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2025年伊始,人工智慧領域捷報頻傳,以DeepSeek、Manus、阿里Qwen為代表的國產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國際AI巨頭如OpenAI、Anthropic、Google等也在持續創新,推出了GPT-4.5、Claude 3.7 Sonnet和Gemini 2.5 Pro系列等前沿模型,將AI模型的能力推上新的高度。在這場跨國技術角力與融合中,智能終端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AI的實力躍升和成本優化為下一代智能設備鋪平了道路,開源生態的繁榮更是為創新提供了沃土。
在AI技術的加持下,AI眼鏡獲得了自然語言理解、複雜場景識別和實時交互的能力,改變了人們與科技交互的方式。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我們正站在AI眼鏡爆發的前夜。
據陀螺研究院《全新萬億消費電子市場!2025年AI+AR眼鏡產業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或將達到550萬台,未來市場規模超萬億。
全新百億市場格局下,中國廠商從上游供應鏈技術,到品牌全面、深度參與。作為XR行業的龍頭,歌爾在聲、光、電等技術方面已有多年沉澱,手握多家大廠AI眼鏡訂單,正續寫它的輝煌。
高性能、低成本、開源,AI大模型提速
在全球AI技術浪潮的推動下,智能終端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兩年來,AI模型在性能和能力上取得了質的飛躍。與兩年前相比,當時的AI模型在複雜推理、深度自然語言理解、創造性內容生成以及多模態能力方面還存在明顯局限,難以處理需要深入邏輯分析的任務,生成的內容往往生硬缺乏想像力,對多種信息形式的融合理解也處於初級階段。
而今,OpenAI的GPT-4.5、Anthropic的Claude 3.7 Sonnet、Google的Gemini系列,以及中國的DeepSeek R1、阿里巴巴的Qwen等模型在基準測試中展現出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水平的能力。它們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推理,生成更具創意和連貫性的文本、圖像甚至視頻,多模態能力的突破更讓AI能夠理解和交互複雜世界,為智能終端開闢了全新可能,也為開發功能強大的AI眼鏡和其他智能終端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球AI技術的另一個關鍵優勢在於成本效益和可行性的顯著提升。不僅是DeepSeek模型的開發成本遠低於競爭對手,全球範圍內,開源高效的AI模型不斷湧現,大幅降低了AI應用門檻。Meta的Llama系列和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 AI等採取的相對開放策略,降低了許可成本,使全球製造商在將先進AI集成到智能眼鏡等終端設備時更具經濟可行性,從而有望為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產品,加速市場普及。
開源已成為全球AI發展的重要趨勢。DeepSeek、Qwen的開放源代碼策略,Manus的開源計劃,以及Meta的Llama系列、Stability AI,甚至是長期以來被戲稱為"CloseAI"的OpenAI都宣布推出開源推理模型,這些廠商共同推動了開源生態的蓬勃發展。這種開放性催生了充滿活力的開發者和研究者社區,他們可以共同改進和定製這些模型,以適應AI眼鏡等不同智能終端的特定應用場景,從而加速創新並形成競爭激烈的市場生態。
這些全球AI技術的崛起,代表的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推動著AI手機、AI PC、AI眼鏡等智能終端的落地與普及。
這裡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數據,Canalys曾預測2024 年,AI手機出貨量預計佔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16%,到2028 年,這一比例將激增至54%,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63%。
對於近期市場熱門的AI眼鏡:Ray-Ban Meta銷量已經累積超過兩百萬,而陀螺研究院預測,到了2030年,AI眼鏡出貨量將達到8000萬副。

「眼鏡」形態—AI大模型的最佳載體
AI時代序幕下為何AI眼鏡會脫穎而出?
以Ray-Ban Meta為例。這款由Meta與雷朋合作打造的爆款產品,憑藉時尚外觀、多模態交互(語音、視覺、音頻)和輕量化設計,成功破圈。其核心功能如第一視角拍攝、AI語音助手、AI翻譯、AI識曲等,直擊用戶對「無感交互」的需求痛點。
作為最接近人類五官的可穿戴設備,AI眼鏡的本質是傳統光學眼鏡、太陽鏡的數字化延伸,應用場景則是手機部分應用場景的遷移。產品的底層設計不在於「技術幻想與產品顛覆」,而在於如何利用現有的可穿戴產品邏輯做更高效的應用落地。如BB機,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進化,普通手錶到智能手錶的數字化。
在多模態AI加速發展的背景下,AI眼鏡正全面湧入市場。據VR陀螺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50家廠商布局AI眼鏡,包括Meta、蘋果、三星、位元組跳動、傳音、小米、OPPO、雷鳥創新、Rokid、星紀魅族、影目、雷神科技、閃極科技等廠商均已入局,覆蓋AI音頻眼鏡、AI拍攝眼鏡、AI+AR眼鏡三大產品形態。

從技術迭代的邏輯來看,AI+AR眼鏡無疑是未來智能眼鏡產品的終極形態。去年Meta展示的Orion 正是這樣一款探索級產品,雖然全彩Micro-LED+碳化硅材質的衍射光波導目前仍面臨技術難,成本高的難題,不過單綠Micro-LED+衍射光波導方案已然非常成熟,全彩只是時間問題。
終極形態的AI+AR眼鏡可以帶來更加逼真,實時的混合現實,進一步提高人機交互效率,優化3D視覺,這也許才是真正的元宇宙概念。在VR陀螺看來,AI+AR眼鏡或是未來人手一副的必備智能硬體。

關於AI/AR眼鏡的獨特價值,這裡有必要再進一步展開。理想的AI終端的價值在於全天候的Agent以及Copilot,基於這種需求倒推產品形態,它必須是可穿戴設備,必須能夠實時識別、處理用戶的各種生活/工作需求,目前綜合來看最為契合的產品之一便是AR眼鏡。
對此,業內也已經有初步共識,如Meta CEO扎克伯格曾表示,「眼鏡是人工智慧的理想設備。原因在於眼鏡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讓人們看到你所看到的,聽到你所聽到的。它們會給你非常微妙的反饋。」
而比爾蓋茨也曾提到,「硬體的具體形態並不那麼關鍵......但能夠將任意視頻投射到你視野中的智能眼鏡,將是人機交互的新形式。」
如果大膽設想,AR眼鏡背後,很可能是比肩手機、電腦的新計算平台級的藍海市場,它將會成為人手一個的超級硬體。(作為參考,貝哲斯諮詢調研數據指出,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規模為5507.8億美元,另外同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4億台。)
歌爾:AI+浪潮下XR賽道的潛力先鋒
現在中國企業在AI浪潮下正處於某種天然利好的位置,首先新時代入口明確,下一代計算終端很有可能會是前文所提到的AR眼鏡,此外,由於中國企業具備「智能硬體完整產業鏈+全球TOP 3級別AI能力」的雙重優勢,我們有很大機會主導新一輪科技軍備競賽。從AI時代生態卡位以及技術儲備的角度來看,國內的歌爾很可能是一家被低估的企業。
此前,歌爾給大眾的標籤中國頭部聲學以及代工廠商,但在XR(VR、AR、MR)布局方面,歌爾同樣走在了最前面。自2012年起,歌爾便進開始布局VR領域,2016年進入AR領域。
根據歌爾披露的2024年度業績報告顯示,企業全年總營收突破1009.54億元,凈利潤達26.65億元,同比增長144.93%,巨幅增長背後核心原因歸結於「AI等新技術推動消費電子行業復甦」。值得一提的是,財報中智能硬體業務(涵蓋VR、MR、AR、AI眼鏡、AI可穿戴設備等)實現營收571億元。

展開來看,歌爾股份在AR領域的核心價值都反映在哪些方面?
1、聲學。音頻喇叭、麥克風等聲學器件是AR/VR的核心部件之一,而聲學一直是歌爾的強項。歌爾目前開發了Rhythm大音平台系列揚聲器,憑藉其卓越的性能已經在手機、平板、VR、AR等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外,歌爾也是目前大多數VR/AR設備(如Vision Pro、Ray-Ban Meta、Quest 3等)的聲學器件供應商。
除喇叭模組外,在音頻技術方面,歌爾推出行業首個XR一站式音頻解決方案,並於2025年CES上推出融合VPU感測器和DNN演算法的降噪技術,開發防聲泄露音腔和自研演算法等適用於AI眼鏡等設備的開放式音頻技術,為AI眼鏡提供隱秘且沉浸的聲學體驗。
2、光學顯示。這是AR最具含金量的部分,光學顯示在AR眼鏡的BOM成本佔比可高達30%以上。歌爾在光學領域的布局相當超前,有關信息指出,歌爾早在2012年,便開始研發光學零組、2018年曾對海外光波導企業Waveoptics、微顯示公司Kopin有過投資。去年,歌爾還以7.9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國內知名光學技術開發商馭光科技。
伴隨著這些年大量的研發投入,企業已在AR、VR等領域具備了從光學研發到生產製造的一站式能力。
在光學端,歌爾對於目前AR眼鏡主流的衍射光波導技術有過大量研究,並且成功推出了具有極強市場競爭力的樹脂/玻璃波導產品。此外,今年SPIE期間,歌爾還展示了前沿技術路線:基於刻蝕工藝的AR全彩光波導顯示模組Star G-E1(Meta Orion也採用了該技術路線),刻蝕工藝相較於此前的納米壓印在畫面、良率等方面具有明顯提升,它為後續大FoV、顯示效果出色的AR眼鏡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顯示端,企業已經成功開發並量產0.7cc全彩LCoS顯示AR光機模組以及0.15cc單綠Micro-LED樹脂衍射光波導AR光機模組,後者體積控制是同類產品中數一數二的水平。
對於VR,企業對非球面、菲尼爾、Pancake鏡片等均具備研發生產能力,此外,歌爾也是全球首家實現Pancake顯示模組量產的廠商。

3、關於歌爾在AR眼鏡的整機能力,我們可以從今年其 CES所展示的兩款參考設計中略窺一二。Mulan2搭載全息波導鏡片以及Micro-LED光機,採用自研的超薄碳纖維框架、超小型SiP模組、超輕鈦合金鉸鏈和單體鏡腿設計,僅重36克。
Wood2光學方案為Micro-LED+體全息光柵波導鏡片,進一步支持1200萬像素拍攝以及雙目全彩顯示,重量控制在了58g。Wood2這款產品裡面其實有著很多代表AR眼鏡發展方向的技術亮點,如定製的SiP模組可將多個組件集成在一個封裝中,這符合AR眼鏡小型化趨勢;自研VPU鼻托模組,可有效提升眼鏡的提高空間利用率;配備智能戒指,提供了更多精細化的多模態交互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4月,歌爾獲得了國際權威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的佩戴舒適度及聲學測試QTL認可實驗室證書,該認證是全球首個消費電子類產品佩戴舒適度QTL認證,這無疑是對歌爾在可穿戴設備的佩戴體驗舒適度檢測與設計能力的重要肯定。

綜上所述,歌爾在AR賽道最核心的光學、聲學以及ID設計等均具有極強的技術實力。由於以AR眼鏡作為核心入口的元宇宙、空間計算願景已愈發清晰,歌爾正走在前沿且明朗的道路上。
寫在最後
比爾蓋茨曾說過,「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的變化,低估未來10年的變革。」這句話其實深刻揭示了AI時代當下的困惑。對於價值的短視、搖擺以及投機情緒,有可能會讓我們看不清市場的真正價值所在。
長遠來看, AI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在性能、效率、成本和開放性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目前已經在手機、PC、AI眼鏡等市場中展現出獨特價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AI模型、終端品牌以及上下游廠商的緊密協作下,全球智能科技領域將加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共同迎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