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園區內,滿載貨物的廂式貨車來來往往,車間里現代化機械設備開足馬力全速運轉。20年前的2003年春,這裡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青島出口加工區,2020年升級為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青島大港海關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區內落地實施,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份額,支持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聚力賦能激活力
位於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的安德烈斯蒂爾動力工具(青島)有限公司自2005年就在這裡「落戶安家」,作為世界最大的園藝機械生產商——德國斯蒂爾集團在亞洲投資設立的最大生產基地,經歷約20年發展,該公司既是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最具象、最鮮活的親歷者,也是與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發展壯大同頻共振、同向同行的見證者。
從最初一條生產線、一款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到2022年產品線達到40多個品類,年產值25.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41%,依託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這家公司經歷了跨越式、突破式發展。
「我們是乘著海關政策的春風發展起來的,從2011年公司拓展了保稅物流功能,到2014年選擇性徵稅實施,再到2019年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2021年的中歐班列『二次轉關』新模式,對我們而言,都是好政策、大利好。」說起綜合保稅區政策,企業高級關務專員李桂娟如數家珍。
以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為例,公司的該項業務成功獲批後,國內原材料採購轉為人民幣交易,受益於增值稅流轉鏈條打通,採購成本大幅下降。「自政策落地3年以來,累計為公司降低成本約5300萬元,稅後利潤增加約3000萬元。」李桂娟說。
前期,為緩解園區企業運力緊張,青島大港海關積極協調進境口岸和中轉陸港海關,激活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政策優勢,在山東省內率先開闢國際陸運貨物通關新模式,中歐班列「二次轉關」進口貨物可直接入區通關,節省了企業物流通關成本。僅一年時間該公司已通過「二次轉關」新模式進口貨物48個班次,貨值超1億元。
深耕業態釋動能
不久前,通過青島大港海關驗放後,一台進口大型鏟運機順利進入園區檢測維修。這台設備由區內企業青島中鴻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從智利申報進口,這也標誌著山東省首單特種機械保稅檢測維修業務在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落地。
「海關審批程序簡單、易操作,並且採取保稅形式,可以自主安排維修期,無需繳納保證金,降低了我們的運營和時間成本。」該公司商務經理呂明慧說。
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檢測模式,是指企業以保稅方式將存在部件損壞、功能失效、質量缺陷等問題的貨物從境外或境內區外運入綜合保稅區進行檢測維修,再根據其來源復運至境外或境內區外。在新發展格局下,區內企業通過開展保稅維修業務可以帶動產業價值鏈延長,促進工藝改進、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保稅檢測維修業務的落地,能有效推動綜合保稅區加工製造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端延伸,擴大保稅維修和保稅研發等新業態規模。」青島大港海關綜合保稅區綜合業務科科長陳康說。
青島大港海關還推動山東省內首個集跨境電商保稅模式、跨境電商直購模式和國際快件業務監管於一體的跨境電商快件監管中心落地,實現新興業態集聚化發展。
同時,海關積極探索「保稅展示+線上銷售」監管模式,首次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礦山設備保稅維修,提升企業維修再製造能力評估,並實現光伏設備融資租賃業務新突破,助力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獲評山東省外貿新業態特色園區。
厚培營商優沃土
營商環境的優劣,企業最有發言權。青島德爾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內一家從事國際貨運代理及倉儲服務的企業。
「以前客戶訂單往往是保稅貨物和非保稅貨物搭配在一起,因不同倉庫存儲,導致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公司總經理胡良砥說,「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實施後,保稅貨物和非保稅貨物可以放在同一個倉庫進行狀態轉換,貨物出庫頻率和周轉速度加快,近兩年公司年裝卸收入均同比增長30%以上,客戶的倉儲物流費用年節約近140萬元。
據了解,「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模式下,非保稅貨物以非報關方式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保稅貨物集拼、分撥後,實際離境出口或出區返回境內。目前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內已有「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試點企業3家,共盤活2.3萬平方米閑置倉儲資源,充分釋放了區內企業聯通國內國外市場多元發展的新動能。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收穫的是經濟數據的耀眼增長。據青島大港海關統計,2022年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進出口值達452億元,這一數字比2019年增長了5.4倍。優質項目加速聚集,目前膠州灣綜保區已有高新技術企業1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1家。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通訊員 金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