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2022年11月12日23:12:24 財經 1010

思考問題:如果孫經理說的真是實話,他真的是假借銀行員工身份實施以賺取傭金回報為目的代售行為,而代售過程中存在虛構事實和誇大回報,理財產品暴雷後又想盡辦法,包括再次撒謊和屢次虛構事實,客觀上為理財公司爭取到了時間。從常識看?這是不是商業欺詐?

聲明:下文記錄了一樁理財奇聞。全文轉發。紅色字體為我的評論和或我覺得離奇的細節。非重點地方可以快速跳過。本文不是專業法律文章,文中都是個人見解,有錯請大家指正,謝謝!

原文來源截圖:

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 天天要聞


標題:大堂經理推薦「內部產品」致66萬元血本無歸,法院判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賠償70%

2022-11-09 17:07:10 來源:中華網山東頻道

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 天天要聞

2020年6月份,秦女士聽了孫經理的勸說,購買了66萬元的「高收益、0風險的農行內部產品」,最後竟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今年61歲的秦女士,此前一直在農業銀行綏化北林支行辦理金融業務,多數時候,接待她的是70後的大堂經理孫經理。

2020年6月份,秦女士聽了孫經理的勸說,購買了66萬元的「高收益、0風險的農行內部產品」,最後竟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01

大堂經理推薦「內部產品」

2020年六月,秦女士去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辦理業務。

此前,秦女士在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大堂經理孫經理的推薦下,購買的農行理財產品(投資風險較低)正好回贖到賬。所以這天,秦女士就趕到該行辦理相關業務,而前來接待她的,依舊是孫經理。

這一次孫經理照舊給秦女士推薦了一款理財產品,並介紹這款產品回報率較高,是農行內部的理財產品,安全可靠,沒有投資風險。(警惕這些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可能是以某些爛尾房地產項目為抵押的,經過非銀金融機構包裝的,由銀行工作人員推銷的「次級抵押債券」。同時記住時間現在是2020年六月,一年後2021年六月結果見分曉)

為了讓秦女士下定決心購買她推薦的「內部產品」,孫經理還搬出了自家行長和同事來為產品背書。稱同事以及親屬,包括行長都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真的假的?這裡有沒有虛假宣傳,文章沒有提到)

聽到孫經理篤定地介紹著這款產品,再回想之前她給自己推薦的理財產品已安全贖回到賬,秦女士最終被說動了心,同意購買。

孫經理又表示,這是銀行內部產品,不能在窗口辦理,只能在手機上操作。由於秦女士年齡大,對智能手機的操作能力實在有限,最後,由孫經理代替自己操作手機。

一番熟練地操作下來,孫經理成功為秦女士購買了這款「內部產品」,投資金額30萬元。

兩個月後,秦女士再次來到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辦理業務,孫經理又接待了她並再次推薦農行的「內部產品」。這次,孫經理操作秦女士手機,又為她投資了36萬「內部產品」。

前後兩次算下來,孫經理一共為秦女士購買了66萬元的農行「內部產品」。

沒有風險的產品逾期

時間一晃,來到了第二年的六月份。此時,秦女士第一筆為期一年的「內部產品」到期,她想把投資的錢贖回來。但沒有想到的是,秦女士的錢拿不回來了。(其實就是理財產品暴雷了,就是產品到期了,該拿錢的時候,沒有給你本金和利息。產品發行方(理財公司)和你說以後才能給——沒有說不給。到底什麼時候給,沒有時間表。我們買這類理財產品要特別小心!這類理財產品法律上可能不構成所謂的通過採取虛假宣傳手段,以非法佔有財產為目的的商業欺詐。我覺得在本案這種具體情況下,商業欺詐和理財違約的界限其實很模糊。到底是真的以後再給?還是一直拖拖拖真的不給?)

大幾十萬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內部產品」到期未能兌付,秦女士急了,連忙找到孫經理詢問原因。

孫經理告訴她,她的投資款沒有到賬是因為國家在查各大銀行的賬,投資的錢被扣劃在了銀行,得晚幾天才能到賬。(這裡有沒有虛構事實和撒謊?有沒有?有的話,根據一般人的常識,孫經理的肯定就有"騙」的嫌疑。但是法院和警方沒有說明實際情況。這是一個迷霧和離奇細節)

為了安撫秦女士,孫經理表示,錢確實在銀行,絕對沒問題,到時候本息一起到賬。(根據後來的調查事實,錢確實沒有在銀行,絕對出現了問題。所以孫經理肯定是在"騙」,是在虛構事實來掩蓋理財違約的事實)

為讓秦女士放心,孫經理還不忘再次拎出自家行長,稱行長也買了50萬元。錢最晚9月末到賬。

然而,眼看著秦女士的投資款到賬遙遙無期,孫經理也知道紙是包不住火了。

於是,孫經理向秦女士坦白實情,稱她之所以向秦女士推薦產品,是受農行綏化北林支行「於行長」指派。

孫經理還發給秦女士她和「於行長」的微信聊天截圖,表示「於行長」給她設定了這款「內部產品」200萬元的艱巨考核任務。(把鍋甩到「於行長」身上,表明自己就是個馬前卒。減輕自己的責任,下文沒有交代於行長這這次違約時間的角色。如果於行長沒有參與,截圖也是假的,孫經理就是在再次「騙人」而且是在污衊誹謗「於行長」涉嫌誹謗罪。但如果是真的,「於行長」就相當於在理財公司中充當是他的上級——上級給下級壓任務,據此,孫經理在整件事情中肯定會有「雙重職務行為」的性質)

不在內部的「內部產品」

從後來的結果得知,其實這些所謂的農行「內部理財產品」,根本不是什麼銀行產品,產品本身也並不在銀行內部。

比如,秦女士花30萬購買的第一筆「內部產品」,錢實際上被孫經理用其手機轉給了一家叫北京深發招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賬戶,給秦女士辦理的是一款非金融機構委託理財產品,底層資產是成都一住宅小區的應收賬款項目(就是房地產次級抵押債券,簡單來說,就是雖然利息高但有巨大不確定性一般金融機構不會買的那種債券)

而秦女士第二次花費36萬購買的「內部產品」,也是非金融機構委託理財產品,錢被轉給了北京數融互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賬戶,底層資產是廣東佛山的一個項目。(還是另一個房地產次級抵押債券)

辦理這些業務時,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和孫經理本人都沒有向秦女士提供任何形式的書面合同。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由孫經理交給了秦女士一份在丙方(認購人)處沒有任何簽章的合同文本。

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這位農行大堂經理孫經理,在農行綏化北林支行營業廳里,給秦女士通過秦女士手機購買的農行「內部產品」,其實是她和「於行長」從別家理財公司處接的兼職(有傭金報酬)。說白了,就是「私活」。

孫經理所稱的指派她的「於行長」,其實也早已不是「行長」。

2013年10月24日,「於行長」的確被聘任為農行綏化北林支行的行長,但在2016年12月22日,「於行長」就被解聘了行長職務。事件發生時,「於行長」只是被降職的農行綏化北林支行的一般員工。(迷霧疑團再次出現!解聘了行長職務的於行長和孫經理到底是什麼關係?是私下僱傭關係還是沒有關係?確定嗎?警方和法院都很清楚但文章沒有特意澄清這個事實。這裡不禁讓人感到浮想聯翩)

監管部門的調查問責

在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辦理業務的客戶中,秦女士其實並不「孤單」,因為跟她有著同樣遭遇的還有很多人。這些人都是被孫經理以「農行內部產品、利率較高、安全無風險、自己親屬和行長都買了」為借口,推薦購買了農行的「內部產品」,結果到期後都沒有拿到投資的錢。

事發後,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秦女士為代表的這些金融消費者們,向金融監管部門發起了投訴。

今年2月份,銀保監會綏化監管分局出具了一份調查意見書。其中指出,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間,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原大堂經理孫經理向金融消費者違規推介銷售了非農行代銷的第三方公司理財產品,購買方式都是通過消費者手機向第三方公司轉賬。

綏化監管分局強調,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存在員工行為排查不到位、未發現員工異常行為的問題,分局已對其採取行政處罰立案調查,將依法對機構及相關人員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秦女士等受害者們還向媒體尋求幫助。在某權威媒體節目現場,農行綏化北林支行的直屬領導齊行長表示,他們會承擔連帶責任。

後來,齊行長找到秦女士等人,其承認銀行在管理上存在疏漏、短板和不足,但卻無法直接向他們履行賠付責任。其建議秦女士尋求司法途徑解決,有了法律文書後,銀行一定會按判決馬上全額賠付。

在秦女士看來,她是本著對農業銀行的信任,且孫經理是該行工作多年的員工,此前一直幫她辦業務都沒有發生過類似情況。如今,孫經理和農行卻辜負了自己的信任,她認為孫經理的行為是職務行為,農行綏化北林支行應該賠償自己的66萬元。

於是,秦女士將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告上了法庭。

三七之分的責任認定

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在庭審時辯稱,孫經理的行為是私自行為,而不是職務行為。秦女士雖主張孫經理私售理財產品時藉助了銀行員工的身份,但員工身份只是為了順利實施私售行為而假借的外觀,而實際上孫經理未以銀行員工身份簽署合同。其私售行為是受傭金回報的誘惑,所得利益並未歸屬農行綏化北林支行。

該行還提出了多條辯詞,最終認為自己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責任。

孫經理也稱,自己向秦女士推薦案涉理財產品是個人行為,並不代表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而是自己的兼職代理行為。孫經理還認為,秦女士因投資非農行理財產品而產生了經濟上的風險,應向理財公司主張權利。(本文最大的爭議出現!孫經理堅持自己的行為是一種「兼職代理行為」而不是「騙」。其實到底算不算騙?相信大家心理有桿稱。回想曾經在街頭上出現一種場景——打扮的一本正經的業務員,花言巧語向路人推銷所謂的高息理財產品的事情——他們代售的理財產品到期後暴雷,理財公司卻沒有卷錢跑路。也從來沒有說不還錢,而是說以後再還。他們(業務員)的行為是不是騙?如果這些人「幸運地」被銀行錄用,換個地方在銀行里推銷呢?)

今年10月27日,關於秦女士和農行之間的這起理財糾紛的一審判決書在裁判文書網上公布。

一樁理財奇聞中的離奇細節 - 天天要聞

法院審理認為,孫經理是農行營業部大堂經理,有向客戶推薦該行業務內的理財產品、代表單位作出要約或承諾的工作職責。其次,推薦、要約、承諾行為發生在農行綏化北林支行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另外,孫經理向客戶表示理財產品是農行內部產品,並未向客戶表明其所作推薦、要約不代表其所任職的銀行,其行為是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所以,孫經理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

我個人覺得這裡面法院認定事實不完全準確!事實上明眼人一眼看出,這裡面孫經理還和理財公司形成了僱傭關係——他拿傭金對不對?所以他在具有「雙重職務行為」。銀行在整件事情中確有監管不到位的地方,但是這和理財產品違約沒有因果聯繫。起因果聯繫的是理財公司!所以理財公司負的責任應該比銀行更多才對哦。現在避而不談理財公司的責任,理財公司沒有事卻叫銀行賠錢,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理財奇聞?)

秦女士到農行綏化北林支行辦理理財業務,工作人員孫經理向其推薦產品時作出「內部產品、回報率較高、安全無風險、本行工作人員(包括行長)及親屬購買了該產品」的說明,並直接操作對方手機與資產管理公司簽約、轉付投資款,以致秦女士與農行之間未建立起秦女士所信賴的金融委託理財合同,而是與案涉資產管理公司之間非本意的形成了民間委託理財合同關係。(這裡孫經理「雙重職務行為」其實法院也是認可了,但就是不要資產管理公司出面賠付。這裡可能涉及這樣一個情況,資產管理公司(理財公司)可能已經破產了,所以不用賠了。但是文章沒有交代。

但是如果,我是說如果正在破產的路上,因為涉及到資產清算又有底層資產做抵押物的,理財產品的持有人並不是一分錢拿不到。銀行可能不服,提起上訴,要求減輕自己的賠付金額(後面提到銀行要七成賠付),要理財公司作為直接過錯方,清算作為抵押物的底層資產來償還部分理財本金。

理財公司清算作為抵押物的底層資產的具體過程有點複雜,要重新評估啊,公示啊,拍賣啊,過程很長繁瑣。如果到時發展到那種情況,要拖很久的。秦女士真金白銀的錢要真拿到手恐怕要等不少時間)

因此,給秦女士財產造成的損失,法院認為締約另一方的農行綏化北林支行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裡我看不懂了有沒有法律高手來解釋一下:僅僅是締約過失責任卻要承擔損失的七成賠償責任,是不是合理啊?那直接承擔理財違約責任的理財公司要賠付多少成責任啊?)

法院還指出,農行綏化北林支行在為秦女士提供高風險投資活動的服務中,沒有履行了解客戶、了解產品、風險告知說明等等義務,違反了適當性義務。而業務人員孫經理為私牟傭金,利用職務之便為本行以外民間理財機構招攬客戶、向投資者違規承諾無風險並違規締約,說明農行未盡監管義務,其主張不承擔責任與法有悖、於理不合。

最後,法院判決農行綏化北林支行承擔秦女士損失的七成賠償責任,即賠償46.2萬元給秦女士。而秦女士因自身未盡必要的注意義務,自擔三成責任。

也就是說,秦女士投資出去的66萬元,最終只收回了七成46.2萬元。(來源:科技金融在線

(感覺理財公司在整個文章中就是路人甲,發行理財暴雷,這個最大的過錯方處理結果是怎麼樣?不知道,耐人尋味。總結的教訓就是: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好運能很快結案的,裡面有很多錯綜複雜的法律關係和舉證,收集材料證據繁瑣過程。而且現在還是在疫情期間,打起官司來更煩,所以這幾年買理財產品啊要特別當心啊!)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 天天要聞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縱觀近兩年手機市場,在性能上格外內卷,就連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也會配上當年最新的旗艦處理器。反觀平板電腦市場,基本上都是選擇的當年中端處理器或者上一代的旗艦處理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和它的產品定位有關係,不少廠商認為平板電腦還是以輕辦公和娛樂為主,
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 天天要聞

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扭歸扭,打歸打,打完我們還是一對兒看著不太像是P的賣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覺實在太慘了一點如今有些網路審核也太離譜了請不要灌酒,否則後果堪憂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覷白子取得了碾壓優勢小孩哥:別鬧了我都尷尬死了不要在馬路上放飛氣球場面似乎有點羞恥?沖著這髮型也得加點工資當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近日,上美科技園智慧工廠正式投產,標誌著美妝行業在智能製造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該智慧工廠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達20000平方米,作為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每日產能高達200萬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產體系備受矚目。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 天天要聞

戰略實施過程中,企業如何監控與調整,以確保目標達成?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戰略實施是關乎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環節。它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長途旅行,企業設定的戰略目標是目的地,而戰略實施則是通往目的地的具體行程。然而,這並非是一條坦途,途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市場環境風雲變幻,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技術革
AR含金量爆表,AI時代被低估的歌爾股份 - 天天要聞

AR含金量爆表,AI時代被低估的歌爾股份

2025年伊始,人工智慧領域捷報頻傳,以DeepSeek、Manus、阿里Qwen為代表的國產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國際AI巨頭如OpenAI、Anthropic、Google等也在持續創新,推出了GPT-4.5、Claude 3.7 Son
百元檔全能選手: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體驗 - 天天要聞

百元檔全能選手: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體驗

音樂是通勤、運動期間不可或缺的陪伴,目前無線耳機的種類較多,比如頭戴式、耳掛式、半入耳式以及入耳式等等,但我始終偏愛半入耳式設計——它完美平衡了佩戴舒適性與環境感知能力。近期體驗的漫步者X1 Evo真無線藍牙耳機,不僅延續了半入耳式結構的先天優勢,更以進階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