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金庸發表了第一部長篇作品《書劍恩仇錄》後,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間,他又接連為武俠迷奉上了十四部經典之作,那「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越女劍》都堪稱精彩絕倫。
金庸迷都應該知道,金庸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引入了時代背景設定,以至於他的故事多了幾分武俠小說本不該有的史詩感。
比如以新修版的設定為準,《天龍八部》與「射鵰三部曲」的世界觀就打通了,那段譽就是後來的「南帝」段智興的爺爺,而「北丐」洪七公所用的降龍十八掌則是由虛竹這一脈傳承下去的。

(金庸、武松、魯智深劇照)
但這也是奇怪的地方,《天龍八部》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哲宗時代,而《射鵰英雄傳》的故事發生在南宋末年。
細心的朋友發現了,被略過的這數十年,就正好是《水滸傳》故事發生的時代,金庸在自己的故事裡提到過「花和尚」魯智深這個角色,為何對武松卻隻字不提?
一、金庸筆下的水滸元素
若你自詡「資深金庸迷」,那就一定會知道,金庸本人是「資深水滸謎」,他的故事中就有不少受到《水滸傳》影響的地方,甚至他都有直接把水滸元素引用到自己的故事中。
比如《射鵰英雄傳》原著第一回中,楊鐵心和郭嘯天在曲三的酒館之時,那曲三就說了這麼一句:「郭兄,你是梁山泊好漢地佑星賽仁貴郭盛的後代,使的是家傳戟法,只不過變長為短,化單為雙。」
也就是說,咱們的主角郭靖也是被設定成了梁山好漢的後人,而他後續的經歷也與不少好漢有聯動。

(郭靖、郭盛劇照)
比如那「參仙老怪」梁子翁,他就使出了燕青的招式:「只見參仙老怪梁子翁笑嘻嘻的站起身來,向眾人拱了拱手,緩步走到庭中,忽地躍起,左足探出,已落在歐陽克插在雪地的筷子之上,拉開架子,『懷中抱月』、『二郎擔山』、『拉弓式』、『脫靴轉身』,把一路巧打連綿的『燕青拳』使了出來,腳下縱跳如飛,每一步都落在豎直的筷子之上。」
不過要說金庸提到的最「大牌」的好漢,還要數魯智深。
丐幫長老就使出了魯智深的瘋魔杖法:「蓉竹棒伸出,一招『撥狗朝天』,將鋼杖杖頭挑得甩了上來,笑道:『不用多禮,只怕我本領不及你。』這鋼杖是簡長老已使了數十年得心應手的兵刃,給她輕輕一挑,竟爾把持不住,杖頭翻起,砸向自己額角,忙振腕收住,更加暗暗吃驚,當下依晚輩規矩讓過三招,鋼杖一招『秦王鞭石』,從背後以肩為支,扳擊而下,使的是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傳下來的『瘋魔杖法』。」
足見魯達在金庸筆下都稱得上是絕頂高手了。
這不免讓人好奇,《水滸傳》中人氣最高的角色無疑是武松,金庸既然都已經蹭了《水滸傳》的設定,為何不將武松這人氣角色也寫進自己的故事裡?
二、實力強勁的武二爺
武松未必是《水滸傳》中最厲害的好漢,但他的實力也算是所有步軍頭領中的佼佼者了,甚至在面對馬軍將領的時候,武松也絲毫不落下風。
比如征遼時對上的耶律得重,征方臘時遇上的貝應夔,他們都是馬軍將領,明明佔據了優勢,卻依舊被武松解決了,可見武松的實戰能力有多強。
當然,武松最離譜的戰績還要數那景陽岡打虎,正常人別說徒手打虎了,就算是手持兵器,也難免被那猛虎的吼叫聲給嚇住,武松卻能三下五除二將那猛虎打成錦皮袋,當真是如同天上降魔主。
即便把武松放在金庸的故事裡,他也一定算得上是絕頂高手,畢竟金庸筆下也確實有與武松人設類似的角色,筆者所指即是那蕭峰。

(蕭峰劇照)
他們二人同樣嗜酒如命,同樣都有過被自己大嫂勾引的經歷,甚至還都親手打死了自己的未婚妻,還都有打虎的經歷。
但從二人打虎的經歷就能看出他們之間的差距,蕭峰徒手打虎,並沒有做到將猛虎打死,還是完顏阿骨打相助,才打死猛虎,而武松則是單打獨鬥,僅憑拳頭就打死了猛虎,如此看來,武松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觀里,只怕是比蕭峰都厲害的存在。
所以金庸為何對他隻字不提?
答案或許很簡單,就因為武松已經用來襯托另一個角色了,他早已被人殺死。
三、敗盡群雄的「魔頭」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借楊過的視角提到了一位隱士高人,那人即是「劍魔」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劇照)
書中提到,這人縱橫江湖三十餘載而未嘗一敗,但當世高手卻不曾提到此人,甚至當年的五絕在華山之巔展開第一次華山論劍之時也不見這位高人的身影,如此看來,這獨孤求敗多半是屬於後天龍時代的高手。
也就是說,他活躍的時代正好與《水滸傳》故事發生的年代完全重疊,他就有可能遇上那些梁山好漢。
而楊過在他的劍冢中也見到了他生平所用的幾柄佩劍,那柄紫薇軟劍旁就刻著一句:「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恨悔無已,乃棄之深谷。」
所以這位被他誤傷的義士是誰?
其實你若細品獨孤求敗活躍的時代,再加上他那無解的戰績,以及他擅長用劍的特點,就可以猜出他的身份。

(武松、魯智深劇照)
若無意外的話,他就是那《水滸傳》中的「靈應天師」包道乙,能操控飛劍,自然是無人可敵了。
《水滸傳》原著中的武松正是被他斬斷了手臂,金庸在自己的故事裡對這個角色加以武俠化的潤色,再將那「被紫薇軟劍誤傷的義士」設定成武松,一切似乎就說得通了。
如此一來,諸如「獨孤求敗的身份」「被誤傷的義士是誰」「武松的去向」等問題,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