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江東小霸王孫策遇刺身亡時年僅25歲。他或許未曾想到,自己臨終前將基業託付給弟弟孫權的決定,會在70年後釀成一樁家族慘劇——他的親孫子孫奉,竟被孫權的孫子孫皓以謀反之名誅殺,孫策一脈就此絕後。這段歷史背後,是東吳權力交接的隱患、宗室內鬥的毒瘤,以及帝王猜忌的殘酷。

一、孫策的無奈託付:弟弟還是兒子?
孫策死前,江東基業初定,正值曹操與袁紹鏖戰官渡的關鍵時刻。若孫策不死,他本可北上偷襲許昌,改寫三國格局。可惜天不假年,重傷的孫策必須安排後事。
按禮法,繼承權第一順位是他的長子孫紹。但孫紹當時還是個幼童,連字都不識。亂世之中,讓一個娃娃坐鎮江東,無異於將基業拱手送人。第二順位是弟弟們:孫權和孫翊。史書《典略》記載,孫翊「性似孫策」,連張昭等重臣都認為兵權該交給孫翊。但孫策最終選了孫權,親手為他佩戴印綬。

這個選擇背後是冷酷的現實主義:孫權性格隱忍穩重,擅權衡各方勢力;孫翊雖勇猛似兄,卻易衝動。江東豪族林立,外有強敵環伺,只有孫權能穩住局面。孫策的託付看似明智,卻埋下了一顆雷——跳過幼子傳位弟弟,打破了「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為日後宗室爭鬥埋下禍根。
二、孫權時代的暗流:宗室之患已萌芽
孫權繼位後,第三順位的宗親立刻露出獠牙。堂兄孫輔私通曹操,企圖反叛;堂兄孫暠直接發兵搶佔會稽郡,想自立門戶,幸虧被謀士虞翻勸退。這些叛亂雖被平息,卻暴露了東吳權力結構的脆弱:孫權威望不足時,宗親皆覺自己「也有資格」爭一爭。

更糟的是,孫權晚年親手點燃了更大的火藥桶——二宮之爭。公元241年,太子孫登早逝,孫權遲遲不立新太子。三子孫和與四子孫霸各自拉攏朝臣,形成「太子黨」與「魯王黨」,鬥爭長達八年(242—250年)。這場內耗讓東吳元氣大傷:重臣陸遜被逼死,武將離心,北伐曹魏徹底無望。
三、孫皓的扭曲童年:在猜忌中長大
二宮之爭爆發時,孫權的孫子孫皓還是個孩子。他目睹了叔伯們為奪權無所不用其極:下毒、構陷、逼宮……史書記載,孫皓「性凶暴驕盈」,這種性格正是成長於權力絞肉機的後果——他對所有宗親充滿戒備,堅信「先下手為強」。

公元264年孫皓登基後,立刻開啟「大清洗模式」。他流放親弟孫奮,誅殺重臣萬彧,甚至逼死親叔叔孫休的皇后。但最令人唏噓的,是他對伯祖父孫策一脈的殘忍。
四、孫奉之死:70年後的家族悲劇
公元270年,民間突然流傳一條謠言:「孫奉當立!」孫奉是誰?他是孫紹之子,孫策唯一的親孫子。孫皓一聽就炸了:伯祖父孫策是東吳奠基人,他的後代若活著,對自己的正統性永遠是威脅!

儘管毫無證據,孫皓仍以「謀反」罪名逮捕孫奉,將其誅殺。為絕後患,他還順手殺了「可能參與」的叔叔孫奮(孫權之子)。《三國志》冰冷地寫下結局:「孫奉嗣爵,孫皓時訛言當立,誅死。」
從孫策去世(200年)到孫奉被殺(270年),正好70年。當年孫策託付江山時,怎會料到親孫子竟死於自家人之手?
五、權力毒藥如何瓦解親情
孫皓的瘋狂不是偶然。回溯東吳歷史,從孫權晚年縱容二宮之爭,到孫皓對宗親的屠殺,根源都在於權力交接的先天缺陷:

- 禮法失序:孫策傳弟不傳子,打破了繼承規則,讓旁支宗親心生妄念;
- 制衡失控:孫權為制衡士族重用宗室,卻又放任兒子內鬥,最終反噬政權;
- 猜忌遺傳:孫皓在血腥政斗中長大,視所有親族為敵,徹底扭曲了人性。
更諷刺的是,孫皓的殺戮未能鞏固皇權。他統治期間民不聊生,東吳迅速衰敗,最終被西晉所滅。孫策若泉下有知,恐怕只剩一聲長嘆:當年他放棄親兒選弟弟,是為保全孫氏基業;可這份基業,終究毀在了自家人的刀下。

權力是一杯毒酒,孫氏家族三代人輪飲此杯,結局是親情盡喪、血脈斷絕。孫策與孫奉,這對相隔70年的祖孫,一個在起點無奈託付,一個在終點含冤赴死,共同拼出了東吳王朝最悲涼的註腳——最狠的刀,往往來自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