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泓/文企業經營的確定性是通過經營效率獲得經營效益來實現的。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中國企業迎接過國家人口紅利、工程師紅利、龐大的基礎設施紅利以及超大規模市場的紅利。中國的機會就是世界的機遇,這是過去幾十年,全世界經濟與中國企業發展最大的確定性。
如今,這個確定性慢慢變得有些不確定了。而中國企業家所要思考的,也不再是某個具體政策,而是要作為地球上的一家企業,去思考美國的經濟政策、歐盟的經濟政策、中國的經濟政策等對企業的影響。企業要面對的是全世界的市場機遇與挑戰。
中國企業習慣跟著政策和慣性走,很少思考它存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是什麼。哪怕是最近經常講的專精特新企業,更多提出的口號是替代進口。但往更深層次想,既然能夠替代進口,自然存在在替代世界同樣產品的能力,只不過,在中國替代進口是市場替代的機會開始而已。
只有經歷真正的困難與危機,企業才能夠對其經營能力有更加清醒的認知,才能夠更好地判斷企業以往的成功,究竟是基於機會的成功,還是基於經營的成功。
一旦中國供應鏈與美國供應鏈存在某種程度的獨立,作為一個經營主體,它就不可能依靠國家的各種紅利存活,而是需要計算經營效率,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它必須跟國際公司一樣,去衡量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價格、稅負水平、市場規模、勞動生產率、供應鏈狀況、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水平、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土地價格、港口碼頭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等等。
擁有這樣心態的企業,才可能是一家成熟的企業。企業若沒有正確的經營理念與心態,得到的永遠是機會,機會是隨時可以離開的。
今天的經營環境告知我們,如果企業沒有確立對於企業經營的理解,過去四十年對於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而言僅僅是機會。如果我們的企業家能夠經歷危機與磨礪,把危機變成機遇,中國企業才可以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中屹立不倒,成就新的輝煌。
全球化進程已受到衝擊,全球產業鏈將重構,中國企業正處在新舊結構破立之間。2022年這條分界線分割了企業的過去與未來。什麼才是企業的未來?面向新一年及更長遠的將來,企業又如何繼續尋找到確定性?
全球化配置資源的企業
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產業轉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逐步深度嵌入產業體系中。隨著中國經濟深度發展,某種程度上也對原有世界的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中美某種程度經濟上的脫鉤已將成為事實。
為了「躲避」中美貿易戰,2018年,東莞的邦澤公司開始投資越南工廠。如今,越南邦澤工廠的勞動生產率已接近東莞,但工人工資水平僅有東莞的一半。邦澤曾在國內開展電商事業,後來在亞馬遜開店,理解國外電商玩法後,覺得可以嘗試發展其它品類,幫助更多小企業進駐海外電商。邦澤的國際化之路有一個學習榜樣,就是同在東莞厚街的TTI創科集團。
TTI創科集團1985年在香港成立,1988年在東莞厚街鎮設立工廠。創科集團的機遇是,當全世界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時,很多製造品牌沒有及時轉移產業,因而失去了供應鏈和訂單。1990年,創科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後,就利用生產及供應鏈優勢加上資本作用,連續收購了十幾個國際品牌,成為國際電動工具及配件、戶外園藝工具及配件的國際性企業。2021年,創科的銷售達到132億美元,在福布斯2022全球企業排名第893位。可以說,創科集團是一家受益於世界產業轉移,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製造企業。
位於佛山順德陳村的科達公司,於2016年開始在非洲肯亞投資陶瓷廠,截至2022年6月,已在肯亞、迦納、坦尚尼亞、塞內加爾、尚比亞五國投資6家陶瓷廠,共計建成14條生產線。科達公司認為,非洲人力資源和原材料資源豐富,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去年,科達公司增長率達到34.24%,主要得益於非洲業務的迅速增長,海外營收在科達公司的營收佔比高達47.12%。科達目前在非洲業務的定位,已從原來建築陶瓷供應商轉變為國際建材供應商,它可以把佛山建材產業的優勢疊加為科達的產業整體競爭力。
邦澤公司董事長徐寧講,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不是簡單的關稅壁壘問題,而是全球配置資源問題。
中國企業不能以過去參與經濟全球化貿易的心態去參與「一帶一路」,必須帶有自身的戰略思考去構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儘管,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各種障礙,但從務虛到務實,從工業園圈地到實體企業投資,從貿易到製造,從產品到品牌,從注重投入資產到投入品牌與渠道,或許都在醞釀著中國製造的新未來。
強調現代化管理水平的企業
稻盛和夫曾發表演講《蕭條是成長的機會》。他從創立京瓷開始,分別遭遇了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機、90年代的泡沫破裂危機以及2000年IT泡沫破裂危機。
日本經濟的外部性很強,受世界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總體上,中國企業有國家政策保護,受世界經濟危機衝擊比較小,企業有空間和時間去進行風險調控。如若保護機制不再,衝擊也將是巨大的。企業就是經營的主體,應去面對、應對存在的各種風險。
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改變不了環境,企業經營的確定性只能由自己提供。日本已經是一個成熟經濟體,不僅體現在與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還有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企業家群體的出現。企業家必須有經營思想,有戰略思想,有全球視野。
稻盛和夫對於企業經營的要求很高,他認為,企業如果沒有超過10%的利潤就不叫經營。他認為企業經營利潤率最好達到30%左右。這樣在蕭條時期,訂單哪怕減少一半,企業還可以保持正常。
這幾年,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非常重視企業降本增效的管理工作,大力推進精益生產、供應鏈管理在企業內部的落地。哪怕是多年做精益生產、TOC管理的邦澤公司,在今年做精益改善周的時候,仍發現有很多改善空間。
精益生產諮詢師盧振認為,中國在工廠管理方面,大企業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中國大企業與小企業的管理水平差距很大,主要還是很多小企業把自己看成大企業的配套工廠、生產車間,有訂單,哪怕利潤微薄,能做就做。很多企業都沒有把自己當企業看。企業管理顧問姚陽說,中國製造是長在別人大腿上的企業,言外之意是不用戰略,不用思考,不用管理。
經過這輪危機後,很多缺乏管理的企業會被淘汰,但也會有一批企業得到成長。它們通過現代化管理站穩腳跟。中國經濟發展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而未來決定中國經濟質量的不是增長速度與規模,而是企業的經營質量。同時,要真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在於能否出現稻盛和夫、任正非、曹德旺等優秀企業家這個群體。不斷湧現優秀企業家群體的經濟體,才是成熟的經濟體。
建立標準與遊戲規則的企業
近日,在WTO的主持下,包括中國、美國、歐盟在內55個參加方經過談判後達成一致完成了《服務貿易規制》。但服務貿易的優勢方是歐美國家,中國連續二十年都是貿易逆差。標準、知識產權、金融、法律等都是歐美國家的強項。
時至今日,全世界的貿易規則、金融體系、產業體系、產品標準,大多由歐美國家制定。中國產品出口需要得到歐美各種認證,質量的、環保的、社會責任的。就連船舶運輸、商務飛機航行,甚至精益管理經常使用的六西格瑪認證,各種各樣的軟體認證、資料庫認證、機器人工程認證、編程認證、國際會計師認證……這些都打著歐美「標籤」。
在全球化體系中,歐美國家基於先發優勢,制定不勝枚舉的體系標準,並成為各行各業的准入門檻。之所以形成這種局面,主要原因除了歐美國家的先發優勢,還包括歐美國家規則意識強、形成標準可以鎖定優勢以及獲得最終話語權與主動權。
中國要提升產業競爭力,除在技術創新、發明創造上趕追,還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產業標準體系、價值體系。而中國建立自身體系的難點在於:一是國家很多標準體系脫離實際,得不到社會支持;二是很多標準制定機構把標準制定視為權力,而非責任,很多看中的是個體利益、部門利益,而非國家利益;三是重視標準制定,但忽略標準推廣;四是評價過程的利益尋租與缺乏公平;五是對於標準制定的知識產權認知不到位。
廣州有一家叫尚品宅配的上市公司,建立了全新的傢具定製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原創標準製造體系。如果它能夠得到知識產權保護,其市場估值一定會超過千億。英國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ARM公司,全世界超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的架構。
中國的產業體系標準制定,需要國家有更加頂層的設計,政府機構要成為裁判,而非裁判加選手的角色;需要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標準制定,並允許它們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需要借用商業的力量,推動國家各種體系標準的建設。
企業與社會機構要重視參與國家各種標準的制定工作,需要在知識產權與法律上保護自己的標準成果。要積極推動基於企業商業與社會利益保護的國家標準立法。產業標準,涉及企業的競爭力,涉及國家的話語權與軟實力,也是國之重器,企業的重器。
通過創新參與社會發展建設
三年疫情讓很多企業人仰馬翻,疫情防控有其意義,但也暴露了社會管理存在的部分問題。疫情防控需要全社會參與,不僅僅是被動參與,還需要發動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來參與。中國製造世界第一,怎麼體現中國製造在防疫工作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方艙醫院建設。
疫情爆發之初,口罩一罩難求,但有了企業參與,短短几個月,中國就把今後一百年的口罩產能製造出來了。疫情防控如果有更多企業參與,除了防護物資,我們可能還能在防護設備、裝置上有重大突破。但很多簡單產品,一旦加上醫療認證,就是巨大門檻,嚴重影響企業參與積極性。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不僅是經濟目標,更是社會目標。經濟發展不單是社會目標建設的基礎,更是要借用經濟建設的力量,去推動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特別是目標實現的效率與人民的滿意度。而中國的社會力量與企業組織,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政府展現其通過創新創造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幫助政府提高效率、減少開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這幾年接觸了深圳一家垃圾回收企業,年銷售二十億元。印象中,垃圾回收是政府事務。深圳由於是新設立城市,沒有那麼多足夠的事業單位提供社會服務,於是通過服務外包推動了一批垃圾回收公司的發展。實踐證明,用服務外包的形式,其成本遠低於事業單位。
一方面,國家通過社會改革、釋放更多社會服務發展空間給企業。另一方面,從生產製造,到社會服務,也是很多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二十大報告提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既是國家發展的方向,也是企業發展的新機遇。
筆者所擔心的是,舊經濟結構已解構、新經濟結構還沒有形成前,經濟發展會出現「空擋」狀態。因此,冀望在新舊結構破立的窗口期,國家通過社會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新空間,激發經濟發展新動力,以期達到對沖國際化利空的目的,讓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動力永續。
中國企業家對於未來,不應用過去全球體系視角來看待企業和產業的發展,而應超出中美博弈去審視全球市場,用全新全球化視角配置企業的投資、經營資源。未來的企業應該站在新起點、用新格局去達成新使命。中國企業家的使命,就是通過技術、市場、經營、社會等各種創新,在完成原始積累的同時,重新配置國際的經濟與政治資源,向未來開放。
未來圖景並不清晰,需要探索的進程中去塑造。因此,面向未來的企業,必須有足夠的開放性、包容性,既不被固有思維束縛,又勇於去嘗試全新的模式,有勇氣去跨越新的邊界。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