微得不能再低微過。
要說起她前半生的苦難,得從她尚在襁褓算起。
彼時四川一帶剛歸入宋朝版圖不久,局勢尚且動蕩不堪,百姓度日維艱。
此刻的劉娥雖剛出生不久,但無奈造化弄人,已然早早失去了雙親,養在外婆身邊,凄凄慘慘地長到了十多歲,得了一個「善播鞀」的名號。再後來生活彌艱,她也不曾怨天尤人,而是決心出門做歌女,賣藝為生,自己養活自己。
人生的轉機不經意間來臨。她終於不用再賣藝街頭,而是披上了嫁衣,嫁與蜀地一個名叫龔美的銀匠,並隨後與他一同為生計奔波。
小夫妻二人一路走一路買賣,雖身如浮萍,卻也相互依靠,直到來到宋朝的都城,開封一地,她二人終於被生活打敗。
盤纏用盡,謀生不易,即便劉娥肯吃苦,每日靠著自己「善播鞀」(搖撥浪鼓),招攬生意,卻還是貧困難當。
萬般無奈之下,龔美提出把劉娥賣與富人為妻子的想法,如此一來,兩人就都有活下去的指望了。
劉娥深知這是無奈之舉,權衡之下,也只好同意了這個想法,以期來日。
好在上天終於眷顧了她一次,這一次,劉娥是幸運的。
當時在宋太宗的兒子,趙元休(後來的宋真宗趙恆)手下做事的張耆,得知此事後將她買了下來,並進獻到了王府。
劉娥雖穿著樸素,但是實在貌美,舉止間又有幾分其他女子比不上的風情,同時因為出身的原因,她很小就在社會上行走,小小年紀便懂得了察言觀色。憑藉這些,入了王府的劉娥深受趙元休喜愛。
雖因出生貧寒,暫時還不能得到任何名分,但她終於也不用再為吃穿發愁,生活總算是安穩了下來。
舉薦舊人,不爭不怨
這世上的人,總是共患難容易,同享福難。
但是劉娥卻沒有忘記曾與自己共患難的前夫龔美,甚至並未生出過一絲憎恨之心,反而感慨其是正直可用之人,卻不逢貴人,上進無門。
於是,幾番運作,龔美來到了王府,成為了趙元休的門客。
樹大招風四個字,確實是古人留下的真理名言。劉娥因為受寵而被趙元休的乳母所嫉恨,誣告。一道聖旨,劉娥,被趕出了王府。
劉娥出了王府之後,一直住在張耆家裡。而痴心劉娥的趙元休雖然已經被迫與其他女子成婚,卻還是經常跑到張耆家中與她私會。龔美則成為了王府的武將,時常跟在趙元休左右。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如果說女子沒有名分已經是一種悲哀的話,那麼連府門都不能進,便可以說是一種折辱了吧。即便如此,她也沒有哭鬧,而是默默地,默默地等待著......
直到趙元休繼位,曾被聖旨掃地出門的劉娥才又被另一道聖旨接到宮中。
可惜,出身低微,又一次成了她得到名分的阻礙。但這還是並不影響她得到趙恆(趙元休繼位後改的名字)的盛寵,也不足以讓她意志消沉,哭天搶地,反而讓她感悟頗多,在後宮之中思慮韜晦,權衡盤算。
她像一隻蟄伏的蟬一樣,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那個夏天,等待著那個一鳴驚人的時刻。
七年光陰,說起來短,過起來,卻很漫長。終於,四品美人,成了她晉陞的第一步。
養子垂簾,問心無愧
修儀、德妃。劉娥連連受封晉位。她多年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這一次,她終於可以抬起頭,走在陽光下,走在後宮眾人面前,用一個堂堂正正的身份,接受一切遲到的禮遇。
感念劉娥是孤女,沒有家人的趙恆,讓劉娥認下已經是朝廷重臣的龔美為哥哥,並為龔美改名叫做劉美,晉封閣門祗候(相當於外交部的侍從官),體面地給了劉娥一個有力的「娘家」依仗。
而幾年後,劉娥膝下迎來了一個並不出生於自己腹中的孩子。
這個孩子的生母是一個李姓的侍女。雖然生母地位低下,但趙恆的前五個兒子都連續夭折了,所以他也就成為了趙恆那時候唯一的兒子,大宋唯一的繼承人。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趙禎從小被養在劉娥身邊,過著被寵愛有加的日子,被眾人呵護著長大,並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其實另有其人。
而劉娥也母憑子貴,在皇后去世之後,拿到了鳳印,做了繼後,從一個賣唱女蛻變為了全天下最尊貴的女子。
在這期間,劉美也靠著自己的正直能幹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身居要職高位。
又過了幾年,皇帝駕崩,幼子上位,需太后相攜扶,穩定朝堂。感念劉娥伯樂之恩和多年以來的勸諫權衡的劉美,自然用心輔佐。而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則深知劉娥的才幹與德行,自願追隨無二心。
自此,劉娥開始了自己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至於她與兒子趙禎的母子生涯,其實也並不似戲文所述的那般不堪。
在她死後,趙禎也得知實情,尋到了死於非命的親生母親的墓棺,開棺定睛,卻發現生母穿著皇太后的冠服,面容在水銀的保護下栩栩如生。一句「大娘娘(劉太后)平生分明矣」足夠向天下證明她的清白了。
她的一生就此終了,問心無愧地去見她的丈夫了。
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她早已經變成了一段傳奇,成了一個故事。人們最好奇的,大概就是她為什麼不稱帝了吧?
或許是難排眾議,或許是前車之鑒,也或許,是她念著趙恆。也許,對於她來說,這一生里的大多數時光都是苦澀的,而少有的一絲甜,也都是趙恆給的。
說到底,我們不是她,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真正經歷過的磨難,只能了結揣測,感嘆這名蜀地女子的不易艱辛,一路披荊斬棘。
她的一生,通透而又從容,抬得起頭,也彎得下腰,知人善用,以德報怨,始終無愧於天地,走得坦坦蕩蕩。面對著她荊棘叢生的人生,硬是沒有一句怨懟,還在其中,開出了一朵嬌艷燦爛的花。
花期雖有限,劉娥的傳奇卻並未停止,願我們都能不卑不亢,哪怕身在荊棘叢也要抬起頭,做最驕傲的那朵花。
堅守信念,有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底線。不被慾望挾制,不被全權力迷眼。我想這才是劉娥,最難能可貴之處吧。
《蜀女的品格》專欄
SHE品格的她榜樣正式開啟,第一季我們推出《蜀女的品格》,講述四川歷史上那些奇女子的故事。
成都歷史上曾有許多傑出的女性,她們工詩善文、才華天成,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或有理政之才。SHE品格將開啟《蜀女的品格》專欄,講述「非常之女」卓文君、「女校書」薛濤、「女洙泗」黃峨、「女狀元」黃崇嘏以及賢母王安人、房妙光、左錫嘉等眾多成都歷史名人中的優秀女性的故事。通過她們令人敬仰的才情與人品,她們的人格魅力來生動地詮釋天府文化尊重、包容女性的稟賦。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