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柳烤串大家都吃過吧,在新疆我遇見幾十公里紅柳,但是不敢折

      大家有沒有吃過紅柳烤串?就是一種以赤紅色樹枝為簽的羊肉或者牛肉串,官方宣傳是「自帶一種獨特的木香,還能提升食材的風味,讓它變得更好吃」。個人有幸在旅遊的時候於浙江、安徽、寧夏、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分別「嘗」到過三兩次,雖然沒有淪落到痴迷的程度,但總感覺後來再碰到普通的烤肉串,大多是為滿足自己的「裹腹之欲」爾。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應該跟我一樣吧,雖然吃過幾次這樣的烤串,但對於「紅柳」長什麼樣,卻始終一知半解,甚至還以為它真的是柳樹的一種。恰好我去年到新疆摩旅,在葉城和喀什中間的漠渠路兩邊,就跟連綿數十公里的紅柳有過親密接觸。

      紅柳的真名叫「檉柳」,在歷史上早有相關記載,比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中,檉柳就被賦予了「雨師」的美譽,象徵著其能夠預知天氣變化。「每當雨季來臨,檉柳便會提前感知並噴發種子,進行繁殖與傳播。其種子細小而眾多,每朵小花能結出上千粒,因此大量種子的同時噴發便形成了獨特的霧狀景象。」而事實上,我那天正好是在雨中跟它們邂逅,也正因為那成串成串的,晶瑩剔透的獨特外觀太漂亮了,才甘願淋著雨記錄。

      除紅柳外,檉柳還被人稱為觀音柳、西河柳以及三春柳等,像《本草衍義》中,它就被稱為三春柳,因其一年內可多次綻放花朵而得名。雖然它和我們常見的柳樹無論枝葉還是外形,都存在巨大差異,但檉柳的枝條柔美,隨風飄蕩的姿態跟婀娜的柳樹確實有幾分相似,大概也是這個原因,才被世人冠名為「柳」吧。

      不過大家也千萬別被它的外表給騙了,檉柳可是名副其實的「沙漠強者」,素來就有著「沙漠之花」的美譽。別看它表面上柔柔弱弱的,其根系卻能深入地下10多米,並橫向擴展也接近10米,最大化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並抵禦狂風的侵襲。受環境所迫,葉片也早已退化成細小的鱗片狀,可以有效減少水分的蒸騰。

      據說檉柳的生根能力也極為強盛,即便整株被風沙掩埋,其枝幹也能迅速萌發出大量的不定根,在地下稍作掙扎,新芽便能破沙而出,從而獲得新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想到它還能書寫出「涅槃重生」般的傳奇,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意外呢?

      不過最後我也要給大家掃掃興,其實我們平時很多時候吃到的紅柳烤串並不正宗,尤其在沿海城市,老闆們為了節約成本,一些紅柳枝會被反覆使用,跟普通的竹籤沒啥區別,而大部分食客往往會跟「皇帝的新裝」一般隨大流應聲附和,內心卻在嘀咕:「哪有什麼香味兒啊」,哈哈,社會的複雜就是這麼可愛!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因為漠渠路兩邊的紅柳種植最多,所以我對它才印象深刻,在新疆的其它一些河邊、馬路或者公園裡偶爾也能見到檉柳的身影。但在這裡我想問問新疆老鄉們,看它們的種植和長勢都是比較雜亂的,外地遊客路過的時候折點兒會被「抓」嗎?鄭重聲明,如果可以的話,下次再去我就不客氣了哦,必須折點兒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