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的國際貨幣支付佔比數據公布了,美元竟然持續上漲,歐洲慘烈下跌,全球資本市場和貨幣金融市場的硝煙瀰漫全球,人民幣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更多的突破。
根據SWIFT系統公布的8月國際貨幣支付報告,美元的國際支付佔比達到了48%,和7月相比提升了1.5個百分點,和2021年同期相比提升了8.6個百分點,美元幾乎佔全球貨幣支付的「半壁江山」,可見美元的地位和實力仍然很強。
同時,這也離不開美國持續加息的影響,自從去年美國開始宣布加息以來,利率從0加到5%以上,全球美元迴流至美國,美元指數不斷上漲,美元開啟升值周期。
美元能夠實現這麼大的提升,和歐元支付佔比的暴跌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正是歐元的暴跌,才讓美元有機會蠶食歐元失去的市場。
8月份歐元國際支付佔比為23.22%,佔比持續下降,要知道2021年同期歐元的支付佔比高達38.4%,一度逼近40%,然而如今只有23%,跌幅較大。
美聯儲的持續加息,讓歐元損失巨大,尤其是去年3月美國宣布加息後,恰逢俄烏衝突開始不久,受此影響,歐元匯率開啟暴跌模式,在歐洲的大量資金為了避險紛紛流向美國,這一波美元迴流讓歐洲損失慘重。
畢竟,美國收割的時候可不分什麼盟友,無差別展開收割,或許收割的就是盟友,歐盟在失去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後,迫不得已從其他國家進口能源,美國從俄羅斯低價進口石油,高價賣給歐洲,再一次收割了自己的盟友。
另外,歐洲當前的經濟表現很差,尤其是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上半年GDP增速竟然下降0.3%,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製造業PMI一度跌破40%,失去廉價能源供給,歐洲製造業成本高企,通脹高企,嚴重損害製造業和出口增長,
歐洲經濟的火車頭熄火了,也拖累了歐洲的經濟增長,這也是歐元佔比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最後來看人民幣的支付佔比,根據SWIFT系統公布的數據,今年8月人民幣支付佔比為3.47%,仍然是全球第五大貨幣,排在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人民幣佔比穩步提升。
但是,人民幣的國際支付佔比真的只有3%左右嗎?顯然,這和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不匹配,也和中國的貿易出口規模、工業製造業規模不匹配。
事實上,這只是SWIFT系統公布的數據,我國的部分貿易已經不走SWIFT通道了,由於俄羅斯被制裁,無法通過SWIFT系統結算,2022年中俄貿易額達到1902億美元,今年突破2000億美元不成問題,中俄貿易80%的部分已經採用人民幣結算。
甚至,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也在使用人民幣,而且印度購買俄油的力度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印度使用人民幣的規模也越來越高,這些都不會通過SWIFT系統。
今年以來,包括巴西、阿根廷在內的南美洲國家,也宣布與我國採用本幣結算進行貿易,繞開美元,還有很多中東產油國,比如伊拉克、伊朗、沙特在與我國進行能源貿易時採用人民幣結算……
SWIFT系統是美元掌控下的全球貿易結算體系,也是以美元為主導的系統,而我國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人民幣跨境交易系統(CIPS),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後勁十足,交易量增長迅猛,但也要認識到與SWIFT之間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人民幣的真實國際支付佔比要遠遠高於3.47%,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美元的國際地位仍然穩固,短期內無法撼動,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